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把劉備的臨終遺言當耳旁風,偏偏重用此人,導致蜀國滅亡

三國時期,天下不太安定。因為天下爭來爭去只會歸屬一人,所以國家與國家的競爭非常激烈,亂世造就英雄,在這個世道里,人才就顯得格外重要,一個人的智商能力有限,每個人的想法戰略都會有所不同,多找些人才就可以集思廣益。每個國家都使出渾身解數來網羅人才。

曹操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遭遇過張邈的背叛後,很難輕易相信他人。大家都會覺得可能多疑的人心不大,但是他對人才就會非常寬容,不計前嫌,不隨便濫殺無辜,天下還沒定,也不知道會掌握在誰的手中,對於曹操來講,任何對他有用的人才,他都會非常愛惜。官渡之戰就是因為曹操大膽用人,以少數戰勝多數大獲全勝。

諸葛亮把劉備的臨終遺言當耳旁風,偏偏重用此人,導致蜀國滅亡

劉備能讓人才尊敬他佩服他。當時他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和才能,便多次去請一個藏在深廬的村夫,並沒有覺得有失自己尊貴身份,反而屈尊紆貴多次往返,只為了能說服諸葛亮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劉備的誠意和毅力最終打動了諸葛亮。

諸葛亮把劉備的臨終遺言當耳旁風,偏偏重用此人,導致蜀國滅亡

天下還沒有定,經過半生的操勞劉備病倒了,劉備躺在床榻上召見了諸葛亮,現在的諸葛亮已經是蜀國的丞相了,劉備囑咐諸葛亮要輔佐自己的兒子,實在是扶不起的阿斗,就自己取代他稱帝。諸葛亮慌慌張張表達了自己的忠心,這就是有名的“白帝城託孤”。

諸葛亮把劉備的臨終遺言當耳旁風,偏偏重用此人,導致蜀國滅亡

在託孤這個事件中,劉備還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人,這個人決定著蜀國命運,他就是諸葛亮非常愛惜的人才馬謖。劉備強調讓諸葛亮不要用馬謖喘息地說出了“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劉備的洞察能力遠遠大過諸葛亮,儘管事業上沒有曹操厲害,但是情商還是比諸葛亮和曹操的高。

諸葛亮把劉備的臨終遺言當耳旁風,偏偏重用此人,導致蜀國滅亡

可惜諸葛亮只是聽了這句話,並沒有把它聽進去。他還是認為馬謖是一個“曠世奇才”,馬謖對軍事十分精通,在這方面諸葛亮的知識庫確實沒馬謖豐富,諸葛亮也經常召見他,兩個人經常會一起談論軍事戰略,從白天一直到深夜,還為諸葛亮在軍事方面出了很多好的主意。馬謖是一個熟讀軍事的理論家,但是不會隨機應變。理論知識運用不到真刀實槍的戰場上就是“紙上談兵”。再說書上的知識也只是前人留下來的經驗,拿到戰場上就未必適用,有時候遇到見招拆招的士兵,這些軍事理論就會失靈了。

諸葛亮北伐,在街亭之戰時,諸葛亮不顧眾人的異議,任命馬謖帶領五萬多人馬當前鋒,擔任防守街亭的重任,讓王平當副將,而對戰方魏國派張郃帶領五萬人應戰。馬謖只知道死搬兵書上的內容,觀察了一下當時的地形,說要在山上紮營。王平說諸葛亮囑咐過要嚴守城池,不要在山上紮營,勸他不要違背諸葛亮的節度,可馬謖就是不聽,把軍隊安排在了街亭沿線的山坡上。

諸葛亮把劉備的臨終遺言當耳旁風,偏偏重用此人,導致蜀國滅亡

魏軍看到了馬謖竟然在山上,便命令人把整個山都包圍起來,蜀軍在山上斷水斷糧,最後蜀軍不戰自亂,急著從山上衝下來卻被亂箭給射死,山下的王平卻不慌不忙,他讓士兵們全力擊鼓,裝出一副進攻的樣子,張郃懷疑蜀軍在此埋伏了起來,就沒有敢輕舉妄動,王平的兵馬毫無損傷。

諸葛亮把劉備的臨終遺言當耳旁風,偏偏重用此人,導致蜀國滅亡

街亭之戰讓諸葛亮失去了重要的軍事據點,馬謖罪當問斬,諸葛亮卻於心不忍,但是怎麼能不守規矩呢?當監斬官將馬謖的首級獻給諸葛亮的時候,諸葛亮痛哭流涕。馬謖是一個人才,但他只適合在幕後指使,並不適合親自上戰場。如果當時諸葛亮聽進去了劉備的話,好好對馬謖有個評估,慎用馬謖,將他用在不武之地,說不定蜀國將扭轉整個局面。

諸葛亮把劉備的臨終遺言當耳旁風,偏偏重用此人,導致蜀國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