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的翻筆是怎麼的?

春回人間3

《王羲之調鋒技巧:翻筆,做著比說著更容易》


書法技法,古人為我們傳下來豐富的書寫技法技巧,只是太多內容已經在傳承中模糊不清或者不能理解而成為歷史。現代書法學習中已經很少提及“翻筆”這個概念,要不是《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篇》留傳於世,這個翻筆的概念也許就會成為另外的含義。

“翻筆”概念最早出於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書法論述中,其“觀形章第八”中很清楚地表述說:“翻筆者先然,翻轉筆勢,急而疾也,亦不宜長腰短項”。今天理解其意思大概是說,翻筆的方法就在於“翻轉筆勢”。筆者理解就是:翻鋒在行筆過程中調轉筆頭繼續書寫的那個動作

二、翻筆其實就是一種平凡的調鋒技術;

書法技巧中多種多樣的調鋒技術,也許因為太過複雜難於記錄。後來的人甚至都認為書法少有的秘偉絕竅就該是“調鋒”二字了。

現代書法總結的調鋒技術容易掌握的也只那麼幾種,其中最有效的一種末過於“中鋒行筆”。讓筆尖位於筆跡中心線,這是最重點的要求。只要你經常書寫才會理解到“其中的優點就在於筆尖位於筆跡中間點位時,在筆畫動態書寫過程中,你有了隨時調整筆尖位置的最大餘地”。

三、一分筆二分筆書寫更容易“翻筆”調鋒;

一分筆二分筆書寫並不複雜,只是在於動太書寫過程中儘量維護筆頭的形態,從而得到筆頭更好彈性。書寫中最怕的未過於筆頭的分叉變形,一開叉,只能停下來進行筆頭的整形,整個書寫的流暢性就全部變了。

使用一分筆狀態書寫,筆頭的良好形態讓調鋒更加靈活自如。即使是調轉筆頭方向180角,筆跡同樣整潔利索。值得注意的是,在歐楷中,翻筆的使用並不多

四、筆鋒近似垂直紙面更容易“調鋒翻筆”;

比較有用的三大調鋒技巧中的另外一種就是“筆桿近似垂直紙面”。

書寫過程終因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筆桿不可能也不可能完全垂直於紙面。但是近似地垂直紙面的好卻很多,就算你希望“欲下先上,欲右先左”的逆鋒起筆同樣可以更為輕鬆地完成墨成書。

五、在實用書法中基本不使用“翻筆”這樣的大幅度動態筆法;

大角度的筆勢變化特別容易影響行筆的氣勢,也影響書寫的流暢性,對於書寫速度影響理更大。在書法大家的書寫中,更多使用圓潤的筆勢變化來改變筆墨過程,從而讓筆畫顯得更家平穩。筆畫的平穩過渡,實際上是書法的一項特殊基本功夫!

象這樣從實用角度出發認識“調鋒翻筆”也許對於自己的書法好得多!


創新炎黃

翻筆,很多是直接換面,是截然果決的大的變向動作,而不是細部調鋒。

仔細觀察“不能”這2字,就知翻筆是什麼樣的



其中,“不”字尾點是

小翻筆(如果不翻呢,點的起筆就會顯尖細,而且重新起筆動作也多餘,整個結構感,力量感就會削弱很多,不信你可試試對比)。

其中,“能”字是大翻筆(且連續翻筆,注意看,很多筆畫一起筆就很粗,跟普通轉筆折筆不一樣,而且注意看,能字的左腳底部是斜削的,筆畫外鬆內緊,這是側筆➕純腕臂動作導致的。最突出的是,猛然挑起的那一筆,屬大翻筆,頗難寫到位,而且緊跟著又是一個左翻筆,腦速跟不上手速,或者手速跟不上腦速,就會滯)。

翻筆,就是要換面行筆。

具體要翻腕/翻面,急行,不滯,觸面大。

翻筆的好處是什麼?

