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人 你知道鍾子期的故事嗎

鍾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戰國時代楚國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集賢村)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衝擔、拿板斧的樵夫。歷史上記載伯牙探親回國時,在漢江邊鼓琴,鍾子期正巧遇見,感嘆說:“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興趣相投,兩人就成了至交。鍾子期死後,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生不再鼓琴。

高山流水、知音、古琴臺等都是關於這段典故的。現在還在爭論鍾子期墓地是在漢陽還是在蔡甸,更有人認為是在安徽。不過媒體普遍報道的是位於蔡甸的馬鞍山,在蔡甸博物館還有個斷碑。

蔡甸人 你知道鍾子期的故事嗎

墓園坐北朝南,背山面湖,迎面為書有“高山流水”的大門。而鍾子期墓,就設在鬱鬱蔥蔥的馬鞍山腳下。

蔡甸人 你知道鍾子期的故事嗎

史載,該墓最早建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由漢陽知縣華某建墓並立碑,“文革”中被毀。其殘碑現藏於蔡甸區博物館。

1980年,漢陽縣政府恢復墓冢。1987年在墓冢的南面建成了“知音亭”。

1995年,蔡甸區政府對墓冢進行了維修,墓冢直徑10米,環以0.9米高的青石垣。

2008年又對其周圍進行修整。因其屬“知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同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為傳承“伯牙子期傳說”,弘揚“知音文化”,蔡甸區政府將其擴建為鍾子期公園

蔡甸人 你知道鍾子期的故事嗎

蔡甸區文體局局長蔡永表示,“伯牙子期傳說”是中國千古知音文化之源,而蔡甸區作為“非遺”主要承載地,已將“知音文化”列入該區發展戰略。

難怪提名改為知音區的。

馬鞍山應為古琴臺始祖

“古琴臺現在漢陽區,但最早的古琴臺就在馬鞍山。”長期醉心於“伯牙子期傳說”研究的蔡甸居民楊軍武說。

為佐證其理論,楊軍武搬出三大歷史證據:一證據為明代作家馮夢龍《警世通言》中的《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俞伯牙是在茫茫漢江邊的馬鞍山下彈琴遇鍾子期的,所以琴臺之地當在馬鞍山南麓的馬鞍山村。

二證據是《武漢通史·先秦卷》,該書第300頁指出:“伯牙與子期知遇之處,今人多以為即漢陽古琴臺。其實,古琴臺應在蔡甸地區……而最古的琴臺,則可能建在蔡甸區馬鞍山的漢水邊。”

三證據也在《武漢通史·先秦卷》中。該書寫道:“琴臺原在馬鞍山的漢水邊渡口,即平塘渡的地方。”

基於這三大證據,所以楊軍武認為,馬鞍山是漢陽古琴臺的始祖。

楊軍武認為,有關古琴臺發源地的不同說法,應該與“伯牙子期傳說”一道加以保存。這是對歷史負責的態度。

俞伯牙墓在安徽固鎮縣

子期的知音伯牙,他的墓地在安徽,你或許無法認同。但俞伯牙之墓,如今卻真真切切地出現在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湖溝鎮十里村香山廟自然村北口的墓園裡。

那麼,俞伯牙墓是怎樣到了固鎮縣的呢?

固鎮縣文化館網頁上這樣記述:伯牙晚年乘船由汾洪水,順江而下,到現在的香山附近隱居。65歲的伯牙便找算命先生為他算了一卦。算命先生說:“你是聖人,我算不出你具體什麼時候死。你為琴仙,你回去彈琴,彈至絃斷便是死期。”伯牙半信半疑,回家後,伯牙終日彈琴,也十分小心,連彈99天時,伯牙十分高興,心想:這樣下去,他的壽命還長著呢!於是開懷暢彈,將自己一身之作悉數盡彈,突然琴絃斷了。伯牙吐口鮮血,不多時便離開人間。這一天,是三月初二,享年66歲。

而連彈99天,指的是九九歸一,即佛教觀點中的功德圓滿。

該縣宣傳部負責人稱,俞伯牙墓建在固鎮縣,基於兩個傳說:一是春秋時期的晉國上大夫俞伯牙,曾在固鎮香山撫琴彈奏《高山流水》,並與樵夫鍾子期結為知音。二是俞伯牙死後,從汾洪水漂到香山後,當地人將其安葬在此。

2012年3月,該縣湖溝鎮投入128萬元,對俞伯牙墓觀光區相關配套改建。同年5月,中國琴會向固鎮縣授予了“知音古琴臺”牌匾。

改建後的墓園,由墳冢、墓碑、園林等構成,現屬該縣文物保護單位。

俞伯牙是否真的死於固鎮?已無法考證,特別是固鎮文化館的佛教之學,更是荒唐。因為伯牙時代,佛教還遠未進入中國。但固鎮人用一個當地的傳說,為俞伯牙建墓立碑,也算是對一代大師的敬仰。

回到我們蔡甸的子期墓

現在的子期墓坐落在蔡甸馬鞍山,靠近後官湖,周圍鬱鬱蔥蔥,雜草重生。

蔡甸人 你知道鍾子期的故事嗎

蔡甸人 你知道鍾子期的故事嗎

安徽的親們,為伯牙修建了一個那麼閃的觀光區,為啥我們蔡甸的子期卻是那麼的**。對於文化的傳承,並不是口頭上的如何如何,甚至改名為知音區,可是對於典故的來源,卻是那麼的不尊重。

此不尊重,含義是對子期的墓地,沒有加以保護,修葺和傳承。這麼偉大的,有藝術修養的,背衝擔的勞動者,就不該好好的宣揚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