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三國爲何對俄羅斯有很強的戒心?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

俄羅斯對佔領區的控制一般都是屠殺本地的原有民族,然後再移民俄羅斯民族對這一地區進行同化和佔領。克里米亞如此,波羅的海三國也是如此。

如三國中拉脫維亞,在1937年蘇聯屠殺了境內的拉脫維亞人超過1.6萬人,另外兩國也大體相似,只是被屠殺的人口相對少點。到1941年,蘇聯又開始迫害境內的拉脫維亞人,又有超過1.5萬人的拉脫維亞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死傷慘重。另外的兩國也沒有幸免,在西伯利亞的嚴寒中死傷慘重。二戰結束後,蘇聯為了懲罰三國與德國合作,將超過4.4萬拉脫維亞人趕往西伯利亞,其他兩國也有超過數萬人被遷到西伯利亞,造成三國人口大量減少。直到今天,三國的女性要遠遠超過三國的男性,這就是當時蘇聯種下的因。

雖然現在三國已經獨立了,但是俄羅斯仍然將三國當做關乎切身利益及至關重要的地區,一直當做俄羅斯的勢力範圍,這也是三國警惕的根本原因。

而且三國在政治和軍事上,都對俄羅斯夠不成威脅,反而三國處於俄羅斯的兵鋒之下,這就造成三國不聽俄羅斯的警告,執意加入北約等能保證自己安全的組織。直到今天,北約在拉脫維亞及波羅的海的軍事演習都還在進行,可以看出三國對俄羅斯的對抗態度。

另外,為了擺脫對俄羅斯經濟上的依賴,三國已於2004年加入了歐盟,使三國靠俄羅斯供應的能源和原料生產的工業產值佔其工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的情況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可以說現在的三國已經融入歐洲的經濟體系,而不是俄羅斯的經濟體系。

因此,可以看出三國對俄羅斯是非常警惕的,幾乎在國內及國際上完全擺脫了俄羅斯的影響,甚至在拉脫維亞的俄羅斯族需要考過拉脫維亞語才可以獲得國籍,可以看出三國對俄羅斯是多麼的警惕!


昨思今明未武


史林外傳

目前最直接的原因是三國都有數量不小的俄羅斯族,三國都擔心俄羅斯重操在克里米亞和烏克蘭東部的“故伎”,策動三國國內的俄羅斯族發動“分離主義叛亂”。舉個例子,

在拉脫維亞,俄羅斯族的人口比例佔到40%左右,在首都里加甚至有50%,愛沙尼亞的部分地區甚至超過95%。

波羅的海三國的俄羅斯族,一部分是蘇聯之前就遷居而來,一部分是蘇聯時期(1940年以後)過來的。俄羅斯族在三國受到較多隱形的限制,如所有大學都不設俄語學位,俄羅斯族必須用當地國語言才能找到體面的工作。

自獨立以來,波羅的海人口大大減少,愛沙尼亞1991年有150萬人,2017年下降到130萬人,拉脫維亞1991年有260萬人,2017年下降到190萬人;立陶宛1991年370萬人,2017年急速下滑到280萬人。這種人口萎縮的狀況更加劇了三國面對龐大俄羅斯時的緊張和焦慮。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歷史記憶。與蘇聯的其他加盟共和國不同的是,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波羅的海三國原本都是獨立國家,是被蘇聯佔領並強制“加入”的。蘇聯的佔領引發了大規模的反抗。蘇德戰爭爆發後,波羅的海三國立即成了納粹的“帶路黨”,大量三國人加入武裝黨衛軍,並自發地屠殺了三國範圍內的所有猶太人。為了報復,在二戰後,蘇聯政府將大批波羅的海三國人被“強制移民”到西伯利亞等地

還有相當部分被處決。因此,三國獨立後全面進行“去蘇聯化”,拆除列寧和蘇聯紅軍的塑像,全面去除俄化影響等。三國青年中甚至有不少仍懷念納粹。


萊茵的黃金

蘇聯解體後,整個前蘇東集團,包括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獨聯體國家,都對俄羅斯有很強的戒心。波羅的海三國尤其嚴重,大致有如下原因:

