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里,給李雲龍授少將合理嗎?

永恆的珍珠紅

給李雲龍評個少將是有政策依據的。雖然老李是一位資深的紅軍老團長,但55年評軍銜時,中將的基本要求和標準是,紅軍時期必須擔任過師級以上幹部,抗日時期擔任過旅級以上幹部。解放戰爭時期擔任過軍級以上幹部。評銜時必須是正軍級以上幹部。比如,著名的“皮有功,少進中”的皮定均將軍,正是因為紅軍時期和抗戰時期都沒有達到中將的標準,儘管解放戰爭戰功很大,故剛開始也只能定為少將。而李雲龍在劇中紅軍和抗戰時期都只是團長,僅這兩條就不符合評中將的基本標準和要求,所以李雲龍被評為少將合情合理符合當時的評銜政策。


手機用戶坭瓦匠

稍微有點委屈,從《亮劍》中所表述的李雲龍資歷來看,即便是紅四方面軍出身,1955年也應該授中將軍銜,難怪老李不爽,這是可以參照的。



1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到達陝北時,各路長征隊伍及陝北紅軍在內不過三萬餘人,嚴重出現了官多兵少的局面,比如陳賡任團長的“幹部團”,都是連排級幹部和步校學員當戰士,在1937年改編成第八路軍時,雖經多方補充,全軍仍不過四萬五千人,因此軍官基本降職使用。

115師師長林彪元帥,120師師長賀龍元帥,129師師長劉伯承元帥,這是師一級。六個旅長中除343旅陳光將軍早逝外,最高的大將,最低的也是上將,分別是344旅徐海東(大將)、358旅張宗遜(上將),359旅陳伯鈞(上將),385旅王宏坤(上將),386旅陳賡(大將)。



我們再以李雲龍所在的129師386旅各級主官為例:

副旅長陳再道(上將)、政訓主任王新亭(上將)和參謀長李聚奎(上將) 。771團團長徐深吉(中將)、副團長韓東山(少將);772團團長葉成煥犧牲,副團長王近山(中將)。

李雲龍剛參加改編時的職務,新《亮劍》中有描述,是某團副團長,不給配望遠鏡。所以首先老李的最低軍銜是少將,這是基礎。



2,李雲龍在《亮劍》中所經歷的戰鬥故事,包括了以王近山為主的三個人物原型,第一個是772團副團長王近山中將,痛殲日軍華北戰地觀察團;第二個是孤身回延安的西路軍勇士秦基偉中將;第三個從中原突圍到華東、由中野轉隸華野粟裕指揮的皮定鈞中將,既然如此,軍銜也應該與原型拉齊,以授中將較為合理。

李雲龍沒有四野的經歷,鍾偉少將似可不參照。

3,唯一影響老李中將軍銜的應該是刺頭作風,但這個劇中有些誇張,戰爭年代軍紀森嚴,劇中的有些事情,老李是不敢做的,否則就不是軍銜的問題,腦袋都沒了。


度度狼gg

李雲龍授少將,合情合理。

很多人為他憤憤不平。

他自己也憤憤不平。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李雲龍、孔捷、丁偉這三個好朋友,經歷了無數磨難,經歷過無數戰鬥,經歷過殘酷戰場的洗禮,經歷過多少戰友犧牲永別的痛,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榮耀。

可這三個人,都不服氣。李雲龍尤其不服氣。

從黃麻暴動時參加革命,出生入死,才給一顆星。難怪李雲龍不服氣。

首先,從資歷來說,比李雲龍老的真不多。早在過草地的時候他就是團長了,什麼概念?早在鄂豫皖時期就五上五下了,資歷嚇死人!

