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模式難題待解 全國百餘中小機場陷虧損泥沼

因運營模式落後,我國百餘中小機場一直深陷虧損泥沼。7月5日,據2018中國中小機場發展論壇,目前全國184箇中小機場約70%處於虧損狀態,依賴政府財政補貼支撐。對此,中國民用機場協會理事長王瑞萍指出,當下中小機場存在運營模式尚未轉型,封閉的發展格局沒有根本改變,市場化程度太低等問題,所以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積累了不少問題待解。

隨著各地方喊出“要開放修機場,要想強上民航”,機場建設的熱情空前高漲。預計到2020年,我國將有機場260個,運輸飛機4200架以上,通用航空飛機在5000架左右。 但在機場批量開建之時,有業內專家指出,國內現有機場出現了大面積虧損,如果繼續建設,結果很可能是建得多虧得多。

不過 ,對於機場數量問題,民航局局長馮正霖曾明確表態,按照航空發達國家發展的規律,我國中小機場的總量仍舊偏少,應進一步完善中小機場佈局;機場規劃應適度超前,但也要杜絕一味求大,應在機場遠期社會效益和近期經濟效益之間找到平衡點。

近年來,公路交通和高鐵等軌道交通不斷髮展,給航空運輸帶來了一定的衝擊;另一方面,中小機場一般都不是健在大城市,這會導致乘客輸送量有限。據悉,眼看中小機場在發展中出現的安全基礎不夠牢固、空管保障能力不足、運營困難、監管資源緊缺等問題和短板。民航局相關負責人透露,已將中小機場建設和運營問題作為2018年調研的重點課題之一,以期通過深入調查研究,下大力氣解決中小機場發展面臨的深層次問題。

“國內中小機場應借鑑國際先進經驗,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王瑞萍說。也有業內專家指出,國內中小機場大多采用“經營型”運營模式,眉毛鬍子一把抓,負擔沉重。而發達國家的中小機場用了20年,完成了從經營型向管理型的轉變,將不少業務進行外包,這些都值得學習。

針對如何扭虧,宜昌三峽機場董事長徐佐強則表示,航空市場開發難度大、運營成本居高不下是中小機場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共性問題。“但總體來說,航線是維持機場發展的‘血脈’,是機場實現自身價值的主要載體。宜昌三峽機場通過培育、加密航班,提高樞紐航線執行密度,拓寬航線網絡的覆蓋範圍,增加國內外通航城市等方式提升盈利能力。此外,現在很多地方修完機場以後都各自為政。但事實證明,一個機場如果是單打獨鬥,往往效果不佳。只有採取網絡式、集約式、綜合式經營,才能擁有較好的“錢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