第一,民族主義與被侵略歷史結合,成為政權合法性的來源之一。在民族主義出現之後,這些地區的歷史記憶基本上被俄羅斯的侵略和壓迫所填充。民族主義的要素無外乎“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悲情”兩類。近代以來,俄羅斯作為中東歐強權,最突出的形象是征服者、壓迫者、侵略者。這種客觀的歷史事實與民族主義的“悲情”敘事結合在一起,成為愛國主義和政治凝聚力的來源之一,進而被這些國家的政權作為“作料”用於獲取民眾支持。

第二,俄羅斯在歷史上“野蠻形象”加深了仇俄心理。俄羅斯雖然是東歐強權,但是在西方人看來,其文明開化程度低於東歐和波羅的海國家。今天即使在烏克蘭內部,西部受波蘭影響較多的地區,也認為在文明上比東部受俄羅斯影響較多的地區,更加文明。俄羅斯在中東歐屬於“野蠻的入侵者”。如果說被“侵略”屬於歷史悲情,那麼被落後於自己的“野蠻人”侵略則帶有“屈辱”和“不甘”,“悲情”就尤其深重。特別是,在蘇聯統治和主宰的冷戰時期,被東歐國家視作“失去的半個世紀“,被認為是其文明發展中的停滯和倒退時期,這就不僅是簡單的侵略導致的物質損失了,它耽誤的是寶貴的歷史時機,它讓一些原本和西方文明水平比較接近的國家,一下子拉開了更大的差距。在這種視角之下,東歐和波羅的海國家對俄羅斯就不及你是仇恨,更是“怨恨”,投射到地緣政治問題上則是反感和戒備。

具體到波羅的海三國而言,一方面他們都有輝煌的歷史,當然這種歷史可能是在現在民族主義的驅使下有意塑造出來的,例如立陶宛總是回想當初的“立陶宛-波蘭聯邦”,那時他們是東歐強權。只是他們被野蠻的俄羅斯人擊敗和侵略了。羅的海三國在文明上與北歐更接近,俄羅斯是通過武力佔領的這些地區,所以他們對俄羅斯有較強的疏離感。另一方面,在蘇聯時期,波羅的海三國都是發展水平比較高的地區,至於原因他們自己認為是因為自己的農業生產水平高、市場文化較好,換言之他們更接近歐洲市場原則。這讓他們有很強的優越感。但是,波羅的海三國戰略地位重要,這也是二戰前他們被蘇聯吞併的原因,時至今日俄羅斯仍然虎視眈眈。在他們加入北約後,這裡更成為俄羅斯和北約對峙的前線,所以,他們有危機感也是必然的。


布萊克懷特

既然稱波羅地海三國,那這個地名本身就說明了問題,就是波羅地海。

由於俄羅斯是誕生於東歐平原腹地的國家,其不斷地征伐使東歐平原東部地區為其所統治,但平原西部地區已經為早期斯拉夫人所佔領,西北地區也為雅利安人和北部日耳曼人佔據。因此,俄羅斯立國之處面臨著非常惡劣的環境。除了烏拉爾山以東的西伯利亞地區外,西南面的立陶宛公國、波西米亞人、波蘭人都是強敵,西面的北方日耳曼人隨時可能東進。而東南面呢?那裡同樣威脅重重,來自於中亞地區和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經常通過烏拉爾山和黑海之間的通道碾壓歐洲,歷史上的上帝之鞭匈人和黃禍蒙古人都是走的這條路。所以我們才會看見俄羅斯和蘇聯不停地向東南西方向擴張,因為不擴張就沒有戰略縱深,不擴張就等於被動挨打。

但陸地上的擴張並不能為帝國帶來實質的收益,因為那些地方多是苦寒之地,所以那些擴張更多是戰略安全追求。而俄羅斯想要在世界舞臺上有一席之地,就一定要玩歐美人一樣的遊戲,那就是海洋競爭。所以彼得大帝給大白熊定下的戰略就是尋找出海口,尋找良港,以組建能夠有全球影響力的海上軍事力量。這個努力在西方就是波羅地海三國了,所以他們經常被俄羅斯欺負,甚至被合併。不過,一旦俄羅斯力量衰落,他們又恢復獨立。不過俄羅斯對出海口的追求世人皆知,所以三國對俄羅斯都是戒備有加,對引入西歐和美國力量介入十分熱衷。

