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里,给李云龙授少将合理吗?

永恒的珍珠红

给李云龙评个少将是有政策依据的。虽然老李是一位资深的红军老团长,但55年评军衔时,中将的基本要求和标准是,红军时期必须担任过师级以上干部,抗日时期担任过旅级以上干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军级以上干部。评衔时必须是正军级以上干部。比如,著名的“皮有功,少进中”的皮定均将军,正是因为红军时期和抗战时期都没有达到中将的标准,尽管解放战争战功很大,故刚开始也只能定为少将。而李云龙在剧中红军和抗战时期都只是团长,仅这两条就不符合评中将的基本标准和要求,所以李云龙被评为少将合情合理符合当时的评衔政策。


手机用户坭瓦匠

稍微有点委屈,从《亮剑》中所表述的李云龙资历来看,即便是红四方面军出身,1955年也应该授中将军衔,难怪老李不爽,这是可以参照的。



1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各路长征队伍及陕北红军在内不过三万余人,严重出现了官多兵少的局面,比如陈赓任团长的“干部团”,都是连排级干部和步校学员当战士,在1937年改编成第八路军时,虽经多方补充,全军仍不过四万五千人,因此军官基本降职使用。

115师师长林彪元帅,120师师长贺龙元帅,129师师长刘伯承元帅,这是师一级。六个旅长中除343旅陈光将军早逝外,最高的大将,最低的也是上将,分别是344旅徐海东(大将)、358旅张宗逊(上将),359旅陈伯钧(上将),385旅王宏坤(上将),386旅陈赓(大将)。



我们再以李云龙所在的129师386旅各级主官为例:

副旅长陈再道(上将)、政训主任王新亭(上将)和参谋长李聚奎(上将) 。771团团长徐深吉(中将)、副团长韩东山(少将);772团团长叶成焕牺牲,副团长王近山(中将)。

李云龙刚参加改编时的职务,新《亮剑》中有描述,是某团副团长,不给配望远镜。所以首先老李的最低军衔是少将,这是基础。



2,李云龙在《亮剑》中所经历的战斗故事,包括了以王近山为主的三个人物原型,第一个是772团副团长王近山中将,痛歼日军华北战地观察团;第二个是孤身回延安的西路军勇士秦基伟中将;第三个从中原突围到华东、由中野转隶华野粟裕指挥的皮定钧中将,既然如此,军衔也应该与原型拉齐,以授中将较为合理。

李云龙没有四野的经历,钟伟少将似可不参照。

3,唯一影响老李中将军衔的应该是刺头作风,但这个剧中有些夸张,战争年代军纪森严,剧中的有些事情,老李是不敢做的,否则就不是军衔的问题,脑袋都没了。


度度狼gg

李云龙授少将,合情合理。

很多人为他愤愤不平。

他自己也愤愤不平。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李云龙、孔捷、丁伟这三个好朋友,经历了无数磨难,经历过无数战斗,经历过残酷战场的洗礼,经历过多少战友牺牲永别的痛,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荣耀。

可这三个人,都不服气。李云龙尤其不服气。

从黄麻暴动时参加革命,出生入死,才给一颗星。难怪李云龙不服气。

首先,从资历来说,比李云龙老的真不多。早在过草地的时候他就是团长了,什么概念?早在鄂豫皖时期就五上五下了,资历吓死人!

其次,从战功来说,抗日战争时期,击坂田、灭山崎,全歼观摩团,干掉了服部少将,全歼山本特战队。比他强的不多。

论人脉,旅长是他大哥,老师长是他的老首长,华野司令员也是他的老首长。

这些,都是别人所无法比拟的,但是,李云龙还是存在着无可弥补的缺憾。

第一,李云龙多次抗命,私自行动,虽然都取得了胜利,这在以服从命令为第一纪律的部队是绝对不允许的。

也多亏李云龙屡立战功,功过相抵。要是换个别人,早给撸了!

第二,李云龙带领突击队与楚云飞遭遇受重伤,此后泡妹子、结婚,再也没有参加过大的战役,在功劳上比别人少了点。授衔时,我军数百万之众,得授将官者,不过千余人。

第三,李云龙负伤前也只是个师长而已,此后只是代理军长,职务和级别并不高。

综合考虑之下,李云龙授少将是非常合适的。

况且,最终李云龙驻守海疆,按照当时的战略部署,他就是将来攻台的部队。

前程不可限量!