簡單地說,就是一起筆,筆觸就比較粗,而不需再重新切筆展展毫系列動作。可以說,翻筆是
用一個面在寫(側翻用側面,全翻用反面),寫的好,對氣勢,節奏,視覺衝擊力,微妙的結構平衡感,果斷感的呈現等,很有幫助。

翻筆概念的出處之一

“翻筆”概念出自書聖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觀形章第八:翻筆者先然翻轉筆勢急而疾也,亦不宜長腰短項

說實在,迄今這一定義,從具體應用層面,大家仍各持一詞,未統一認識。

王羲之也只講了筆勢翻轉,那到底是半翻,全翻,都可能。
具體到實踐,應該有大動作翻轉、小動作翻轉2大類,再具體下去,可能有側扭翻、反面翻、絞裹翻之分。



(王羲之這個“省”字,是最典型的翻筆,且連續翻筆換面,大家注意到,左挑和右撇,一起筆就很粗,而且快速入筆,沒有什麼重新起筆鋪毫的痕跡,因為翻筆換面,一開頭就是整個面打開的嘛。這個最好用三指單勾)

翻筆注意事項

  1. 小翻筆有很多種應用,蘭亭裡的林字的後豎的頭部的纏繞裹筆,稽字的右側的旨部幾個扭轉,都屬於此類。大翻筆,則有反捺(如下圖“使”字尾筆),倒提,反手推杆等。
  2. 一般來說,翻筆不能腰太長(長則無力,顯得鬆懈),或頭太短(頭短則促,或者類似米芾說的蒸餅頭,其本質是用力過猛或者速度過慢)。
  3. 側筆時,要保持一邊筆毫緊繃(一般上實下虛)。總體,像側著撩筆,撩妹的撩。
  4. 個人體會,五指執筆不易寫好大翻筆,因為大翻筆時,動作幅度很大,筆桿要趴倒挺大幅度,五指執筆做此動作,挺不舒服,不自然的。最好三指單勾,會順些
  5. 無論大小翻筆,都不宜用指控制(筆形會很難看,不流暢,有滯感,如上不字的最後一下刮筆,也要用腕臂,用指的話,馬上廢掉),而要用小臂,起碼得用腕。

大翻筆與小翻筆的區別

小翻筆(如以上的“不”字尾筆),也叫順勢翻腕,比較容易,翻腕後平動就大體可以成型。

大翻筆(如以上的“能”和下面的“散”字),像掃出去(說的明確點,就是狠狠的側鋒嘛),則比較難寫,因為對筆法的綜合控制能力要求很高——包括要用小臂,速度,筆桿斜度,筆毫觸角,彈張力把持,鋒前管後或管前鋒後,前置預備和續筆銜接,等等,都有很多的考究,只有不斷試驗,才能到位!

說實在,這個掃出去的筆法,很少人能寫好,因為不敢哦,很多人都秉持中鋒原則,不敢用大側筆!!!而且,上面“能”字裡面,似乎還包含了快速翻掌動作,這是比較少用到的筆法姿勢。

翻筆與使轉的區別

使轉的開頭,會用到類似於翻筆換面的技巧,就是翻腕後重發力起筆,之後轉圜。

但,完整的使轉≠換面≠完整的翻筆。

整個使轉完整過程,與翻筆,其實有很多區別,甚至某種程度上,筆法要領完全相反。

解讀如下:

使轉,通常是一個從逆腕到正腕的過渡與轉圜過程,一般還不能太快。

而翻筆,逆腕/翻腕的狀態,則是常態,速度要求疾急(也包括反捺)。

另,根據觀察,以晉代草書和比較規範的唐草為例(如書譜等),使轉筆跡通常呈內盈外虛或上虛下實

跡象,與翻筆上實下虛筆跡是相反的。

所以,兩者是不同的概念。


憂懸帖用了很多翻筆技巧。

得示帖也用了好幾處。


神秘烙劍許建鋒

書法中的翻筆是怎樣的?對於這個問題,我下面想用具體的技法演示來和大家分享下。

翻筆就在於一個“翻”字,就是毛筆鋒面的轉換,由一面翻到相對的另一面,從而達到調峰的目的。這是比較常用的調峰技法之一,掌握它對於學好書法有很大的幫助!

話不多說,直接進入重點!

其核心技術就是立鋒

立峰要點有三(這是針對於起筆,如果是轉折,那就只有兩點):

一切,二推,三換面

一切指的是起筆處筆鋒切入紙內,如下圖


二推就是往入筆反方向推筆桿把筆毛立起來,類似刷子狀,如下圖

三換面指的是當筆毛立起來以後選擇一個方向中鋒出去

向右則為橫(如下圖)


向下則為豎(如下圖)

向左下則為撇(如下圖)


向右上則為提(如下圖)

如果想看具體的視頻演示,可以在今日頭條搜索我的頭條教學視頻《方法最重要,如果你沒有掌握這個技巧,那你的書法還沒有入門!》

希望對各位書友有所啟迪!

我是小寶,專注書法教學,歡迎各位書友點關注,謝謝!