要說下為什麼俄羅斯的出海口戰略總是一波三折,甚至到現在還倒退了。西面波羅地海,即使俄羅斯掌控了,也難以有大作為,因為他們要面對德法英三國海軍的圍剿。南方的黑海艦隊,與其說是海洋艦隊,不如說是內湖艦隊,畢竟土耳其的海峽並未拿下(一直想拿來著,但被英法懟回去了)。東方的太平洋艦隊一直沒有好港口,中國積弱時可以使用旅順港,但不長久,海參崴不具備作為超大型軍港的條件。北方倒有不凍港,可惜港口以外都凍住了,意義也不大。

俄羅斯人還是很執著的,即使蘇聯解體了,也保住了加里寧格勒地區(康德一不小心就成了俄羅斯人了)。但這個也只是一種象徵力量存在,戰時很難有用的。


成孝良

蘇聯吞併波羅的海三國內幕!

  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粉碎了英法兩國“禍水東引”詭計的同時,也正式開啟了斯大林“東方戰線”的建設之路。9月17日,蘇聯以波蘭政府不復存在,需保護波蘭的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境內的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為由,出兵波蘭。而與此同時,蘇聯也開始對波羅的海三國行動了。

  

  9月1日,德國對波蘭發動閃電戰之時,愛沙尼亞政府是打算獨善其身的,不過,一個意外卻打破了他們的如意算盤。9月中旬波蘭潛艇“雄鷹”號突然造訪愛沙尼亞。這艘潛艇本來是打算去瑞典修理的,但因為潛艇指揮官科洛茨科夫斯基意外染疾,隨艇醫生懷疑他可能得了傷寒,於是便改道愛沙尼亞,為艇長治病。而此時,波蘭與德國已經開戰,在德國駐愛沙尼亞大使的壓迫下,愛沙尼亞政府不得不扣留“雄鷹”號。9月17日,國際局勢突變,蘇聯入侵波蘭。這一變化令愛沙尼亞政府始料不及,但更意外的是,“雄鷹”號潛艇副艇長格魯欽斯基少校竟然武力奪回了潛艇,並且逃離了愛沙尼亞。

  這一變化對蘇聯而言可謂是一個天賜良機,雖然在與德國的秘密協定中,德國已經承認了蘇聯對波羅的海三國的控制,但是蘇聯還一直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藉口,將自己的觸角伸向波羅的海。利用“雄鷹”號出逃事件,蘇聯開始對愛沙尼亞政府施壓。他們聲稱“雄鷹”號的出逃將嚴重威脅蘇聯的安全,蘇聯為了自衛,將不承認愛沙尼亞在其沿海區域的主權。為了緩和與蘇聯的關係,愛沙尼亞政府不得不派遣外交部長謝利捷爾前往莫斯科請求諒解。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趁機對愛沙尼亞人施壓,他威脅道:“如果你們不願意和我們簽訂互助條約的話,那麼我們將不得不通過其他的途徑,也許是更嚴峻、更復雜的途徑來保障蘇聯軍隊的安全。”與此同時,伏羅希洛夫也開始命令列寧格勒軍區做好突擊愛沙尼亞的準備。在蘇聯強大的壓力之下,愛沙尼亞政府不得不同蘇聯簽訂了《蘇愛互助條約》。從此,蘇聯享有了在愛沙尼亞駐軍的權力。

  

  此後,蘇聯又故技重施,對付拉脫維亞和立陶宛。10月1日,蘇聯政府主動向拉脫維亞政府提出“磋商”建議。斯大林很友善的提出,蘇聯不會觸動拉脫維亞的憲法、外交、財政政策以及經濟制度,他們的目的只是為了應對德國與英法作戰所產生的特殊局面。面對斯大林的花言巧語,拉脫維亞還想討價還價,希望蘇聯減少駐兵人數。斯大林便又厲聲威脅道:“你們應當從最壞形勢來考慮,你們不信任我們,而我們也不信任你們。你們以為我們想侵佔你們。我們本來可以現在就直接這樣做,但我們並沒有這樣做。”10月5日,蘇聯與拉脫維亞簽訂了與愛沙尼亞類似的條約。