其次,從戰功來說,抗日戰爭時期,擊坂田、滅山崎,全殲觀摩團,幹掉了服部少將,全殲山本特戰隊。比他強的不多。

論人脈,旅長是他大哥,老師長是他的老首長,華野司令員也是他的老首長。

這些,都是別人所無法比擬的,但是,李雲龍還是存在著無可彌補的缺憾。

第一,李雲龍多次抗命,私自行動,雖然都取得了勝利,這在以服從命令為第一紀律的部隊是絕對不允許的。

也多虧李雲龍屢立戰功,功過相抵。要是換個別人,早給擼了!

第二,李雲龍帶領突擊隊與楚雲飛遭遇受重傷,此後泡妹子、結婚,再也沒有參加過大的戰役,在功勞上比別人少了點。授銜時,我軍數百萬之眾,得授將官者,不過千餘人。

第三,李雲龍負傷前也只是個師長而已,此後只是代理軍長,職務和級別並不高。

綜合考慮之下,李雲龍授少將是非常合適的。

況且,最終李雲龍駐守海疆,按照當時的戰略部署,他就是將來攻臺的部隊。

前程不可限量!

可惜,黃了……

不過雲龍兄娶了那麼漂亮的老婆,也值了。


脂肪故事

個人認為,《亮劍》中授予李雲龍少將是合理的。

從以下角度進行分析:

1.原型:李雲龍原型是以3個人物為素材,但大多數更像其中的王近山將軍,脾氣火爆,戰鬥出色,在1955年被授予中將銜。(原型要佔很大一部分,編劇應當尊重歷史。反觀現在抗日神劇編劇,包子雷,手撕鬼子,一槍打中八百里外的鬼子,這完全是玄幻小說風格)

2.資歷:老李是從黃麻暴動開始進入革命隊伍的,在其中絕對是一等一的老資歷。同時期的人物都是中將、上將,若是論資排輩,基本中將往上。(軍隊最講資歷,即使是將軍遇到曾經的班長、教官,也要叫一聲老班長,教官。)(在俄羅斯等其他西方國家,存在大量老兵欺負新兵的現象,這也是軍隊資歷的一種體現)

3.人脈:抗戰時旅長是他大哥,後面在解放軍中佔據一席之地;老師長是他的老首長,可以說同甘共苦數十年,看著李雲龍一場一場戰鬥打下來,亦師亦友。華野司令員也是他的老首長,罩過李雲龍不少次。(論人脈,老李真性情,朋友首長都看重他)

4.舊功勞:擊坂田、滅山崎,全殲觀摩團,幹掉了服部少將,全殲山本特戰隊,在抗日戰場上,這些功勞絕對可以排在前20名。(排名20是有原因的,在他前面有張自忠、孫立人、林彪、李宗仁這些大兵團指揮官,老李那時還是團長)

5.新功勞:老李在解放戰爭中:劍走偏鋒,同楚雲飛拼了個兩敗俱傷,重傷差點沒撐住。這傷一直到1950年才養利索。短短二三年的解放戰爭,大量的指揮官率軍獲得極大戰果,而老李原地踏步,與第一梯隊拉開了不小的距離。(老李落後了)

老李在朝鮮戰爭中:老李根本就沒輪上去朝鮮,自然也談不上功勞,其他指揮官又獲功勞。(老李一步落後,步步落後)

所以在最終排名中,老李屬於靠後的位置,所以被授予少將也是正常的。6.服從性: 老李從參加革命時就是個刺頭,抗命無數次,率性而為數次(原型王近山將軍也是如此,綽號“王瘋子”),如強行攻打平安縣城,替魏和尚報仇,棄指揮部不顧私自與楚雲飛交戰。(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這是小說編劇藝術性的需要,若是真實情況,多少個腦袋也不夠槍斃的)老李最大的吃虧就吃虧這裡,軍隊是最講究紀律的地方,抗命最輕最輕也是撤職,槍斃上軍事法庭也正常的。

7.態度和學習:老李自來在上級哪都是牛皮糖一樣,回回保證服從指揮,回去就按自己的想法打。老李也在文化水平上吃虧了,後期不愛學習。(這對授銜造成一定影響,但影響不大)

原型雖然是中將,但是王近山將軍可是在抗美援朝戰場參加過第五次戰役和上甘嶺戰役,曾獲得兩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獨立自由勳章,而影視劇中的李雲龍並沒有去朝鮮戰場。

因此,資歷加1分,人脈加1分,功勞扣1分,服從扣1分,最終結果少將。

即使是少將,也掩蓋不了老李的人格魅力。抗戰影視劇,唯《亮劍》有魂!

