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曾亲手殴打百姓;杜甫喝醉登床骂人

写下大量爱民诗篇的白居易亲手殴打百姓?颠沛流离、忧国忧民的杜甫会耍酒疯?是的,你们没看错,他们的确做过。有没有颠覆大家的认知?

白居易殴打百姓

  • 白居易也曾“高考移民”

什么是高考移民?就是迁移户口,去异地甚至异国参加高考。中国各地教育资源不平衡,某些地区教育条件好,学生普遍素质较高,这些地区录取分数线就相应升高;另一些地区教育差,录取分数线也低。所以有人借助各种关系,在教育质量高的地区上学,却在录取分数低的地区考试,这被称作“高考移民”。

白居易曾亲手殴打百姓;杜甫喝醉登床骂人

除了“国内高考移民”,还有“国际高考移民”。由于中国对外国留学生有优惠政策,所以一些考生利用资本优势加入外国国籍,然后回国参加高考。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这些行为都大大损害了正常考生的权益。

其实,“高考移民”并非现代产物,而是古已有之。在古代,科举考试也会根据各地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榜录取。比如在明朝,就分“南榜”和“北榜”,南方、北方分开录取。这就给了一些人操作的空间,他们假造异地籍贯参加考试,这叫作“冒籍”,是犯法的。唐朝的白居易也曾“冒籍”科举。

白居易曾亲手殴打百姓;杜甫喝醉登床骂人

宣城

白居易出身中、小官僚家庭,祖籍山西太谷,生于河南新郑。他的父亲曾任彭城县令,后因功擢升徐州别驾。如果白居易要参加科举,也应该在徐州或太原府。然而,白居易都没有,他是在安徽宣城参加州试,又经宣城太守推荐入京应试。这就是“冒籍”了。不过,这也是唐朝科举制度决定的,唐朝科举需要有名望的人推荐,正好白居易的叔叔白季康与宣城太守崔衍相熟。(贞元十五年秋,予始举进士,与侯生俱为宣城守所贡--送侯权秀才序)

  • 白居易殴打百姓

最初,白居易被授予校书郎,不久转任周至县尉。当时,有一项政策叫作“和籴”。和籴,是政府出资向百姓购买粮食。这原本是良策,一来国家充实府库,二来百姓不必受商人盘剥。但是,中唐以后,政府不再以公正价格购买粮食。和籴,就成了强掠民财的苛政。

白居易就负责“和籴”。白居易在《论和籴状》中说:“臣久处村闾,曾为和籴之户,亲被迫蹙,实不堪命,臣近为畿尉,曾领和籴之司,亲自鞭挞,所不忍观。”白居易也曾是“和籴之户”,受过和籴之害;但当他做了县尉,领受和籴的差事,又对不愿和籴的人家“亲自鞭挞”。

白居易曾亲手殴打百姓;杜甫喝醉登床骂人

不过,白居易还是有良心的。他在鞭挞的同时,不忍心看受鞭挞的人,而《论和籴状》这篇文章也正是为了揭露和籴之害。此时的白居易,刚刚做上管民的官,或许还不能完全体会民生疾苦,毕竟他出身官僚家庭。但此时,他在诗中,对此已有反映。比如,《观刈麦》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杜甫耍酒疯

  • 宦海浮沉

杜甫也是官僚家庭出身,少年时非常狂放,喜欢议论天下大事。他曾经和李白、高适一起游历,饮酒酣醉、谈古论今。只是因为李林甫嫉贤妒能,杜甫屡试不中,客居长安十年一事无成。后来,杜甫的文章被唐玄宗看重,才做了个掌管仓库的小官。

白居易曾亲手殴打百姓;杜甫喝醉登床骂人

安史乱后,唐玄宗逃往四川,杜甫避往江南。唐肃宗称帝后,杜甫前往投效,路上被叛军抓住。幸好杜甫只是小官,叛军不重视,让他找到机会逃掉了。杜甫被授予左拾遗,不久因为给房琯求情被贬到华州。《三吏》、《三别》就是杜甫在前往华州途中的见闻。

关中闹饥荒,杜甫辞官。后来朝廷又征召他,但他没到职,而是投奔了剑南东、西川节度使严武。严家与杜家为世交,所以严武对杜甫很好,向朝廷推荐他为节度使参谋兼检校工部员外郎。

  • 杜甫骂人

严武到杜甫家中,杜甫经常不戴帽子与之相见(戴帽子是礼仪,不过也可以视为亲近)。杜甫去严武家中喝酒,经常醉了以后登上严武的床,瞪着厌恶道:“严挺之有这样的儿子。”严挺之是严武的父亲,当着儿子这么说就很不尊敬了。严武对此的反应在《新唐书》与《旧唐书》中并不一致。

《新唐书》中,严武很生气,要杀杜甫。严武召来兵卒,正要出发,左右告诉了严武的母亲。严武的母亲赶来力劝,救了杜甫的性命。

而在《旧唐书》中却记载,严武对杜甫的狷狂“不以为意”。严武去世后,杜甫无所依靠,只能投奔时任蜀州刺史的好友高适。还没赶到,高适也去世了。


看来,不能只从诗词中认识诗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