  最後,就輪到立陶宛了。斯大林提出將維爾諾市及維爾諾省的部分地區歸還給立陶宛,並以此為誘餌誘惑立陶宛簽訂互助條約。為了催促立陶宛人簽約,《真理報》也不斷髮出信息,聲言要把這個城市劃歸西白俄羅斯。在蘇聯的威逼利誘之下,立陶宛也乖乖就範了。

  雖然波羅的海三國的主權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但開始時,蘇聯一直嚴格的遵照條約的內容,只在這三個國家駐軍,卻絲毫不干涉三國的內政問題。這也讓波羅的海三國漸漸放鬆了警惕。不過,隨著德國不斷西進,斯大林開始擔心德國可能會隨時調轉槍口了。於是,他改變了過去信守條約的政策,開始為吞併波羅的海三國做準備。而斯大林對於這一切的要求是,“我們不要將他們蘇維埃化,而是要他們自己加入蘇聯。”

  

  

  7月14日,波羅的海三國同時宣佈成立蘇維埃政府,並且主動申請加入蘇聯。就這樣,斯大林的願望也成真了。8月3日,蘇聯政府經過認真的研究,決定接受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三國的請求,讓他們成為蘇聯的一員。

這是波羅的海當年被蘇聯吞併的大致過程,有了這樣的慘痛經歷,如今的波羅的海怎麼能不對蘇聯最大的繼承者俄羅斯有很強的的戒心呢?


孫博士侃歷史


因為他們長期被俄羅斯-蘇聯蹂躪吞併,朝野之中都對羅剎極為仇視。而羅剎又向來是黷武擴張成性,對四鄰均不懷好意,人緣極差。波羅的海三國的力量與羅剎相比,懸殊巨大。自蘇聯解體後,羅剎朝野中均在著恢復蘇聯和舊俄羅斯帝國的勢力和呼聲。作為羅剎殖民擴張、民族壓迫岐視的受害者,波羅的海三國自然而然的對羅剎抱有強烈的戒心。(圖片來自網絡)


孤獨的人209381559

1989年蘇聯解體之前,波羅的海三國進行了大規模示威活動。200萬人手拉手跨越三國領土,形成了600公里的“人鏈”,史稱“波羅的海之路”。而波羅的海三國這麼做,只為反對俄羅斯。

為何對俄羅斯戒心這麼重?澹奕認為:

  1. 第一,因為俄羅斯,歷史上波羅的海三國損失慘重。
  2. 第二,波羅的海三國地處俄羅斯西部戰略延伸必經之地,害怕被染指。


地處波羅的海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與立陶宛,被並稱為“波羅的海三國”。從地理位置看,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更加像北歐國家,而文化上,愛沙尼亞的語言與芬蘭相似,如同芬蘭語的方言,拉脫維亞的語言與瑞典語非常相近。這兩個國家更加像北歐國家,而不是東歐的斯拉夫國家。

所以從根本上來說,雖然被沙俄統治數百年,但是波羅的海三國都保持著自己強烈的獨立性,對當初沙俄的侵略深惡痛絕。



波羅的海三國總面積不到18萬平方公里,比貴州省稍微小一點,從18世紀到20世紀,俄國曾經統治這裡,沙俄曾經想通過移民等手段統治波羅的海三國,但是受到了當地人的強烈反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趁沙俄戰敗,三國取得了獨立,但僅僅二十年,三國又被蘇聯攻佔。

蘇聯解體以後,波羅的海三國就拒絕加入俄羅斯主導建立的“獨聯體”。當年,愛沙尼亞加入蘇聯後,東北部大塊領土被劃入俄羅斯。而在歷史上,因為俄羅斯的原因,波羅的海三國喪失了大量的領土,同時,俄羅斯為了強化在波羅的海三國的統治,進行大量移民,這也造成了如今這些國家內部的各種矛盾。

所以,如今波羅的海三國對俄羅斯非常有戒心也是很正常的。


澹奕

沒什麼奇怪,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不同,小國寡民力量有限,所以有戒心不奇怪,但是三國地位比較尷尬,恰好處於俄羅斯烏克蘭波蘭和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的包圍之中,實際上加入北約是引火燒身之舉,如果爆發戰爭,此三國是首當其衝之地,兵鋒起處,此三國是第一個受戰火蹂躪之地,所以背靠北約並不是明知之舉,芬蘭模式永久中立是上上三選。