可惜,黄了……

不过云龙兄娶了那么漂亮的老婆,也值了。


脂肪故事

个人认为,《亮剑》中授予李云龙少将是合理的。

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1.原型:李云龙原型是以3个人物为素材,但大多数更像其中的王近山将军,脾气火爆,战斗出色,在1955年被授予中将衔。(原型要占很大一部分,编剧应当尊重历史。反观现在抗日神剧编剧,包子雷,手撕鬼子,一枪打中八百里外的鬼子,这完全是玄幻小说风格)

2.资历:老李是从黄麻暴动开始进入革命队伍的,在其中绝对是一等一的老资历。同时期的人物都是中将、上将,若是论资排辈,基本中将往上。(军队最讲资历,即使是将军遇到曾经的班长、教官,也要叫一声老班长,教官。)(在俄罗斯等其他西方国家,存在大量老兵欺负新兵的现象,这也是军队资历的一种体现)

3.人脉:抗战时旅长是他大哥,后面在解放军中占据一席之地;老师长是他的老首长,可以说同甘共苦数十年,看着李云龙一场一场战斗打下来,亦师亦友。华野司令员也是他的老首长,罩过李云龙不少次。(论人脉,老李真性情,朋友首长都看重他)

4.旧功劳:击坂田、灭山崎,全歼观摩团,干掉了服部少将,全歼山本特战队,在抗日战场上,这些功劳绝对可以排在前20名。(排名20是有原因的,在他前面有张自忠、孙立人、林彪、李宗仁这些大兵团指挥官,老李那时还是团长)

5.新功劳:老李在解放战争中:剑走偏锋,同楚云飞拼了个两败俱伤,重伤差点没撑住。这伤一直到1950年才养利索。短短二三年的解放战争,大量的指挥官率军获得极大战果,而老李原地踏步,与第一梯队拉开了不小的距离。(老李落后了)

老李在朝鲜战争中:老李根本就没轮上去朝鲜,自然也谈不上功劳,其他指挥官又获功劳。(老李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所以在最终排名中,老李属于靠后的位置,所以被授予少将也是正常的。6.服从性: 老李从参加革命时就是个刺头,抗命无数次,率性而为数次(原型王近山将军也是如此,绰号“王疯子”),如强行攻打平安县城,替魏和尚报仇,弃指挥部不顾私自与楚云飞交战。(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是小说编剧艺术性的需要,若是真实情况,多少个脑袋也不够枪毙的)老李最大的吃亏就吃亏这里,军队是最讲究纪律的地方,抗命最轻最轻也是撤职,枪毙上军事法庭也正常的。

7.态度和学习:老李自来在上级哪都是牛皮糖一样,回回保证服从指挥,回去就按自己的想法打。老李也在文化水平上吃亏了,后期不爱学习。(这对授衔造成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

原型虽然是中将,但是王近山将军可是在抗美援朝战场参加过第五次战役和上甘岭战役,曾获得两次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独立自由勋章,而影视剧中的李云龙并没有去朝鲜战场。

因此,资历加1分,人脉加1分,功劳扣1分,服从扣1分,最终结果少将。

即使是少将,也掩盖不了老李的人格魅力。抗战影视剧,唯《亮剑》有魂!

以上。


木剑温不胜

李云龙授少将是占了便宜的,没授他个大校就不错了。因为他没有政治背景!

很多人都在纠结李云龙的资历问题,什么参加过黄麻起义,红军时期就是团长,五上五下之类的话。

李云龙资历再深,能深得过詹才芳中将吗?詹老在川陕时期就是红九军政委,军政委和团长隔了多少级,自己去算吧。

詹才芳被打压的根源就是因为他来自于红四方面军,而李云龙、丁伟、孔捷恰恰也都来自于红四方面军!出身于红四方面军不是李云龙的错,但是不会攀领到关系就是李云龙的错了!

(罗大征)

《亮剑》中出身于一野的罗大征就比他幸运,虽然1935年才参加革命,但是人家参加的是“根正苗红”的红一方面军!而且又是一野彭老总的人,虽然人家和李云龙一样都是副军长,资历完全不能比,但人家照样是少将。大树底下好乘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说到这很多人可能就不服气了,李云龙也是刘元帅的人,怎么就不能“大树底下好乘凉”呢?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李云龙才是一个团长,淮海战役前才刚刚当上师长。解放后,他只是副军长!是的,李云龙不是军长!

