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甘肃首批警察,学13门课,举60斤,分灯设岗,划责任区

往事总是在令人意想不到的时候,带来惊喜与震撼。一件普通之极的消防头盔,经近百年的寂静岁月的打磨后,终于褪去了平凡的外衣,显示出它熠熠生辉的光彩。它的背后是百年前甘肃巡警制度诞生的艰难往事。

百年前的1905年,正是清末新政风风火火推行之时,甘肃因在西北内陆,推行新政虽比东南沿海地区晚了一些,但力度一点也不弱。在1905年到辛亥革命爆发的6年间,先后任陕甘总督的崧蕃、升允、长庚都不遗余力推行新政。这次新政虽是清政府内部的一次改良运动,但其范围却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政治体制到军事教育,从文化教育到实业创建,实施全方位的改良,试图推进中国社会向近现代化转变。今天人们在黄河边看到的中山桥就是清末新政为数不多的成果。

百年前,甘肃首批警察,学13门课,举60斤,分灯设岗,划责任区

请输入图片描述

讲述人 王海东

1905年11月,甘肃巡警总局在省城兰州成立,内设有总办、提调、文案、教习等部门,负责规划全省警务改革,西方近现代的警察制度也就渐渐地进入了甘肃。

这件消防头盔就见证了这段往事。那么,清末的巡警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他们要负责哪些事务呢?今天,我们跟着王海东先生聆听一段百年前的巡警故事。

身高一米六以上,核查臂力、耳目,百年前巡警不简单

说起巡警,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人肯定会想起老舍笔下的巡警,他们身穿淡黄色制服,打着白色裹腿,手提警棍,边走边吆喝,站岗、搜查、抓贼、跑腿,样样不少。老舍塑造的巡警是生活中小角色,很贫民,虽不起眼,但生活中却离不开他们。

设立巡警制度,是清末改良司法、举办警政的一个大举措。1905年9月,清政府设立专门的巡警机构巡警部,下令各省试办巡警。两个月后,甘肃就开始筹划建设巡警了,时任陕甘总督的升允令省内各个司道试办巡警。

百年前,甘肃首批警察,学13门课,举60斤,分灯设岗,划责任区

请输入图片描述

这时,清末新政的先天不足就显现出来了。啥不足呢?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不得不实施新政,但实际上却是“新瓶装老酒”,将在旧有的体制上,加了新壳子并没有打破其原有的体系。

甘肃巡警制度也是这样的,人们将近代的巡警制度套在了原有的保甲体系上,省城的保甲总局、各地的分局,摇身一变就成巡警总局、分局。第二年7月,《甘肃省城巡警章程》出台了,8月,升允下令各府、厅、州、县一律举办巡警,近代的警察制度才渐渐完备起来。到1910年,全省巡警机构从省城到州县已初具规模,全省有300多处分局,2300名巡警,大的县有160人,小县只有80人。从省城兰州的情况看,平均每个巡警管理不足百户。

甘肃巡警制度前前后后经历了五年时间,才基本建立,但却带着极大的弊端。啥弊端呢?正如我们前面说的,甘肃巡警体系是从保甲制度改造而来的。不像其他一些省份的巡警制度是新起炉灶的。这就是先天不足。同时也没有预备筹划期,也就没有专门的人才,只能四处拉人凑数。一部分巡警由绿营兵中划拨而来,一部分则是就地招募的,还有些地方干脆用原先县衙的三班衙役充数,检查时就让衙役们穿上巡警制服。这还是好一点的,有些地方干脆将老百姓拉来凑数字。可以这样说,当时的社会现状注定甘肃巡警制度要历经诸多波折。

百年前,甘肃首批警察,学13门课,举60斤,分灯设岗,划责任区

请输入图片描述

尽管条件差,但人们还是不遗余力使其逐渐走向正规化。省城的巡警制度是相对完备的,省巡警总局下面设有总务、行政、司法、卫生四科,下面有各个分局,教练所、高等巡警学堂、消防队、习艺所等等。

开办巡警的时候,缺乏人才,先开设了一年的简易科,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速成班。我看到一份对高等巡警学堂学员的要求。这个速成班也不简单,学生要学13门课程,有各国法制大意、警察学、各国户籍法大意、算术、监狱学、地理等等,学生入学要填写履历表、誓约书、保证书,要求学员身高在1.6米以上,臂力能举60斤。入学后,还要考试,有年龄、相貌、身材、臂力、耳目的核查,还要进行时务策论考试。