波羅的海三國形成的歷史久遠,在13世紀即有國家形式,是和俄羅斯的始發國家基輔羅斯興起的時代差不多,但是小國寡民,從來都是強國附庸,不是瑞典王國旗下,就是波蘭王國跟班,但是受俄羅斯帝國統治時間最長,但隨著俄羅斯帝國在一戰失敗的情況下,三國都曾經短暫獨立,在俄十月革命後,受蘇俄影響也曾經出現蘇維埃政權,但是在德國的影響又脫離蘇俄獨立,直至二戰爆發,蘇聯紅軍在反法西斯戰爭中進入三國,最終波羅的海三國“加入”蘇聯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

歷史上,波羅的海三國由於受瑞典影響較深,所以教育程度較高,但經濟還是相當落後,並不是什麼工業國而是以農牧漁業為主的國家,但是二戰以後,由於蘇聯的計劃經濟體系,波羅的海三國在中央計劃的作用下,和烏克蘭一樣投入較多,根據地理環境優勢,建立了眾多的重工,造船,機器儀表,化工企業和輕工業,教育也有較大投入,所以國民接受教育的程度也很高,在蘇聯時代,三個“加盟共和國”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收入也在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中位列前三位,收入最高的愛沙尼亞是俄羅斯的144%,其他的也有俄羅斯的125%以上。正是蘇聯時代的大規模投入,才使三國從落後的農業地區發展成重要工業基地,這件事情包括波羅的海三國在內和西方都是沒有提起的。而更多的宣傳是波羅的海三國獨立後得到迅速發展,才成為發達國家,實際上就和我們所說的“吃了5個包子終於飽了,第5個包子的成功,前4個的作用都沒有了”,蘇聯(俄羅斯)是自己打樁蓋房,但是蓋好房子就分家了,好房子新房子落在別人家中。

從這些方面看,波羅的海三國,既然獨立了,也不應該加入北約做馬前卒,只要宣佈永久中立,得到聯合國和世界各國承認和尊重,國家獨立也是有保障的,何必冒這樣的風險?認為北約是靠山的想法是大錯特錯,是把自己放在別人刀尖上的原則性錯誤,今天的烏克蘭領導人又在犯同樣的錯誤,但烏克蘭和波羅的海三國不同,是俄羅斯傳統領地,你叛入西方,體量又大,俄羅斯不得不出手,所以國家就四分五裂,一片狼藉了。

不過這是別國的事情,於我無關,只是根據史實粗略地介紹波羅的海三國獨立的事情,和對俄羅斯保持戒心的原因,歡迎請大家看後點評批評,但還是不要亂噴一氣。


老狼182339806

波羅的海三國,地域接近,國情相似,氣候相近,,人種相差不大,語言文化也差不多,在國際事務中,經常被當作一個地理單元。三個國家從北到南分別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都位於波羅的海東北沿岸。人口大約600多萬,面積17萬多平方公里,人均GDP大約20000美元。

這一片地方,靠近北歐,自古作為民族遷徙通道受到各個民族的影響,其中瑞典、芬蘭、波蘭對波羅的海三國的影響最大,俄羅斯的影響相對較小。從蘇聯獨立出來後,三國在邊境上設置了隔離牆,與俄羅斯準備老死不相往來。



(波羅的海三國位置)

俄羅斯在蘇聯時期,曾對波羅的海三國毫無戒心,花了大代價去建設三國,使得三國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裡工業最為發達,人們生活水平最富有的地區。蘇聯解體前,該地人均GDP達到7000多美元,作為對比,蘇聯的中亞地區人均只有400多美元。為什麼會有俄羅斯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的感覺呢?