《亮剑》小说,第十一章和第十九章是有明确记述的:

“李云龙刚刚当上师长,解放战争刚开始时,他还是团长。他的情况,全军都少见。红军时期就是主力团的团长,抗战初期又是团长,到了解放战争初期,他重新当上团长,这十几年来,他的职务升升降降,从团长变成营长,从营长又变成团长。”
“天湖山训练结束后,李云龙被任命为副军长,由于军长彭志患了肝炎长期住院治疗,李云龙成了代理军长,主持军里的工作。”

1955年评衔,依据的标准是1952年的干部评级结果。李云龙当军长是后来的事,当时他只是副军长,副军级干部。

1952年评选的正军级干部,主要是少将和中将军衔,少部分授予大校。

李云龙以副军级参与评衔,最高标准是少将。而且他又是从二野调到三野的,没人疼。丁伟调侃他话,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李云龙没授一个大校就不错了!



丁伟和孔捷就不一样了,两人都是四野林帅的人。丁伟是辽沈战役之后的纵队司令,也就是军长。孔捷也是志愿军的军长,两人都是正军级,授少将还可以发发牢骚。李云龙有什么资格发牢骚?一个副军长而已。


但是1955年第一次评衔时,由于听从苏联专家的意见。中央军委提出有两条指导性意见。

“授予军官军衔时,一般不得高于编制军衔,但可低于编制军衔一级至两级”;

“一般以不低至其编制军衔三级为原则”。

这就导致了实际军衔与编制军衔脱节,实际军衔普遍低于编制军衔一到两级的现象。当时全国在编的军长和军政委一共有66人,但被授予中将军衔以上的只有8人,占比只有12%。所以李云龙、丁伟、孔捷的少将都属于正常情况。尤其是李云龙,授少将,他是占了一丢丢便宜的!


Mer86

苍茫大地来回答这个问题:李云龙授个少将是不合情理的,原因如下:

一、《亮剑》中李云龙的晋升情节就不合情理。

作为老资格的红军干部,在八路军成立初期到正团长一级的,解放战争后期都应到正副兵团司令一级。

如陈锡联,原红四方面军师长,整编时刘伯承手下团长,到二野时兵团司令。作为四方面军的干部,整编时师长一般变团长,像陈锡联,李云龙式的团长整编时营长的干活!许世友,这个红四军军长,到三八六旅给陈赓当副手。所以,李云龙前期,给编剧、导演提了一级,后面的情节就不合情理啦!

如王近山,原陈赓手下副团长,团长叶成焕,后来解放战争初任晋冀鲁豫六纵司令,四九年整编已官至兵团副司令。

少有八年老团长,到解放战争时才是师长的。尤其是建国后各军兵种、大军区扩编,用人之际,抗战初期的老团长一般都到大军区副职,甚至正职。如钟伟任北京军区参谋长。像李云龙到打淮海还是正师级,到下江南才是副军长、代军长的极少。要知道八路军初建时四万五千人,到抗战结束就高达一百二十万!解放战争后期到建国初,最多时多达五百多万!像李云龙这般能打的,应该到兵团副职位置。如五五年,李还是正军长,少将合适!

二、李云龙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从来不和他的上司过不去,他和领导关系也极为融洽,这为他的升迁铺平了道路。

李云龙深受各级军事首长的喜爱。当八路时,从旅长、师长到副总指挥谁人不喜、谁人不爱?偶尔短期惩治一下只不过让他改改性格,如让他背个铁锅、临时当个被服厂厂长。而战争年代更多看重的是军事指挥才能,各级军事主官有战场指挥权、下级军事主官的建议权。(三野除外,粟总负责战场决策)如东北战场,黄永胜、钟伟作为既有瑕疵又极有军事才能照样受林总赏识!打平安县城,网上戏称为平原格勒战役,这打得也无大错。独立团和日军山本特种兵有着血海深仇,山本特种部队又连续和独立团、楚云飞团交战,已是疲惫之师,运输工具又被楚云飞打掉,这支严重威胁八路军各级司令部安全的落水狗,此时不打、更待何时?何况李云龙部已有大发展,兵强马壮武器装备好!还有楚云飞、丁伟、孔捷等友军配合。钟伟在东北也有“指挥"林总的历史,林总后来还给钟伟通令嘉奖!既便一二九师陈锡联部奇袭阳明堡机场,刘师长也只是给陈部一个总的作战方针,甚至事先也不知陈锡联偷袭机场之事。黄桥决战,陈粟六千对二万,主席也极为担心,怕陈粟把本钱亏光了!李云龙为和尚报仇,干掉谢宝庆这支死不悔改的假意加入我军的土匪武装,首长们也只是象征性的意思李云龙一下!