以上。


木劍溫不勝

李雲龍授少將是佔了便宜的,沒授他個大校就不錯了。因為他沒有政治背景!

很多人都在糾結李雲龍的資歷問題,什麼參加過黃麻起義,紅軍時期就是團長,五上五下之類的話。

李雲龍資歷再深,能深得過詹才芳中將嗎?詹老在川陝時期就是紅九軍政委,軍政委和團長隔了多少級,自己去算吧。

詹才芳被打壓的根源就是因為他來自於紅四方面軍,而李雲龍、丁偉、孔捷恰恰也都來自於紅四方面軍!出身於紅四方面軍不是李雲龍的錯,但是不會攀領到關係就是李雲龍的錯了!

(羅大徵)

《亮劍》中出身於一野的羅大徵就比他幸運,雖然1935年才參加革命,但是人家參加的是“根正苗紅”的紅一方面軍!而且又是一野彭老總的人,雖然人家和李雲龍一樣都是副軍長,資歷完全不能比,但人家照樣是少將。大樹底下好乘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說到這很多人可能就不服氣了,李雲龍也是劉元帥的人,怎麼就不能“大樹底下好乘涼”呢?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時,李雲龍才是一個團長,淮海戰役前才剛剛當上師長。解放後,他只是副軍長!是的,李雲龍不是軍長!

《亮劍》小說,第十一章和第十九章是有明確記述的:

“李雲龍剛剛當上師長,解放戰爭剛開始時,他還是團長。他的情況,全軍都少見。紅軍時期就是主力團的團長,抗戰初期又是團長,到了解放戰爭初期,他重新當上團長,這十幾年來,他的職務升升降降,從團長變成營長,從營長又變成團長。”
“天湖山訓練結束後,李雲龍被任命為副軍長,由於軍長彭志患了肝炎長期住院治療,李雲龍成了代理軍長,主持軍裡的工作。”

1955年評銜,依據的標準是1952年的幹部評級結果。李雲龍當軍長是後來的事,當時他只是副軍長,副軍級幹部。

1952年評選的正軍級幹部,主要是少將和中將軍銜,少部分授予大校。

李雲龍以副軍級參與評銜,最高標準是少將。而且他又是從二野調到三野的,沒人疼。丁偉調侃他話,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李雲龍沒授一個大校就不錯了!



丁偉和孔捷就不一樣了,兩人都是四野林帥的人。丁偉是遼瀋戰役之後的縱隊司令,也就是軍長。孔捷也是志願軍的軍長,兩人都是正軍級,授少將還可以發發牢騷。李雲龍有什麼資格發牢騷?一個副軍長而已。


但是1955年第一次評銜時,由於聽從蘇聯專家的意見。中央軍委提出有兩條指導性意見。

“授予軍官軍銜時,一般不得高於編制軍銜,但可低於編制軍銜一級至兩級”;

“一般以不低至其編制軍銜三級為原則”。

這就導致了實際軍銜與編制軍銜脫節,實際軍銜普遍低於編制軍銜一到兩級的現象。當時全國在編的軍長和軍政委一共有66人,但被授予中將軍銜以上的只有8人,佔比只有12%。所以李雲龍、丁偉、孔捷的少將都屬於正常情況。尤其是李雲龍,授少將,他是佔了一丟丟便宜的!


