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名山僧占多 炎夏我的廬山之行東林寺禮佛記

廬山秀峰好風水 佛宇爭雄一山甲 吾入東林忙禮佛

----炎夏我的廬山之行東林寺禮佛記

曾祥裕 曾海亮

炎夏,我從湖北黃梅拜過禪宗祖庭四祖寺和五祖寺後,充滿法喜,趁興又至一江之隔的廬山東林寺拜佛。

天下名山僧佔多 炎夏我的廬山之行東林寺禮佛記

東距廬山牯嶺街 50公里。因處於西林寺以東,故名東林寺

天下名山僧佔多 炎夏我的廬山之行東林寺禮佛記

天下名山僧佔多 炎夏我的廬山之行東林寺禮佛記

考察名寺風水的同時禮佛,身心兩悅

東林寺是我與佛教結緣第一個寺院。記得2004年夏季我榮獲江西省2001-2003年度無償獻血促進獎,在南昌參會領獎之後,隨同時任贛州中心血站張小秋站長等人,參加過江西省衛生廳在廬山舉辦的無償獻血志願者培訓班。下山後我入東林寺開啟了我人生的佛教文化啟蒙之旅的第一站。

東林寺,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西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東距廬山牯嶺街50公里。因處於西林寺以東,故名東林寺。

東林寺建於東晉大元九年(384年),為廬山上歷史悠久的寺院之一。東林寺是佛教淨土宗(又稱蓮宗)的發源地,也被日本佛教淨土宗和淨土真宗視為祖庭。

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國家著名佛教道場、江西省三大國際交流道場之一。

天下名山僧佔多 炎夏我的廬山之行東林寺禮佛記

天下名山僧佔多,東林寺也不例外

天下名山僧佔多 炎夏我的廬山之行東林寺禮佛記

東林寺處於群山環抱之中

古代廬山幾乎峰峰有寺,甚或一峰數寺。佛國淨土史載:“迨東晉末,山之南北名剎迭興,遠公居東林 ,陶淵明居慄裡與陸修靜 輩日見稱述,然後廬山之勝昭著人耳目矣。”可見名剎,名僧與名山的關係。東晉南朝至唐 宋時期,廬山興建了大量的寺院,遍及各峰。對此,唐宋詩中多有敘及,如:“僧 屋五百住廬峰”、“廬山三百寺”、“宋時三百六十寺”,可見寺院之多。明人張率見佛寺遍佈,賦詩曰:“廬山到處是浮圖,若問凡家半個無。只為淵明曾好酒,至今有鳥號提壺。”據載,至清代初年,知道名稱的寺觀還有200多處。

但影響最大的要算慧遠和他的東林寺了。慧遠(334—416),本姓賈,晉雁門樓煩(今山西 崞 縣東部)人。早年於儒、道學說都有根底,後從道安出家。晉哀帝興寧三年(365),他南遊至 潯陽(今江西九江),愛廬山峰林清靜,定居下來。初住龍泉精舍,後在其師兄、西林寺主持 慧永幫助下,另闢禪林。新寺建在原西林寺東,“寺當廬山之陰,南面廬山,北倚東林山。 山不甚高,為廬之外廓;中有大溪,自東而西,驛路界其間。為九江之建昌孔道。寺前臨溪 ,入門為虎溪橋”,寺院“規模甚大”。

我之所以喜歡起佛教,是入寺心中有種無法言喻的愉悅,而且心懷虔誠之心拜佛後,有時瞬間熱淚盈眶,禁不住流下來。若耳畔響起莊嚴的佛樂,如沐春風般舒暢。這種神奇的心理反應來自於佛教文化的感染力。

天下名山僧佔多 炎夏我的廬山之行東林寺禮佛記

好山無數不知名, 路入禪林氣更清。

再則天下名山僧佔多,寺院多在風景秀美之地,而且往往也是風水殊勝之地。這對我研究風水來說,考察寺院風水也是課題之需。

寺院營造的氣場宜人身心健康。誠如,宋代王十朋《宿歸宗寺》詩:

好山無數不知名, 路入禪林氣更清。

岩石不時開鏡面, 溪流入夜作鸞聲。

臨池墨客餘風韻, 拭眼高僧避寵榮。

安得清風生兩腑, 紫霄峰頂望寰瀛。

好山無數不知名, 路入禪林氣更清。

岩石不時開鏡面, 溪流入夜作鸞聲。

臨池墨客餘風韻, 拭眼高僧避寵榮。

安得清風生兩腑, 紫霄峰頂望寰瀛。

寺院的選址往往是由高僧親臨其境,考察一番山水條件,評估風水後,再作明智選擇。

天下名山僧佔多 炎夏我的廬山之行東林寺禮佛記

慧遠大師開創東林寺。

慧遠大師出生於334年,21歲時舍俗出家,隨從道安法師修行。東晉太元四年(379年),慧遠率領弟子數十人打算去廣東羅浮山,路過潯陽,見廬山清淨,足可以息心斂影辦道,於是駐錫廬山的龍泉精舍,發心建造東林寺。

由此可見,佛教風水選址的要求是清靜。清靜於修心來說至關重要。 清靜在風水氣場上來說,它的客觀環境條件就是藏風聚氣,群山環抱,無山體破碎,狂風呼囂;無山高陡峭,激流喧鬧;遠離商業,無市井之喧譁,遠離紛繁雜亂的影響。