三、没参加朝鲜战争不会影响李云龙的晋升。

解放军将领上朝鲜战场的,不会超过三分之一,高级将领们是得到历练,如邓华、韩先楚、洪学智、杨勇、陈赓、宋时轮、王近山、梁兴初等。

以元帅为例,朱德、林彪、刘伯承、陈毅、贺龙、罗荣恒、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任代总参谋长,在北京协助主席指挥),他们都在国内没有直接参战,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军衔,甚至连座次也没太大影响。彭总不去朝鲜,还是排朱老总之后,聂帅还是老九。林总上朝鲜,归国还是老三!位置不可能往前! 除非粟裕去朝鲜,元帅姓名才可能有变化!同样的,将军级的,在国内朝鲜,抗美或剿匪同样是军事工作,没有轻重之分!王震没上朝鲜,照样兵团司令,上将军衔,名次还比较靠前,他到朝鲜打两三年,也成不了大将!罗瑞卿、许光达、王树声在国内,照样当他的大将!十大将没有一人去朝鲜作战!

望斧正!





苍茫大地顾炜斌

李云龙、孔捷、丁伟这晋西北铁三角,1955年授衔都是以军长职务授少将军衔,坦白讲,是有点偏低了。

首先来说,55年授衔时,由于解放军当时的军级单位过多(一度有70个军),以及其上的兵团、大军区等单位,使得当时的军衔低授的情况很常见,尤其集中在军师这几个层级上。尤其是为了控制将级军官的数量,当时不得不采用了大校而不是准将这样的军衔,让当时的师级军官大部分人(基准军衔本是少将)与将星擦肩而过。

其次,授衔首要考虑的当然是55年时的职务,但也会综合考虑参加革命的资历、及各个历史时期的职务,以李云龙来说:红四的团长、抗战时期的团长,这个资历已经差不多够到中将强到弱上将了,当然老李解放战争时期的进步是慢了点,直到淮海之后才提了副军长,直到去南京培训都还是代理军长,这个略微吃亏了一点。而丁伟去东北第一批提了纵队司令,纵队司令是解放军非常关键的岗位,曾任过纵队司令的将领55授衔时大部分都是上将(23人),只有王近山、王必成等少数中将(5人),还有8位少将(其中就有公认的亮剑的原型——钟伟少将),值得一提的是,还包括了陈赓和许光达两位大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丁伟更委屈。孔捷的少将军衔算是中规中矩。

第三,从55年时任军长的军衔来说,李云龙的少将也是偏低的,当时全军还编有38个野战军(其中陆军33个、空军4个,防空军1个),总计76个军政主官中实际在岗66人,少将军衔45个确实是占据绝大多数,另外还有上将2人:陈明仁+董其武;中将6人:13军军长陈康、14军军长范朝利、47军军长张天云、50军军长曾泽生、60军军长饶子健,64军军长刘金轩。

可以比较下陈康中将的简历:1931年入党;抗战时任129师386旅772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13旅旅长,第2野战军13军副军长,55年任13军长。与李云龙的资历曲线非常相似。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时授衔,对李云龙丁伟和孔捷是有所压低的。

当然相比于被授予大校军衔的13军政委张力雄,24军代军长梁金华、60军政治委员刘暄等三位正军职军官来说,李云龙的少将也谈不上有多委屈。


搬不动的小强

李云龙,是《亮剑》中的男一号,文艺作品原于生活,不少网友在查找史料后,认为原型是中野王近山将军居多。

王近山是红四方面军出身,抗日战争时期为129师386旅772团副团长,(刘伯承师长、陈赓旅长)。参加神头岭,响堂铺战斗,反“九路围攻”,反“大扫荡”战斗。解放战争参加淮海战役,55年授中将军衔。