Mer86

蒼茫大地來回答這個問題:李雲龍授個少將是不合情理的,原因如下:

一、《亮劍》中李雲龍的晉升情節就不合情理。

作為老資格的紅軍幹部,在八路軍成立初期到正團長一級的,解放戰爭後期都應到正副兵團司令一級。

如陳錫聯,原紅四方面軍師長,整編時劉伯承手下團長,到二野時兵團司令。作為四方面軍的幹部,整編時師長一般變團長,像陳錫聯,李雲龍式的團長整編時營長的幹活!許世友,這個紅四軍軍長,到三八六旅給陳賡當副手。所以,李雲龍前期,給編劇、導演提了一級,後面的情節就不合情理啦!

如王近山,原陳賡手下副團長,團長葉成煥,後來解放戰爭初任晉冀魯豫六縱司令,四九年整編已官至兵團副司令。

少有八年老團長,到解放戰爭時才是師長的。尤其是建國後各軍兵種、大軍區擴編,用人之際,抗戰初期的老團長一般都到大軍區副職,甚至正職。如鍾偉任北京軍區參謀長。像李雲龍到打淮海還是正師級,到下江南才是副軍長、代軍長的極少。要知道八路軍初建時四萬五千人,到抗戰結束就高達一百二十萬!解放戰爭後期到建國初,最多時多達五百多萬!像李雲龍這般能打的,應該到兵團副職位置。如五五年,李還是正軍長,少將合適!

二、李雲龍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從來不和他的上司過不去,他和領導關係也極為融洽,這為他的升遷鋪平了道路。

李雲龍深受各級軍事首長的喜愛。當八路時,從旅長、師長到副總指揮誰人不喜、誰人不愛?偶爾短期懲治一下只不過讓他改改性格,如讓他背個鐵鍋、臨時當個被服廠廠長。而戰爭年代更多看重的是軍事指揮才能,各級軍事主官有戰場指揮權、下級軍事主官的建議權。(三野除外,粟總負責戰場決策)如東北戰場,黃永勝、鍾偉作為既有瑕疵又極有軍事才能照樣受林總賞識!打平安縣城,網上戲稱為平原格勒戰役,這打得也無大錯。獨立團和日軍山本特種兵有著血海深仇,山本特種部隊又連續和獨立團、楚雲飛團交戰,已是疲憊之師,運輸工具又被楚雲飛打掉,這支嚴重威脅八路軍各級司令部安全的落水狗,此時不打、更待何時?何況李雲龍部已有大發展,兵強馬壯武器裝備好!還有楚雲飛、丁偉、孔捷等友軍配合。鍾偉在東北也有“指揮"林總的歷史,林總後來還給鍾偉通令嘉獎!既便一二九師陳錫聯部奇襲陽明堡機場,劉師長也只是給陳部一個總的作戰方針,甚至事先也不知陳錫聯偷襲機場之事。黃橋決戰,陳粟六千對二萬,主席也極為擔心,怕陳粟把本錢虧光了!李雲龍為和尚報仇,幹掉謝寶慶這支死不悔改的假意加入我軍的土匪武裝,首長們也只是象徵性的意思李雲龍一下!

三、沒參加朝鮮戰爭不會影響李雲龍的晉升。

解放軍將領上朝鮮戰場的,不會超過三分之一,高級將領們是得到歷練,如鄧華、韓先楚、洪學智、楊勇、陳賡、宋時輪、王近山、梁興初等。

以元帥為例,朱德、林彪、劉伯承、陳毅、賀龍、羅榮恆、徐向前、葉劍英(聶榮臻任代總參謀長,在北京協助主席指揮),他們都在國內沒有直接參戰,並沒有影響他們的軍銜,甚至連座次也沒太大影響。彭總不去朝鮮,還是排朱老總之後,聶帥還是老九。林總上朝鮮,歸國還是老三!位置不可能往前! 除非粟裕去朝鮮,元帥姓名才可能有變化!同樣的,將軍級的,在國內朝鮮,抗美或剿匪同樣是軍事工作,沒有輕重之分!王震沒上朝鮮,照樣兵團司令,上將軍銜,名次還比較靠前,他到朝鮮打兩三年,也成不了大將!羅瑞卿、許光達、王樹聲在國內,照樣當他的大將!十大將沒有一人去朝鮮作戰!