天下名山僧佔多 炎夏我的廬山之行東林寺禮佛記

天下名山僧佔多 炎夏我的廬山之行東林寺禮佛記

廬山為天下名山,是一座文化山,其中東林寺為其增色。

第二次到東林寺,對它的風水環境又有新的認識。

是日,雨後轉睛,碧空如洗般湛藍清澈,遠山含黛,山巒迭翠,眺望遠山偶爾有薄霧升騰,微風一吹,瞬間化作一條直線,消散於無形。蒼松翠柏常青,百鳥爭鳴,花開奼紫嫣紅,振翅的蜂蝶飛舞於花間,採集盛放的花蕊間。

我緩至山門,香客擦肩而過,大家爭先恐後去燒香拜佛。我站在山門欣賞山水環境,一條潺潺流淌著的小溪,悠悠東去。

東林寺山門未正對朝應峰,而是以香爐峰為案,經測坐穴為子山午兼壬丙,牌坊坐度358度,彌勒殿壬山丙向大空,大雄寶殿壬子山之間界限。

天下名山僧佔多 炎夏我的廬山之行東林寺禮佛記

天下名山僧佔多 炎夏我的廬山之行東林寺禮佛記

我喜歡蘇東坡的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人只有多角度欣賞廬山,才能獲得對廬山的客觀全面認識。在做人處事方面,人既不要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也不要自卑,束手束腳。要更客觀地認識自己,應參考他人和集體對自己的評價。

同樣,觀察風水切記不可僅依就站在一個點上觀察所得,就匆忙下結論。 有一批所謂風水大師來到贛州去考察李定信先生在贛州市郊區蛤湖為劉氏家族遷的一個墳墓。他們一下車後就將考察的風水穴情公佈網上,斷定李老為東家做的此地風水引來了劉某丟掉了烏紗帽,或者破了大財之類災事。一時網上附和者群起而攻之,大有”黑雲壓城城欲摧..... 霜重鼓寒聲不起。”之勢。且不論他們的結論與客觀現實相違,僅就這種學術態度的

浮燥和偏執,就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

我來到東林寺較高處,又轉到東西兩面來觀察東林寺的風水形勢,其形誠如蓮臺,處於太師之椅的山麓, 香爐峰為鼎。

寺院各殿依山勢而立,天王殿和大雄寶殿依次升高,尤其是大雄寶殿作為主殿,位於“蓮臺”中間,後龍左側有一塔,穩如泰山,與院內的蓮池形成“一山一塔一水”,陰陽和諧之境。

我參觀東林寺後,意猶未盡,問朋友說,東林大佛在哪兒呢?

朋友說,東林大佛不在此,離這兒還有一段路,它在星子縣溫泉鎮,也屬廬山景區。

天下名山僧佔多 炎夏我的廬山之行東林寺禮佛記

天下名山僧佔多 炎夏我的廬山之行東林寺禮佛記

東林大佛屹立秀峰之上,俯瞰廬山山水美景

這麼說來,東林大佛遊離東林寺祖庭,是另起爐灶興建的道場。據說,要打造成佛教淨土宗的發源地(東林寺)的標誌。

我興致勃勃乘車趕去,大約二十多分鐘就到了東林大佛所在地。

進入山門後,沿著一條

蜿延的道路攀登,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相伴,不覺得累,不知不覺走至寬闊的禮佛臺前。

站在禮佛臺眺望四周,北依廬山主峰,群山環抱,山水相連,氣象萬千。

從風水角度來看,基選址也符合風水的四神位學說:“ 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而青龍尤為雄健,山下有九江九龍環衛。坐穴為子山午向,在底坐多個點上測為或庚子穴或丙子水穴。

天下名山僧佔多 炎夏我的廬山之行東林寺禮佛記

我在香客讚歎聲中,仰望矗立山腰上的阿彌陀佛像金碧輝煌。大佛的形像為接引式,以雄偉的身軀表現阿彌陀佛如慈父般博大、寬厚的胸懷,以悲憫的表情表現阿彌陀佛對眾生如慈母般的無盡憐愛。通高四十八米,底座為48瓣蓮臺,表現阿彌陀佛為救度眾生所發的四十八大願。

據說,48米的東林大佛在阿彌陀佛像裡面,是中國及全球第一高的。東林寺欲以阿彌陀佛接引銅像為核心,組成部分包括淨土文化區、新東林寺、比丘尼院、隱逸文化區、安養區、海會堂、大德精舍區等,從此開創東林寺在新時代的輝煌。

天下名山僧佔多 炎夏我的廬山之行東林寺禮佛記

我下山時依著現在開發的景區路線參觀,建築空間開合有致,起伏跌宕,由此及彼,綠樹濃陰,鬱鬱蔥蔥,道路蜿延而曲屈有情,給人一種峰迴路轉,豁然開朗的美感。

天下名山僧佔多 炎夏我的廬山之行東林寺禮佛記

新東林寺道場,如此豪華壯觀,為江西省第一。這是我的觀後感。由此,我想到唐代詩人修睦一首詩《東林寺》:

欲去不忍去,徘徊吟繞廊。水光秋澹盪,僧好語尋常。

碑古苔文疊,山晴鍾韻長。翻思南嶽上,欠此白蓮香。

炎夏入廬山仙境,本沐浴涼風,又入東林寺禮佛,聆聽法師開示,身心兩悅。是為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