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京」:漫步留有「小火車」輪跡的街巷

閱讀《老南京》刊登的《鼓樓小火車站那些事》,令我十分感慨,與文章作者韓今相仿,也曾與小火車有過零距離接觸。近年來,我幾度饒有興致地沿當年貫穿南京城南北的這條“大動脈”追蹤探尋,在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舊有痕跡稍縱即逝的時刻,很幸運,還是採擷到了一些珍稀的,略顯模糊的珍貴遺蹟。

“老南京”:漫步留有“小火車”輪跡的街巷

“鐵路埂”堪稱“骨灰級”

軌道交通乃先進的公共交通工具,然誰能想到,南京竟然是中國城軌之發端呢。一個世紀前,南京並沒有像國內其他大城市那樣忙著上馬有軌電車,卻獨闢蹊徑,修築了一條我國最早的城軌,俗稱小火車,構築起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南京小火車自1958年撤除並走入歷史深處,距今已經整整60載,當年蒸汽火車頭負重“呼哧”、“呼哧”自下關車站開出,艱難前行的路段究竟怎樣呢?大橋南路大橋飯店對面一條不起眼的小路,是如今這條通道的北入口,正在苦等拆遷。這裡得天獨厚,長期以來幾乎沒有變化,棚戶連棚戶依然破舊,擁擠不堪,細看地名叫做“柵欄門鐵路埂”。身臨其境,兒時乘小火車的情景重又浮現眼簾。

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南京城市面貌陳舊,鐵路沿線狀況更差,棚戶連著棚戶,煤煙所致黑乎乎一片。列車喘著粗氣,吐著“牡丹花”似的滾滾濃煙緩緩穿行其間,眼前還不時閃現水塘、菜田和荒丘,全然沒有在大都市中行車的感受,不免有滿目荒涼之感,這樣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

眼前的“鐵路埂”濤聲依舊,路幅則更加狹窄,乘坐小火車路過時刻的場景仍依稀再現。可以這樣說,原汁原味,它是探尋小火車舊跡的最佳路段,毋庸置疑,在存世不多的由老路軌形成的南京街巷中,捨我其誰,堪稱“骨灰級”。

“老南京”:漫步留有“小火車”輪跡的街巷

我心中的“鐵路北街”

從鐵路埂南下,越過城北護城河,便來到鐵路北街。北接金川門,南臨福建路,曾經那樣的破舊、狹窄,街名與現今鐵路或鐵路部門均毫不搭界,倒是與逝去的小火車有著不解淵源,清朝末年修築的“寧省鐵路”,正是從下關途經此地,再通往城市腹地。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他從上海乘火車到達下關車站以後,改乘小火車經過這裡,直達位於東箭道的督署站(後稱國府站),進入“總統府”宣誓就職。

60年前的一天,我從下關乘上令人嚮往的小火車,就曾經路過這裡。年幼時期的經歷,記憶往往最為深刻,它是後生們總也無法理解的。

今日鐵路北街早已成為通衢,面貌煥然一新,我心繫於此,還因為這裡有座獨具特色的市民廣場。南京的廣場很多,我卻對這裡情有獨鍾,這裡綠樹成蔭,景色迷人又與眾不同,它是一個面積近萬平米的休閒式城市森林公園。首創以小火車鐵路為背景的,凸顯最早城市軌道交通景象的廣場。廣場北部,以模擬軌道狀地面、車站站臺、枕木、鋼塑火車輪箍以及浮雕景觀牆等,展示與小火車有關的歷史和文化,歷史的痕跡牢固地駐留在這塊沃土之上。

每日清晨,附近財經大學莘莘學子,在這個靜謐氛圍裡溫習功課,課餘,毗鄰廣場的田家炳中學充滿朝氣的學生常來嬉戲,周邊市民在幽雅環境裡休閒、漫步、健身,頤養天年的老人們則於此休生養息,抑或含飴弄孫,其樂融融。它是老年朋友抒發懷舊情愫,年青一代研讀歷史的極佳處所。

“中街”已去“南街”尚存

攤開上世紀90年代前的南京市地圖,目光搜尋到圖上西北位置,沿中山北路右側並與之平行,有條狹長的通道,除去鐵路北街,還有鐵路中街、鐵路南街以及平安里等等,皆為小火車路軌拆除以後形成的街巷。

鐵路中街,南起模範馬路北至福建路,因處於這條路之中段,故名。這一帶地處早期南京城北鄉,人煙稀少,周邊多是農田和菜地,還有竹林和荒野,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這裡仍然荒涼,難以想象,附近還曾駐有勞改農場。

那天,我興致勃勃來此作故地重遊,尋找舊日蹤跡。在三牌樓廣東路口,一位和善老者,他可是正宗“土著”,手指面前的居民樓深情地告訴我,現在的變化可謂日新月異,這兒就是當年的鐵路中街,早已經湮滅在這些高樓大廈中,它於1992年舊城改造中被拆除,與並肩相鄰的樓子巷一道融入到繁華而寬闊的三牌樓大街之中了。星轉鬥移,面目全非。鐵路南街和平安里,路幅雖仍然保留著火車道的寬度,但兩旁早已經矗立起了棟棟樓宇。

位於鼓樓江蘇商廈背後,尚存車站東巷一截,幾年前在巷口的一段圍牆之上,還一度出現一長溜別具一格的、橘黃色小火車造型的圍牆,可為小火車鼓樓站曾經存在的旁證。

長白街險些被“縮水”

相對於北段,整個小火車鐵道線的南段,遺蹟保留較少,僅東箭道、長白街、江寧路等,屬於這個範疇。

由於地緣關係,因為緊鄰舊時督署衙門,後為“總統府”什麼的首腦機關高大院牆,因此,東箭道不可能又不大會有較大改變,迄今,依然保持火車道那樣的走向和路幅。

北起長江路,南至白鷺洲,路基原為城內鐵路線,1958年鐵路拆除後,改築成為馬路,1982年因起訖地名而稱長白街。所以長白街其實很年輕,只有36年路齡。如按照通道來說的話,長江路至白下路段已有百餘年曆史,自白下路到白鷺洲,也有80多個年頭的資歷,因為,小火車的南延是在抗戰前1936年。難以置信,在改道為路前的這裡,竟然是另番景象,同樣是棚戶挨戶相連,兩旁雜草叢生,滿眼是黑灰,可說髒亂不堪。

幾年前我偶然發現,陰差陽錯,長白街北頭路牌竟然移至中山東路南端,北頭百多米路段竟然被當漢府街了。依照起訖地點命名法,長白街豈不要變“中白街”?在媒體強力干預下,有關部門迅速糾正,挽回百十米的路段,還為長白街正了名。

今天長白街,一派勃勃生機的繁榮景象,新一輪出新改造以後,街道兩旁的建築色調以灰白為主,整齊劃一,彰顯清新的民國風情。

繼續南下,當年小火車進入今日白鷺洲公園之東隅,沿明城牆至江寧路,再出雨花門,到達養虎巷附近,與其時的江南鐵路銜接,至南端終點站中華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