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李雲龍、孔捷、丁偉這晉西北鐵三角,1955年授銜都是以軍長職務授少將軍銜,坦白講,是有點偏低了。

首先來說,55年授銜時,由於解放軍當時的軍級單位過多(一度有70個軍),以及其上的兵團、大軍區等單位,使得當時的軍銜低授的情況很常見,尤其集中在軍師這幾個層級上。尤其是為了控制將級軍官的數量,當時不得不採用了大校而不是准將這樣的軍銜,讓當時的師級軍官大部分人(基準軍銜本是少將)與將星擦肩而過。

其次,授銜首要考慮的當然是55年時的職務,但也會綜合考慮參加革命的資歷、及各個歷史時期的職務,以李雲龍來說:紅四的團長、抗戰時期的團長,這個資歷已經差不多夠到中將強到弱上將了,當然老李解放戰爭時期的進步是慢了點,直到淮海之後才提了副軍長,直到去南京培訓都還是代理軍長,這個略微吃虧了一點。而丁偉去東北第一批提了縱隊司令,縱隊司令是解放軍非常關鍵的崗位,曾任過縱隊司令的將領55授銜時大部分都是上將(23人),只有王近山、王必成等少數中將(5人),還有8位少將(其中就有公認的亮劍的原型——鍾偉少將),值得一提的是,還包括了陳賡和許光達兩位大將。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丁偉更委屈。孔捷的少將軍銜算是中規中矩。

第三,從55年時任軍長的軍銜來說,李雲龍的少將也是偏低的,當時全軍還編有38個野戰軍(其中陸軍33個、空軍4個,防空軍1個),總計76個軍政主官中實際在崗66人,少將軍銜45個確實是佔據絕大多數,另外還有上將2人:陳明仁+董其武;中將6人:13軍軍長陳康、14軍軍長範朝利、47軍軍長張天雲、50軍軍長曾澤生、60軍軍長饒子健,64軍軍長劉金軒。

可以比較下陳康中將的簡歷:1931年入黨;抗戰時任129師386旅772團團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13旅旅長,第2野戰軍13軍副軍長,55年任13軍長。與李雲龍的資歷曲線非常相似。從這個角度來說,當時授銜,對李雲龍丁偉和孔捷是有所壓低的。

當然相比於被授予大校軍銜的13軍政委張力雄,24軍代軍長梁金華、60軍政治委員劉暄等三位正軍職軍官來說,李雲龍的少將也談不上有多委屈。


搬不動的小強

李雲龍,是《亮劍》中的男一號,文藝作品原於生活,不少網友在查找史料後,認為原型是中野王近山將軍居多。

王近山是紅四方面軍出身,抗日戰爭時期為129師386旅772團副團長,(劉伯承師長、陳賡旅長)。參加神頭嶺,響堂鋪戰鬥,反“九路圍攻”,反“大掃蕩”戰鬥。解放戰爭參加淮海戰役,55年授中將軍銜。



王近山中將

以此看,李雲龍授軍銜時,是授低了。

可從劇情看,紅軍時期,李雲龍過草地時,是紅四方面軍的團長,還應縱兵搶糧被擼了。王近山紅軍時期已至副師長。抗日時期,最初被國民黨承認編制的,是三個師,6個旅,各旅2一3個團,三個師長當然是後來授元帥銜的,旅一級有授大將銜,有授上將銜,比如陳賡,徐海東,黃克誠授大將,許世友,王震等授上將銜。團級戰功佼佼者,也有不少授上將銜的,比如楊得志,韓先楚,李天佑,宋時輪等,其餘多授中將。王近山是772團副團長,授中將。