有很多原因,形成了現在的波羅的海三國對俄羅斯戒心深重。

第一,歷史上俄羅斯對波羅的海三國並不友好。

波羅的海三國形成國家的時間與俄羅斯的國家雛形基輔羅斯的形成時間差不多,但隨著俄羅斯的壯大,波羅的海三國逐漸受到來自俄羅斯的威脅。

立陶宛波蘭聯合王國在15世紀開始後逐漸形成這片地區的強大勢力,領土最大時達到現在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後來王國衰落,在1775年遭到俄羅斯、普魯士與奧地利的瓜分。波羅的海三國被俄羅斯佔領,從此被置於俄羅斯統治下長達百餘年。直到一戰結束前,沙俄滅亡,在德國及國際勢力的支援下,波羅的海三國勉強守住了獨立地位。


(立陶宛波蘭大公國士兵)

到了1934年,重新工業化後的蘇聯再次亮出了獠牙,以增加戰略緩衝為目的開始強迫三國接受蘇聯駐軍。後來與德國形成秘密協議的蘇聯,在1940年直接出兵侵佔了三國,並且讓三國主動提出了加入蘇聯的請求。期間,蘇聯的各種手段,盡顯大國沙文本色,波羅的海三國對蘇聯的認同感很低。

第二,俄羅斯(蘇聯)的文化向心力不強。

俄羅斯地處高緯度,土地貧瘠,苦寒之地,在農業文明時代,俄羅斯直到862年才形成部落國家,文明發展很落後低級,與東亞的華夏、西歐的羅馬、西亞的波斯相比,無論是文明的質量還是精美程度,都不足夠形成文化圈。這些地方,直到19世紀末還能形成民族,說明俄羅斯文化的同化能力不強。

俄羅斯在歐洲屬於再傳文明,彼得一世從歐洲學來的軍事及政治教程在俄羅斯實行改革,俄羅斯才開始進入近代化。但是在經濟上,文化上,俄羅斯一直以保守、野蠻著稱。在1861年之前,俄羅斯90%的人口還是農奴。

俄羅斯沒有形成獨立的文明體系,也沒有獨立的意識形態,物質文明建設侷限於重工業及軍事工業,對於波羅的海三國人民沒有太大的向心力。三國人們信仰的基督教,成為西方文明天然的文化滲透切入點。

第三,俄羅斯(蘇聯)統治時期的不得人心。

俄羅斯統治殖民時期,強行推行俄羅斯文化同化,大量俄羅斯被遷徙到三國地區,而本土人則被遷徙到中亞地區,這是蘇聯時期慣常用的做法。

同時,波羅的海三國一直是蘇聯境內的最發達地區,經常被搜刮用以補貼其他落後地區,讓三國人們感到在蘇聯的體制下,不可能再變得更好。如果能加入到西方體系,以西方的文明質量和經濟體系,三國會得到更多的經濟利益。

俄羅斯不願意捨棄這片地區,在1990年,葉利欽曾派出50萬大軍彈壓當地的分離主義勢力,想再策劃一起“布拉格之春”,結果200萬當地人手拉手組成肉盾,阻攔蘇軍坦克。200萬人,幾乎等同於所有的當地人了。學校停課、工廠停工,加上後勤保障人員,波羅的海三國的獨立運動是全民參與的。在國際社會的鏡頭面前,蘇軍無功而返。立陶宛隨後宣佈獨立。


(立陶宛獨立前的人牆)

從蘇聯獨立出來後,波羅的海三國尋求加入北約。一開始北約還忌憚俄羅斯,當時葉利欽說:從波羅的海到黑海,是俄羅斯的核心利益。後來俄羅斯的國力遭到懸崖式下跌,北約瞅準俄羅斯自顧不暇的時機,接納了波羅的海三國成為北約成員國。

俄羅斯因為自身的麻煩一大堆,對北約的這個舉動,沒有做過多的抗議,想以此示好歐洲,表明俄羅斯放棄了以前的爭霸國策、領土政策,希望融入歐洲和西方體系,爭取政治同盟和外部援助。可是,十多年下來,俄羅斯的謙卑收穫的只有西方國家肆意的抹黑、嘲弄,西方世界甚至攻城略地到了格魯吉亞。

俄羅斯此後才一改初衷,變得針鋒相對。

至於波羅的海三國,他們地處低地平原,本身沒有高山險隘,易攻難守。即使他們宣佈中立,作為歐洲大陸的重要通道,任何戰事發起,他們都會首當其衝。

所以,波羅的海三國並非沒有政治智慧,而是處在敏感的位置,他們現在的看似無事,也不過是在給其他國家暫時看著房子而已。他們引入外部強國雖說也是引火燒身,但毫無作為依然也將慘淡收場。

小國林立的歐洲,這樣的命運也見怪不怪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