王近山中将

以此看,李云龙授军衔时,是授低了。

可从剧情看,红军时期,李云龙过草地时,是红四方面军的团长,还应纵兵抢粮被撸了。王近山红军时期已至副师长。抗日时期,最初被国民党承认编制的,是三个师,6个旅,各旅2一3个团,三个师长当然是后来授元帅衔的,旅一级有授大将衔,有授上将衔,比如陈赓,徐海东,黄克诚授大将,许世友,王震等授上将衔。团级战功佼佼者,也有不少授上将衔的,比如杨得志,韩先楚,李天佑,宋时轮等,其余多授中将。王近山是772团副团长,授中将。

以上所说,是正规军,也就是影视作品中常说的“主力团”。为发展抗日武装,我党在建制外还建立了很多编外武装,比如李云龙的新一团和后来任职的独立团。这些团的级别,和主力团(带番号的)差别很大了,主要看自己发展的如何,回到主力任职,外面一个团长能不能有主力实职营长大都成问题。

这点上李云龙就不如王近山了。 解放战争初期,王近山为中野六纵司令,后任二野三兵团副司令兼十二军军长。李云龙参加淮海战役时,只是个主力师师长,至全国基本解放,才为代军长。由此可见,李云龙授少将是合理的。

再拿一个与李云龙有关的将军比较,说明这个问题,皮定均,中原军区第一旅旅长,也是地方部队旅,后负责东南沿海防务,是李云龙任军长的上级。皮定均授衔的初评,也是少将。是毛主席特批“皮有功,少升中”,才授的中将衔。

皮定均中将

这么比,李云龙怎么都不冤。


净月暖阳

李云龙、孔捷、丁伟三人授少将都是合情合理的。

咱们就要知道1955年新中国实行的军衔制度。55年中国的军衔制度借鉴了苏联和朝鲜的军衔制度,要求职与衔不是一一对应,而是军衔低于职务二到三级。

李云龙、孔捷、丁伟三人都是红四方面军出身,在土地革命期间为团长,抗日战争期间也为团长,解放战争期间为师长,后来成为纵队司令(军长)。在这里要特别指出,李云龙是没有当过纵队司令(军长)的,新中国成立之后,李云龙才当了一个代理军长,到55年的时候才是军长。而丁伟说他在辽沈战役的时候已经是纵队司令了。说明李云龙的升迁低于丁伟,也不及孔捷有参加抗美援朝的经历。因此,按照资历来说,三人是比较低的。

回到主题,55年的时候三人皆为军长。按照55年的军衔制度要求,多数军长是授少将的,如63军军长傅崇碧为少将、54军军长丁盛为少将,45军军长钟伟为少将(丁伟的原型)。孔捷的原型为肖全夫(解放战争为中野9纵26师师长)。解放军当时有70个军,只有少数几个军的军长为中将,如38军军长梁兴初,42军军长吴瑞林等王牌军,其余军的军长和师长一样都授少将,多数师长是大校。

因此,他们三人授少将是合情合理的。


历史军魂

嘿嘿,本人《亮剑》迷,电视剧经常重复看,小说也看了,也算对李云龙知根知底吧。所以,说下自己观点。

部队是讲级别的,当时评衔,中将最低是副兵团级。实际评级,大多数正兵团级,也就是中将。而正军级一般就是少将,到中将的,没有几个。就听说皮定均是,毛主席亲批,皮有功,少进中。李云龙他们能轮得上吗?

当然,我们军队里有良好作风、习惯,并非机械地执行标准。对于有突出贡献者,都会有所倾斜。如对直接作战部队,就肯定比后方后勤部门,要有区别。比如,孔捷那个军,就有两位师长也是少将。也是因为,孔捷他们参加了朝鲜战争,那是我军进行的最艰苦的战争,当然要有倾斜、有区别。孔捷不满意是自己没有进一级,和自己下级军衔平级了,今后怎么相处。但实际上,孔捷指挥艺术并不出众,也是凭上下一致,顽强拼搏取胜吧,这点,应该都知道。

如果,当初也让李云龙带队上去,凭着他很有悟性头脑,说不定会创造出什么奇迹来。那么,李云龙从朝鲜战场下来,估计最低是副兵团级,评级时,中将也是没有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