以上所說,是正規軍,也就是影視作品中常說的“主力團”。為發展抗日武裝,我黨在建制外還建立了很多編外武裝,比如李雲龍的新一團和後來任職的獨立團。這些團的級別,和主力團(帶番號的)差別很大了,主要看自己發展的如何,回到主力任職,外面一個團長能不能有主力實職營長大都成問題。

這點上李雲龍就不如王近山了。 解放戰爭初期,王近山為中野六縱司令,後任二野三兵團副司令兼十二軍軍長。李雲龍參加淮海戰役時,只是個主力師師長,至全國基本解放,才為代軍長。由此可見,李雲龍授少將是合理的。

再拿一個與李雲龍有關的將軍比較,說明這個問題,皮定均,中原軍區第一旅旅長,也是地方部隊旅,後負責東南沿海防務,是李雲龍任軍長的上級。皮定均授銜的初評,也是少將。是毛主席特批“皮有功,少升中”,才授的中將銜。

皮定均中將

這麼比,李雲龍怎麼都不冤。


淨月暖陽

李雲龍、孔捷、丁偉三人授少將都是合情合理的。

咱們就要知道1955年新中國實行的軍銜制度。55年中國的軍銜制度借鑑了蘇聯和朝鮮的軍銜制度,要求職與銜不是一一對應,而是軍銜低於職務二到三級。

李雲龍、孔捷、丁偉三人都是紅四方面軍出身,在土地革命期間為團長,抗日戰爭期間也為團長,解放戰爭期間為師長,後來成為縱隊司令(軍長)。在這裡要特別指出,李雲龍是沒有當過縱隊司令(軍長)的,新中國成立之後,李雲龍才當了一個代理軍長,到55年的時候才是軍長。而丁偉說他在遼瀋戰役的時候已經是縱隊司令了。說明李雲龍的升遷低於丁偉,也不及孔捷有參加抗美援朝的經歷。因此,按照資歷來說,三人是比較低的。

回到主題,55年的時候三人皆為軍長。按照55年的軍銜制度要求,多數軍長是授少將的,如63軍軍長傅崇碧為少將、54軍軍長丁盛為少將,45軍軍長鍾偉為少將(丁偉的原型)。孔捷的原型為肖全夫(解放戰爭為中野9縱26師師長)。解放軍當時有70個軍,只有少數幾個軍的軍長為中將,如38軍軍長梁興初,42軍軍長吳瑞林等王牌軍,其餘軍的軍長和師長一樣都授少將,多數師長是大校。

因此,他們三人授少將是合情合理的。


歷史軍魂

嘿嘿,本人《亮劍》迷,電視劇經常重複看,小說也看了,也算對李雲龍知根知底吧。所以,說下自己觀點。

部隊是講級別的,當時評銜,中將最低是副兵團級。實際評級,大多數正兵團級,也就是中將。而正軍級一般就是少將,到中將的,沒有幾個。就聽說皮定均是,毛主席親批,皮有功,少進中。李雲龍他們能輪得上嗎?

當然,我們軍隊裡有良好作風、習慣,並非機械地執行標準。對於有突出貢獻者,都會有所傾斜。如對直接作戰部隊,就肯定比後方後勤部門,要有區別。比如,孔捷那個軍,就有兩位師長也是少將。也是因為,孔捷他們參加了朝鮮戰爭,那是我軍進行的最艱苦的戰爭,當然要有傾斜、有區別。孔捷不滿意是自己沒有進一級,和自己下級軍銜平級了,今後怎麼相處。但實際上,孔捷指揮藝術並不出眾,也是憑上下一致,頑強拼搏取勝吧,這點,應該都知道。

如果,當初也讓李雲龍帶隊上去,憑著他很有悟性頭腦,說不定會創造出什麼奇蹟來。那麼,李雲龍從朝鮮戰場下來,估計最低是副兵團級,評級時,中將也是沒有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