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我們老了,我們的電網越來越牛!(此文漲姿勢)

改革開放40年,我們老了,我們的電網越來越牛!(此文漲姿勢)

改革開放40年,我們老了,我們的電網越來越牛!(此文漲姿勢)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經濟要發展,電力須先行,電力是保障社會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礎產業,電網是連接電廠與用戶、優化配置能源資源的基礎平臺。40年來,電力企業積極貫徹落實國家能源戰略部署,致力於為人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提供更安全、更經濟、更清潔、更可靠的電力供應,有效支撐了社會經濟發展,並在規模、能力、創新技術等方面不斷創造新紀錄、提升國際影響力、邁向世界制高點。

電網規模持續壯大,電壓等級不斷升級

40年來,中國電網規模不斷壯大。1978年,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長度僅2.3萬千米,2017年達到68.8萬千米,增長了29倍;變電容量由2528萬千伏安攀升到37.3億千伏安,增長了147倍。電網建設保證了新增17億千瓦電源併網,滿足了新增6萬億千瓦時的電量需求,支撐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服務人口位居世界首位。

40年來,全國聯網範圍不斷擴大。改革開放之初,我國電網主要以相對孤立的省級電網、城市電網為主,省份之間的聯繫很少,並且很多地區沒有電網覆蓋。1979年,結合我國能源資源稟賦與用電負荷中心逆向分佈的國情,國家先後明確了電力工業發展要走聯網道路,要走“西電東送”道路。1989年,第一條±500千伏葛滬直流輸電線路將相距約2000公里的四川與上海聯繫到一起,拉開了跨區聯網的序幕。2011年11月,隨著青藏±400千伏聯網工程的投運,除臺灣外,全國聯網格局基本形成,資源配置能力在世界獨領風騷。2017年,全國跨省交換電量超過1萬億千瓦時(與2003年相比增長了8倍),佔到全社會用電量的六分之一。

40年來,電網電壓等級不斷提升。改革開放之初,我國電網最高電壓等級為330千伏,1981年出現500千伏,1989年出現±500千伏,2005年出現750千伏,2009年建成投運第一條1000千伏特高壓輸電線路(晉東南—荊門),我國電網進入特高壓時代;2010年建成投運兩條±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雲廣、向上),我國又迎來特高壓交直流混聯電網時代。目前正在建設的±1100千伏新疆準東—安徽皖南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3324千米),年底將建成投運,屆時將再創紀錄。

​致力提升安全運行水平,保障人民生產生活用電

回顧改革開放40年,我國電力工業快速發展,電網人在安全運行控制、電網科技創新、國際標準主導、清潔能源消納、服務質量提升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業績,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高度重視電網安全,不斷致力於提升安全運行水平。打造了世界上安全運行水平最高、安全運行記錄最長的特大型電網,沒有發生過像美加、歐洲、印度等電網曾發生的大面積停電事故。

時刻牢記電網安全的重要性,始終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創新裝備系統、強化管理手段,在建設規模持續加大、電力系統更加複雜、電網控制難度增大、自然災害頻發多發的情況下,保持了全國電力安全形勢總體穩定,事故程度、事故次數長期得到有效控制,為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民幸福保駕護航。國家電網公司嚴格執行《電力系統安全穩定導則》,遵循《電力安全事故應急處置和調查處理條例》,設立可靠的“三道防線”,研製大電網安全穩定控制仿真系統、精準負荷控制系統,開展電力需求側管理,實行差異化設計,有效提高了電網快速應對能力和抵禦嚴重自然災害的能力。

二是大力推動電網技術創新,搶佔技術制高點。在特高壓、智能電網、大電網運行控制和新能源併網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部分核心技術實現從“追趕、跟隨”到“中國創造”“中國引領”。

當今世界,科技創新成為提高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支撐。中國電網人敢於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不斷加強科技創新,突破重大技術難關,提升電網科技含量,使我國電網技術水平邁上了新臺階。在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的引領下,國家電網公司勇攀電力科技高峰,在特高壓、智能電網、柔性直流輸電、大電網安全控制、新能源併網等領域取得了突出成果,截至2017年底累計擁有專利73350項(其中發明專利16064項),獲得中國專利獎91項(其中金獎7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66項(其中特等獎兩項)。

在特高壓技術方面,“特高壓交流輸電關鍵技術、成套設備及工程應用”“特高壓±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分獲2012和2017年的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特高壓輸電技術的發展改變了我國輸變電行業長期跟隨西方發達國家發展的被動局面,確立了國際領先地位,堪稱新時代中國的重器之一,成為中國製造的“金色名片”。

