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要充分發揮司法行政五大職能作用

通讀黨的十九大報告,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充分展現。習近平總書記在對政法工作的重要指示中,要求“履行好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確保社會大局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主要任務,努力創造安全的政治環境、穩定的社會環境、公正的法治環境、優質的服務環境,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是新時代司法行政工作的根本遵循。首都司法行政機關,要始終堅持首都意識、首善標準,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時不我待的精神狀態,將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作為指導司法行政工作創新發展的信念追求和行動指南,把化解風險、維護穩定作為基本任務,把推動依法治國實踐作為根本目標,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價值追求,不斷強化司法行政機關在法治中國首善之區建設中的責任和擔當。

一是發揮好化解風險維護穩定的先導性預防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維護國家安全是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的開班講話中強調指出,“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司法行政機關作為政法機關的重要組成部門,具有貼近基層、聯繫群眾的特點和優勢,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防範和化解風險上發揮著先導性預防作用。當前,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改革進入深水區,人民內部矛盾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法律手段已成為調節社會關係的主要手段。隨著政法工作思路從注重事後處置向注重事前預防轉變,從關注解決具體事件向標本兼治、重在治本轉變,從被動維護穩定向主動構建穩定轉變,司法行政工作在防範化解風險、確保社會和諧穩定中“治未病,早治病”的預防作用更加突出。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首都司法行政系統要全面提升隊伍的“三大能力”(全面提升防範和抵禦重大風險、情報信息預測預警預防、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和“四項建設水平”(全面提升維護穩定工作正規化、體系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通過司法行政先導性預防作用的有效發揮,在更高的起點上全面深化平安北京、和諧北京建設。

二是發揮好推動依法治國實踐的協同性促進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要開創依法治國的新局面,需要長期不懈地作出努力。司法行政機關作為推進法治建設的重要力量,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有工作面寬、涉法性強的特點,又有貼近基層、密切聯繫群眾的優勢,在營造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協同性促進作用。從法治宣傳職能來看,要深入學習宣傳貫徹憲法,引導、促進全社會堅定憲法自信、增強憲法自覺,努力營造尊崇憲法、學習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運用憲法的濃厚氛圍。從法律服務職能來看,要進一步發揮律師等法律服務工作者在立法、司法、執法和普法中的作用,為黨委政府依法決策、依法行政,為企業依法經營、依法管理,為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構建,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從法治保障職能來看,在刑罰執行工作中,要以人為本,攻心治本,看好、管好、改造好罪犯,減少重新違法犯罪,努力向社會回送守法公民;人民調解工作要更好地化解社會矛盾、減少社會糾紛、維護社會穩定。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將司法部和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的職責整合,重新組建司法部,由司法部承擔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職能。司法行政新增加了統籌協調全面依法治國工作,研究全面依法治國重大事項、重大問題;統籌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協調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等職責。中央對於全面依法治國的頂層設計,極大地強化了司法行政在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全面深化依法治國、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等方面的職能作用。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創造性地履行司法行政職能,切實肩負起全面依法治國實踐者、推動者的重任。

三是發揮好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創新性驅動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積極研究解決制約政法工作的體制機制問題,為做好新時代政法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司法行政改革是司法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律師、公證、司法鑑定、法律援助等領域的改革也是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內容。司法行政改革對於增強司法體制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具有重要的驅動作用,對於提升司法公信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首都司法行政系統全力配合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推出了“保障律師依法辯護、完善訴調對接機制、司法鑑定人出庭作證、推動公證機構全方位參與司法輔助業務”等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進一步優化司法資源配置、提高司法審判效率、豐富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內涵,為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公正與效率的統一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按照中央政法委關於深入推進司法行政改革的總體部署,首都司法行政系統加速推進各領域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共出臺包括11個領域改革頂層設計在內的文件113個,推動完成改革任務140餘項,首都司法行政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看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特別是在新的歷史階段,一些影響和制約司法行政工作長遠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保障性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如何進一步深化司法行政改革,在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如何理順司法行政管理體制,切實形成系統合力,確保各項改革措施落地見效;如何加強法律服務行業事中事後監管,切實提高法律服務質量;如何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堅持體制機制改革與現代科技應用雙輪驅動、兩翼發力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改革實踐中不斷去研究、探索,在全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中更加精準地契合司法行政權責配置的定位,更好地發揮創新性驅動作用,積極營造公正的法治環境,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四是發揮好滿足人民法律需求的有效性供給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需求的增量部分,對黨和政府的各項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盼。司法行政工作,特別是公共法律服務,要義不容辭地肩負起新時代賦予的重任。司法行政機關必須為人民群眾提供實在而不是空泛的、普惠而不是小眾的、精準而不是粗放的、高品質而不是低水平的公共法律服務,才能使人民群眾對全面依法治國成果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當前,面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首都司法行政系統的法律服務資源分配還不均衡,中高端法律服務資源明顯不足,為改革發展和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提供的法律服務供給還很不充分。首都司法行政系統必須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以增進民生福祉作為價值追求,著力構建首都“四四六”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即:建設四大服務平臺(全覆蓋的實體服務平臺、多功能的網絡服務平臺、便捷化的12348熱線平臺、社會化的項目服務平臺);建設四級服務網絡(高統籌性的市級法律服務中心、高綜合性的區級法律服務中心、高服務性的街鄉鎮法律服務站、高便利性的社區村法律服務工作室);實施“六大工程”(法治宣傳育民工程、法律服務利民工程、人民調解為民工程、矯正幫教安民工程、法律援助惠民工程、視頻會見便民工程)。通過全面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優化公共法律服務資源配置,不斷拓展公共法律服務領域,不斷提高公共法律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以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統籌、盤活、做優、做強司法行政各項工作,做到服務全覆蓋,供給高品質,推動公共法律服務整體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的跨越,切實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更高要求。

五是發揮好服務黨委中心工作的基礎性保障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就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特別是針對京津冀提出了辦好“推進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和“籌辦好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兩件大事的要求。司法行政事業是黨和國家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司法行政工作納入黨委政府整體工作中去考慮、去謀劃,是司法行政工作的職責所在和價值所在。司法行政工作對服務黨委政府的保障作用,既是基礎性的,也是綜合性的。近年來,首都司法行政系統在服務黨委政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2017年,圍繞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和城市副中心、新機場建設,積極整合優質法律資源,組織市、區兩級法律服務團,主動對接各部門、各地區疏解整治服務需求,有力地保障了徵地拆遷和疏解整治的平穩有序推進。有為才有位,要積極順應新時代發展的大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政法工作的重要指示,緊緊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和重點任務,進一步發揮首都法律服務資源優勢,選派優秀律所為市、區兩級疏解整治工作專班提供法律服務,做到事前有針對性地開展宣傳,營造良好氛圍,參與風險評估;事中全流程銜接,提供專業服務,參與案件會商;事後全範圍跟進,保障工作效果,參與攻堅收尾,在促提升上體現新作為。著力推進“國家重大戰略首都法律服務在行動”專項活動,不斷健全服務保障雄安新區建設和冬奧會冬殘奧會籌備的各項機制措施,提供更加優質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務。

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新時代要有新作為。首都司法行政系統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對司法行政工作的絕對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勠力同心、砥礪前行,不負時代、不負使命,為國家計、為人民謀,在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和法治中國首善之區建設中充分發揮職能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