入学一个月后再进行一次甄别考试。

经过这样严格考试核查后,才能保证学员的业务素质。

分灯设岗,巡查除秽,一样不能少

当时,巡警和今天人们的概念有差别。现在巡警多是巡逻,偏重于治安。而当时的巡警却是全方位的,可以说一专多能。当年的记载显示,清末巡警主要负责设灯、巡查、除秽等等。当时,省城的81条街道上,路上多有路灯。这些灯并不是电灯,而是煤油灯。按照街道的繁华程度,十户到十五户人家设立一个路灯,共架设了603盏灯,而巡警巡查的路段,则按照这些灯,分灯设岗,省城设立129个岗位。似乎就是每个巡警巡查几个灯,当然有灯的数量有多有少。这些巡警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每天早晚,管理路灯,他们提着油桶,或加灯油,或收回灯油。

巡警上街巡查,有比较严格的执法要求,必须穿制服,配备枪棍,遇暴拿获,遇急吹哨。自然,提醒四邻管好门窗,小心火烛,这也在巡警的职责范围内。说到这里,人们就不由自主想起,电影中巡警吹哨,而飞贼乘着人群混乱,狂奔逃命的情形。应该说,当时巡警管得非常多,吹哨子报警求援的情况,并不是多见。相反,他们处理的多是日常的琐碎的杂事。

百年前,甘肃首批警察,学13门课,举60斤,分灯设岗,划责任区

请输入图片描述

1906年,甘肃陆军第三标在崔家崖举行大演习

实际上,清末巡警是很多穷人所选择的职业。在老舍、梁实秋的笔下,巡警往往是一种穷人才干的事。《我这一辈子》的主人公说,巡警和洋车夫是大城市里给苦人们安排好的两条火车道,大字不识而没有什么手艺的,只好去拉车。识几个字而好体面的,有手艺而挣不上饭的,只好去当巡警。

在清末新政的大潮中,巡警总局的摊子也铺得很大。好大喜功似乎是那时的通病,依照巡警章程,在宁州、西固州、泾川、灵台等地都开设了巡警学堂,可惜的是当时真正懂西方巡警制度的人少之又少,而大部分人投身巡警,就是为了赶潮流而已。因而,这些巡警学堂最后都因名不符实,有些销声匿迹了,有些改成了巡警督练公所。

仵作学员难招,消防要懂水利,巡警制度艰难前行

除了巡警学堂外,当时还设立了法医学校,命名为仵作学堂,设在庄严寺内。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是个新旧结合的学堂。仵作是流传千百年的职业,是受官府所雇用的专门为刑事案件检验伤势的专业人员。清末时,仵作属于贱业,不为人所重视。因而,省城成立仵作学堂后,要各州县必须选送一名学生,民间对此有很大的抵制情绪,富人不愿意子弟学,穷人的子弟则多不识字,没法学,最终也没来多少学生。无奈只好在省会招人,千方百计总算凑齐了百人。仵作学堂用什么教材呢?这也是中西结合的,学生的课本除了当时法务部颁发的章程和课本外,还专门将中国古代的法医教程《洗冤录》作为教材。《洗冤录》是宋代宋慈所作,就是曾热播的电视剧《大宋提刑官》的原型。可惜仵作学堂只开办很短时间就结束了。

百年前,甘肃首批警察,学13门课,举60斤,分灯设岗,划责任区

请输入图片描述

甘肃陆军学堂师生合影

当时,消防也归巡警管理,巡警总局有专门管消防的,这算是消防的管理机关,掌握着人员分配,器械管理,预防火灾,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调查水利。消防管理机关怎么会去调查水利呢?

原来,当时没有系统的消防供水体系,消防人员平常要将辖区的水源弄清楚,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关键时刻才能发挥威力。而消防队的职责则是掌管训练消防人员,救护水火灾各个事项。

那件至今熠熠生辉的消防头盔,就是当年消防队员们使用过的。这件消防头盔是省公安厅的一位老民警提供,现保存于省公安厅档案馆。这件头盔和当时巡警制度一样,都带着比较浓厚的西方色彩,头盔为铜制的,外形和古代罗马战士的战盔有点相似,顶上是弧形的弧顶,头盔正面则是消防的标志,上面写着消防队几个字,后面长出一块圆弧。

百年前,甘肃首批警察,学13门课,举60斤,分灯设岗,划责任区

请输入图片描述

清末头盔

虽历经百年岁月,看着依旧坚实。令人惊奇的是,这件头盔其防护力是超强的,顶部的圆弧能够将落下的石块等重物滑开,后面延生的圆弧,完整地将颈部保护起来,为进出火场的消防队员提供近乎完美的防护。

这件珍贵的消防头盔,是陇上近代警察制度艰难建立的见证,也是个那个岁月巡警们工作的缩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