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旅|玉泉山,泉聲映柳出春亭

文化行旅|玉泉山,泉声映柳出春亭

點擊上方“網信北京”訂閱哦!

文化行旅|玉泉山,泉声映柳出春亭

自頤和園西望,只見一片蒼翠,六峰連綴,逶迤南北,其間狀如馬鞍、高聳寶塔者就是玉泉山了。

“玉泉”的稱謂最早見於《金史》,因此地泉流“水清而碧、澄潔似玉”,故稱“玉泉”。泉水自山間石隙噴湧,水濺銀花,宛如玉虹,自古以來就是京郊有名的風景遊覽地。

玉泉山水·趵突與垂虹

玉泉山地處甕山與香山之間,山勢峻峭,泉流豐沛,佔地75公頃,僅水面就佔了13公頃。自金、元以來就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因其山泉逶迤曲折,婉然若虹,故有"玉泉垂虹"的美譽。

您可能要說了,這燕京八景之一的玉泉山一景不是叫"玉泉趵突"麼?也對,這還得從咱們酷愛寫詩、題字,如今被稱為“彈幕”帝——乾隆皇帝的一段傳說講起。

文化行旅|玉泉山,泉声映柳出春亭

圖右側為乾隆御碑

上為“玉泉趵突”,下為“天下第一泉”

要知道,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常以水之輕重衡量水質,認為輕者優,重者劣,所謂“質貴輕”就是這個意思。並多以江西廬山谷簾水為第一,或以揚子江金山水為第一,而以惠山虎跑泉水為第二。這乾隆就想了,到底是哪個第一,哪個第二呢,於是下令內務府制銀鬥,擇天下名泉名水一較高下。

比較的結果是什麼呢?濟南珍珠泉鬥重一兩二釐;揚子江金山水重一兩三釐;惠山虎跑泉重一兩四釐;平山水重一兩六釐;涼山、白沙、虎丘、碧雲寺諸水各重一兩一釐。只有玉泉、伊遜兩地之水重一兩,水輕、質甘、氣美。

折騰了半天,發現居然是家門口的玉泉山水最輕,乾隆甚是滿意,心想,自己宮裡的指定用水果然沒有選錯,而這泉水如此雪湧濤翻,濟南的趵突泉也不過如此了,叫什麼“垂虹”呢,一點也不大氣。於是親題“天下第一泉”碑,改“玉泉垂虹”為"玉泉趵突",並記文“爰正其名”。

玉泉山水·澄心與靜明

早在遼代,玉泉山就曾是帝王的避暑行宮,以金章宗在山南坡玉泉附近修建的“芙蓉殿”為最早,也稱“玉泉行宮”。13世紀末,元世祖忽必烈在這裡建成昭化寺。到了明朝,玉泉山的寺院和園林建設也隨之興盛起來。

清順治皇帝曾多次在玉泉山校獵和駐蹕(帝王后妃出行時途中暫住)。到了康熙年間,開始大規模修建玉泉山行宮,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建成,命名為“澄心園”,十年後更名為“靜明園”。

在乾隆年間的擴建中,又將玉泉山連同山麓的河湖地段全部圈入宮牆內,形成了"靜明園十六景"。至此,靜明園的發展也達到鼎盛。

文化行旅|玉泉山,泉声映柳出春亭

1870-1880 仁育宮頌碑

Thomas Child 攝

在靠近玉泉山的湖堤上有一小石橋,其兩端有石橋坊一對。遠而望之,山水掩映、水田阡陌,竟有恍若江南之感。

文化行旅|玉泉山,泉声映柳出春亭

1924-1927 玉泉山下石橋坊

Sidney D. Gamble 攝

文化行旅|玉泉山,泉声映柳出春亭

石橋坊遠眺頤和園佛香閣

Heinz von Perckhammer 攝

玉泉山水·水潤京城

遠古時期,玉泉山地區曾是永定河古道,地下水資源充沛,其岩層多為石灰岩,因而山泉眾多,後更以泉水知名。

玉泉山上豐沛的泉水冒出,內聚成湖、外流成河,借地勢,沿清河東流而下,彙集西山諸水。金代為解決漕運用水,疏浚玉泉山水,使其流向今昆明湖(元稱甕山泊),經高梁河匯入什剎海(元稱積水潭),再以什剎海為中心,接濟漕運、補給城市、潤澤園林。

元代開鑿了金水河,連接大內太液池和玉泉山,專供皇家用水。同時為滿足漕運,又開鑿了白浮——甕山引水渠,彙集玉泉山及昌平白浮山的泉水至昆明湖。這一時期,玉泉——甕山水系成為北京最重要的補給水源。明清時期,僅有名稱的泉眼就多達30餘處,名氣較大的有8處。

文化行旅|玉泉山,泉声映柳出春亭

華藏塔和玉峰塔下的垂虹橋

由於玉泉水質甘清,不但皇宮飲用水取之於此,皇帝出京巡幸、圍獵時亦載玉泉水以供御用,就連清宮御酒都以玉泉水釀造。每日清晨,西直門城門一開,第一個進城的就是皇宮的運水車,插著龍旗,大水桶上蓋著繡龍的大苫布,緩緩駛入紫禁城。

文化行旅|玉泉山,泉声映柳出春亭

1924年 西直門全景

奧斯瓦爾德.喜仁龍 攝

早年間,玉泉山的泉水不僅解決了都城供水,還由於水質好,被用以灌溉生產水稻,產出的稻米芳香四溢,成為享有盛名的貢米“京西稻”。

文化行旅|玉泉山,泉声映柳出春亭

上世紀20年代 玉泉山下的水田

日本攝影師拍攝

然而歷史變遷,北京地形雖變化不大,但由於植被減少,氣候乾旱,水位下降,乾隆所說的“不改千秋翻趵突”,早已不復當年盛景了。

小詞典:燕京八景

清乾隆十六年(1751)御定八景為:太液秋風、瓊島春陰、金臺夕照、薊門煙樹、西山晴雪、玉泉趵突、盧溝曉月、居庸疊翠。當時均刻石立碑並有小序、詩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