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柳樹皮到傳奇神藥——阿司匹林的發家史,阿司匹林到底能治多少病?

點擊上方藍色小字↑↑↑------

幹細胞者說”,選關注,即可訂閱本科普號。本刊號部分資料來自網絡。

人生小哲理幹細胞者說

不貶不褒

如實陳述

方為科普之道

正文

今天科普一下阿司匹林的故事。

从柳树皮到传奇神药——阿司匹林的发家史,阿司匹林到底能治多少病?

阿司匹林從19世紀末誕生到現在,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在這100多年間,藥物學,特別是西藥合成學和機理學飛速發展,各種新型藥物百花齊放、各顯神通,但阿司匹林這個老牌經典藥物在更新換代的大潮中依然能夠屹立不倒,與奎寧並稱草藥屆的絕代雙驕,環球草藥無望其項背者,中草藥亦然(包括青蒿素)。

儼然阿司匹林在人類的藥物史上可以堪稱傳奇,正如每一個傳奇都有一段精彩的歷史,阿司匹林也不例外,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阿司匹林的故事。

原身——柳樹皮

追溯阿司匹林,其歷史很古老。

中國古人也很早就發現了柳樹的藥用價值。據《神農本草經》記載,柳之根、皮、枝、葉均可入藥,有祛痰明目,清熱解毒,利尿防風之效,外敷可治牙痛。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柳葉煎之,可療心腹內血、止痛,治疥瘡;柳枝和根皮,煮酒,漱齒痛,煎服制黃疸白濁;柳絮止血、治溼痺,四肢攣急”。

从柳树皮到传奇神药——阿司匹林的发家史,阿司匹林到底能治多少病?

先民的經驗為阿司匹林的成功做了很深厚的積澱。

在文藝復興之後的17、18世紀,隨著化學學科,特別是有機化學的飛速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某些植物之所以有特殊的藥用效果,是因為植物裡含有特殊的有機分子,正是這些分子起到了藥效。

阿司匹林發現縱橫史

為了探尋柳樹皮中的分子到底是什麼功效如何,人們一直為其努力著,直至1828年,法國藥學家Henri Leroux和意大利化學家Raffaele Piria成功地從柳樹皮裡分離提純出活性成分水楊苷(Salicin)。因為它的酸味,人們通常稱它水楊酸,才解開這個千年之謎。

至此,才可以說阿司匹林才正式初登舞臺。

1838年,Raffaele Piria從晶體中提取到更強效的化合物,並命名為水楊酸。

从柳树皮到传奇神药——阿司匹林的发家史,阿司匹林到底能治多少病?

1852年,蒙彼利埃大學化學教授Charles Gerhart發現了水楊酸分子結構,並首次用化學方法合成水楊酸,然而該化合物不純且不穩定導致無人問津。

1897年,德國化學家霍夫曼用水楊酸與醋酐反應,合成了乙酰水楊酸,1899年3月6日,阿司匹林的發明專利申請被通過,1899年臨床試驗取得成功,德國拜耳藥廠正式生產這種藥品,取商品名為Aspirin,阿司匹林。

快一個世紀的變化,才讓阿司匹林“名正言順”,這其中追溯古代的漫長過程而形成的積澱,讓阿司匹林註定會成為一代里程碑式的藥物,時間可以說是阿司匹林經典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然而這一切並不是完全的順利。

歸屬權之爭

但是阿司匹林的發明權歸屬上也曾發生過爭論,並打上了納粹和種族歧視的烙印。

最初人們認為阿司匹林的發明人是德國的費利克斯·霍夫曼。但是後來英國醫學家、史學家瓦爾特·斯尼德幾經周折獲得德國拜爾公司的特許,查閱了實驗室的全部檔案,終於以確鑿的事實還原了這項發明的真相。

事實是,在1897年,費利克斯·霍夫曼的確第一次合成了構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質,但他是在他的上司——知名的化學家亞瑟·艾興格林的指導下,並且完全採用艾興格林提出的技術路線才獲得成功的。

而化學家亞瑟·艾興格林是一個猶太人。亞瑟·艾興格林的辛酸故事發生在1934年至1949年間。

1934年,費利克斯·霍夫曼宣稱是他本人發明了阿司匹林。當時的德國正處在納粹統治的黑暗時期,對猶太人的迫害已經愈演愈烈。在這種情況下,狂妄的納粹統治者根本不願意承認阿司匹林的發明者有猶太人這個事實,於是便將錯就錯把發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費利克斯·霍夫曼的頭上,為他們的“大日耳曼民族優越論”貼金。納粹統治者為了堵住亞瑟·艾興格林的嘴,還把他關進了集中營,進行迫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1949年前後,亞瑟·艾興格林又提出這個問題,但不久他就去世了。

从柳树皮到传奇神药——阿司匹林的发家史,阿司匹林到底能治多少病?

費利克斯·霍夫曼

從此以後,阿司匹林的事情在兩個當事人這裡就說不清了,我們永遠無法得知這個研製過程的細節,也無法判斷這些路線圖和霍夫曼的工作在價值上孰重孰輕。但是,人類所有的藥物發展知識應該屬於全人類,無論究竟是誰研發了阿司匹林,偉大的不僅僅是這個人,還有阿司匹林本身。

後來的研究又發現乙酰水楊酸早在1853年法國化學家戈哈特(Charles Gerhardt)合成了不純的乙酰水楊酸,之後德國化學家克勞特(Karl J. Kraut)製得了更純的產品。但遺憾的是,他們都沒有發現它的醫學價值。

命運多舛

阿司匹林在1899年上市後就成為世界上最暢銷的藥物。拜耳公司也在世界各地包括美國設立阿司匹林的生產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曾讓讓阿司匹林飽經風霜。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火席捲歐洲、亞洲和美洲。拜耳公司很快成了戰爭的受害者。拜耳公司的這個著名藥物的命運即將在來臨的世界大戰中改變。

1919年,隨著德國的戰敗,拜耳公司的海外資產(包括專利和商標)作為戰爭賠償被勝利的同盟國,英國,法國,美國等獲得。

戰後在美國和加拿大,斯特林藥業公司(Sterling Drug)以五百萬美元的價格獲得了拜耳公司的資產,包括拜耳的名稱和著名商標的使用權。當阿司匹林的專利過期以後,市場上充斥了各廠家生產的乙酰水楊酸。雖然後來拜耳公司逐步獲得了不含其他70多個國家的阿司匹林的商品名,但在美國這個世界最大的藥物市場上,戰後的幾十年裡它不得不以另一個名字來銷售阿司匹林。直到1994年,拜耳公司才從斯特林藥業公司的新主人SmithKline Bercham公司買回了阿司匹林的產權,價錢是十億美元。

从柳树皮到传奇神药——阿司匹林的发家史,阿司匹林到底能治多少病?

中國市場

老樹新花

西班牙著名哲學家何塞·奧爾特加·加塞特在他的專著《阿司匹林的時代》中說,阿司匹林是“文明帶給人類的恩惠”。從最初的消炎鎮痛,到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再到其在腫瘤及其他領域中最新的研究進展,阿司匹林展現出多種用途。

另外,關於阿司匹林在其他腫瘤方面的應用也正在研究中。另有研究顯示,阿司匹林能夠預防認知功能下降及阿爾茨海默病、改善抑鬱和精神分裂症,阿司匹林還能顯著減緩慢性肝病患者肝纖維化進程。相信隨著越來越多關於阿司匹林研究結果的展現,其潛在作用也將日益被挖掘,將會給人類帶來更多益處。

不可忽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