三是加強標準化工作,爭取國際話語權。主導多項國際標準,助力中國技術、裝備、管理、品牌“走出去”,更好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實施標準化戰略,對我國產業裝備水平佔據技術制高點具有深遠的意義。當今世界,誰制定標準,誰就擁有話語權;誰掌握標準,誰就佔據制高點。在國際三大標準組織中,我國擔任了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主席、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副主席、國際電信聯盟(ITU)秘書長等職位,成為IEC常任理事國。截至目前,我國提交併立項的ISO/IEC標準大約600項。

2008年以來,IEC新成立的5個新技術委員會全部由國家電網公司發起成立。我國的電動汽車充換電標準體系與美國、德國、日本並列為世界四大標準體系。我國主導制定的特高壓、新能源併網等國際標準成為全球相關工程建設的重要規範。

國家電網公司先後投資運營菲律賓、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亞、意大利、希臘及香港等7個國家和地區的骨幹能源網,境外工程承包合同額累計達400億美元,帶動電工裝備出口8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功中標巴西美麗山水電站送出一期、二期兩個±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大量採用了中國標準,並與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蒙古等國開展了互聯互通特高壓直流項目可行性研究,深化國際產能合作,帶動我國高端電力裝備產業持續發展。

四是提升清潔能源承載水平,推動我國能源轉型。多措並舉、綜合施策、千方百計推動清潔能源快速發展,實現再電氣化,服務能源革命,應對氣候變化。

隨著能源安全、生態環境、氣候變化等問題日益突出,加快能源清潔轉型成為世界各國的一致行動。2005年以來,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持續快速增長,到2017年二者合計比重達到16.5%,加上水電裝機容量,合計比重超過35%。電網企業充分發揮電網基礎平臺作用,通過發展特高壓輸電、大力實施電能替代、提高系統平衡調節能力、增強源網荷友好互動等方式,增強清潔能源消納能力,在推動能源綠色轉型方面走在世界前沿。

全國已經建成“八交十三直”21項特高壓工程,線路長度達到3.8萬千米,輸電能力超過1.4億千瓦。將西部、北部大型基地的電能經濟高效地輸送到東中部負荷中心,其中清潔能源超過一半,有力支撐了西部地區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的開發利用。國家電網公司制定了相關措施,通過建設抽水蓄能電站、實施跨區和跨流域風光水火聯合調度、挖掘用戶可中斷負荷資源、打造全國電力市場,增強電網對大規模清潔能源併網的適應能力。

五是持之以恆抓好優質服務,保障人民生產生活用電。堅持“人民電業為人民”的理念,關注民生,提高供電質量,實現從“用上電”到“用好電”。

配電網尤其是農村電網直接面向終端用戶,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是服務民生的重要公共基礎設施。自1998年以來,多輪的農網改造升級大大擴大了受益民眾、提升了供電質量。到“十二五”時期解決了無電人口用電問題,“十三五”時期解決了“低電壓”“卡脖子”等問題。全國供電可靠率超過99.81%,其中城市超過99.94%,農村超過99.77%,部分地區甚至超過99.99%。

以“十三五”為例,國家電網公司開展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兩年攻堅戰”,實現153.5萬眼農田機井通電、6.6萬個小城鎮(中心村)電網改造升級、7.8萬個自然村通動力電,惠及1.6億農村人口和1.4億畝農田。實施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居民“煤改電”工程,累計完成199萬戶、供暖面積超過5億平方米,並全面保障“煤改電”負荷用電需求。推進陽光扶貧工程,在定點幫扶的青海瑪多縣和湖北“三縣一區”建成7座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和236座村級光伏電站,幫助3.2萬戶近10萬名貧困人口脫貧,贏得了當地政府和群眾的高度讚譽,成為央企扶貧範例。大力推廣“大雲物移智”,深化“互聯網+營銷服務”,建設智慧車聯網。打造全球規模最大、功能最全、覆蓋上下游產業鏈的智慧車聯網平臺,接入公共充電樁超過25萬個,覆蓋19個省份、里程超過3.1萬千米。正在開展的綜合能源服務,供電服務指揮平臺和“全能型”鄉鎮供電所建設,將進一步拓展服務品質,提升服務質量,促進發展方式轉型。

新時代呼喚新作為,新使命開啟新徵程。電網企業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充分發揮能源轉換樞紐和網絡平臺作用,構建能源互聯網,打造以特高壓為骨幹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堅強智能電網,建設“廣泛互聯、智能互動、靈活柔性、安全可控、開放共享”的新一代電力系統,提供安全、經濟、清潔、可持續的電力供應,提供用心、高效、普遍、常態的優質服務,為推進新時代能源革命、支撐新時代經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供稿單位: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