新產小麥市場化收購擔當「主力」 優質優價表現明顯

近一段時間以來,夏糧收購仍是市場普遍關注的焦點,特別是經歷了前期的持續上漲之後,局部地區小麥價格出現了小幅回調,市場購銷在“優質優價”、“質優小麥供應偏緊”等共同的心態下,漸漸地趨於理性,部分貿易商的惜售心理有所鬆動,出售意願增強,這也使得新麥的收購價格漲勢呈現出放緩態勢。

根據監測的情況看,主產區符合標準的小麥收購價格(折算成國標),目前,河北石家莊地區一等小麥1.245元/斤,比上週末上漲0.005元/斤;邯鄲地區二等小麥1.24元/斤,邢臺地區三等小麥1.23元/斤,均保持穩定。江蘇徐州地區一等小麥1.19元/斤,鹽城三等小麥1.15元/斤,穩定在託市收購價格水平;連雲港地區二等小麥1.17元/斤,比上週末下跌0.01元/斤;南京地區二等小麥1.25元/斤,上漲0.005元/斤。山東棗莊地區二等小麥1.21元/斤,上漲0.01元/斤;泰安地區三等小麥1.23元/斤,上漲0.01元/斤;德州地區二等小麥1.235-1.24元/斤,聊城地區二等小麥1.21-1.22元/斤,保持穩定。河南鶴壁地區三等小麥1.2元/斤,新鄉地區三等1.15元/斤,安陽地區三等小麥1.18元/斤,均保持穩定;開封地區二等小麥1.19元/斤,下跌0.01元/斤。安徽蚌埠地區二等小麥1.17元/斤,阜陽地區三等小麥1.15元/斤,亳州地區三等小麥1.15元/斤,保持穩定。

新產小麥市場化收購擔當“主力” 優質優價表現明顯

有市場人士分析,前一段時間小麥價格的普遍快速上漲,主要是因為減產預期產生的心理層面的影響比較大,隨著上市量的增加以及收購的進行,部分加工企業庫存得到補充,有些主體也擔心後市的風險(比如國家會不會提前開始拍賣託市陳小麥),繼續追漲的動力減弱,一些在高價位囤糧的貿易商也開始陸續出貨。

但從實際的情況來看,儘管託市收購已經啟動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各級主體也在積極收購,甚至說部分貿易商的銷售意願增強,而實際的收購量卻比較有限,充分說明了一方面是農民對當前價格的不認可,種糧收益得不到保證;另一方面是今年小麥減產的程度確實可能比較嚴重,特別是符合質量標準的小麥產量更要低一些。根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數據,截至6月25日,主產區小麥累計收購1705.4萬噸,同比減少918.5萬噸,其中:河北收購108.9萬噸,同比減少18.2萬噸;江蘇收502.7萬噸,同比減少261.8萬噸;安徽收購191.5萬噸,同比減少298.7萬噸;山東收購279.1萬噸,同比減少69.5萬噸;河南收購383.6萬噸,同比減少253.7萬噸;湖北收購59.2萬噸,同比減少59.3萬噸。

新產小麥市場化收購擔當“主力” 優質優價表現明顯

國家糧食局的統計數據儘管不能做到詳細、詳實,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問題,比如很明顯的就是收購沒有量,收購進度明顯偏慢,有的主產省份如河南、安徽,遠遠低於去年同期的收購量。特別是安徽省,是最早啟動2018年小麥託市收購預案的,從6月6日啟動,但到6月25日將近20天的時間,託市、儲備輪換、加工企業(需要給糧食局報送數據)等總的計入統計的收購量只有191.5萬噸,其中市場化收購的數量佔到了將近95%,說明託市收購的規模非常小。這可能既有國家有意的引導,也可能是符合標準的糧食確實有限。但從大的趨勢來看,收儲政策改革箭在弦上,向市場化收購為主的轉變也符合市場發展的趨勢。往年,政策定價多少,幾乎左右了市場價格,而隨著收儲制度的改革,價格由市場自發形成,能夠真實的反應市場的供需關係,對農民來講,也會更有市場話語權。

新產小麥市場化收購擔當“主力” 優質優價表現明顯

後期來看,隨著市場多方的購銷心態逐漸發生變化,市場化主體佔據主導地位,也意味著對於價格更加敏感,風險意識也會增強。但不管怎樣,今年新麥減產減質的現狀,以及託市收購政策的“兜底”,對於後期小麥價格的支撐作用是比較顯著的,特別是質量好的小麥,隨著加工企業在中秋、國慶雙節到來前的備貨需求增大,以及進入四季度之後,麵粉終端消費進入一年之中的旺季,對小麥的採購積極性會逐漸提升,市場價格也將有上漲的動力。但需要面對的是,秋收之前的售糧小高峰還不至於受到影響,10月份之後就要面臨2014-2017年產託市小麥何時會重新投放市場的風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