小寶的思考

在說翻筆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翻筆的概念。

“翻筆”的概念語出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觀形章第八:翻筆者先然,翻轉筆勢,急而疾也,亦不宜長腰短項。


什麼意思呢,我給大家解釋一下,就是說翻筆的方法要用在前面,翻轉筆勢的時候,速度要快,但是也不能入筆太遠,造成筆畫中很長一段粗肥。更不可翻轉的動作太小,造成入筆生硬,與行筆脫節。

這麼說好像也有點複雜,沒關係,我再簡單的解釋,翻筆最重要的就是這個“翻”字,與字面意思一樣,主要是針對毛筆筆鋒的一個鋒面轉換,從A面翻去另一面。


這是寫橫的方式,筆鋒在第一筆勢未盡時,即趁勢翻轉到第二筆。


那麼也有另一種,就是寫豎,一般就是逆時針的翻轉了。



東家APP

翻筆,是一種筆法動作。是指變換筆鋒與紙的接觸面的技術處理方法,多用於調鋒理毫、轉換筆勢。

原理: 筆鋒是椎體,富有彈性、韌性,可聚可散,能屈能伸。當與紙面接觸後,折彎處便形成一個面,當挾持筆桿將筆鋒翻轉,使其用另一個面著紙,如寫橫、豎、撇、折、鉤……這種變換筆鋒著紙方位的作法即是翻筆,通常多用於筆畫起、止或轉折時調整筆勢與行進方向,意在寫出預想的效果。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564ed498e6d02134c0d79b69b92f8ff5\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試試回覆這個問題。

翻筆,是指筆鋒在第一筆勢未盡時,即趁勢翻轉到第二筆,有一定的連貫性,就是一般意義上的翻轉。

用於書法上翻筆,多表現氣勢,行筆熟練、肯定,並且連貫,順勢寫出。還有換筆也可理解是翻筆,逆鋒起筆,點下,提筆行筆,筆鋒斜下在運動中切換到橫向中鋒,這一段是側鋒行筆。也就是這一個橫畫前方一小部分是側鋒,後轉入中鋒。豎畫也是這樣。在點之後便採用翻筆的寫法,有翻轉與調整筆鋒兩種理解,都屬於翻筆。

’翻筆”概念最早出現在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之中,‘’翻筆者先然,翻轉筆勢,急而疾也‘’,亦即翻筆法用在前,翻轉筆勢,速度快,不可行太遠,造成筆畫中很長一段粗肥。也不可翻轉動作太小,入筆生硬,與行筆脫節。

我是秋空彩練,喜歡傳統文化,喜歡幾筆書法,喜歡詩詞楹聯,喜歡茶葉品鑑,喜歡欣賞音樂,喜歡拍照小景,皆不成體統,有共同愛好的朋友,請關注,一起了解、探討、學習共同感興趣的內容。


秋空彩練1

翻筆是我們現代人的一個叫法,在歷史上很多書法家其實都用過,很常見。

學過書法的朋友都知道,在中鋒狀態下,毛筆是平鋪下來的,這時候的毛筆是成片狀的,毛筆筆毫的一面著紙,如果此時要轉換行筆的方向,有兩個辦法。

一個辦法就是順轉,另一個辦法就是翻轉筆鋒,直接轉換過來。其實翻筆就是毛筆調鋒的一種方法,並沒有什麼神秘的地方。

這個就像開車一樣,一般人都是轉彎,而一些老司機就可以直接九十度的大擺尾,直接轉過來。

這種筆法在古代很常見,比如王羲之、米芾的尺牘都有大量的這種筆法,這種筆法也被米芾發揮的淋漓盡致,米芾的書法也被後人評為八面出鋒。


不二齋

“翻筆”概念語出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觀形章第八:翻筆者先然,翻轉筆勢,急而疾也,亦不宜長腰短項。

意思就是說,翻筆的方法用在前面,翻轉筆勢,速度要快,也不可入筆太遠,造成筆畫中很長一段粗肥(長腰)。更不可翻轉的動作太小,造成入筆生硬,與行筆脫節。

在書寫過程中,使原來中鋒運行的毛筆的某一毫面在折點上作毫面的翻折,使改變方向後接觸紙面的另一相對應的毫面繼續作中鋒運行,這種不用提按而僅作毫面相對方向改變的折筆方法稱為翻折法,亦即“鋒用八面”。

翻折法的效果與方折相似,但一般顯得生硬些,不象方折那樣效果純淨。但翻折速度快,在行、草書中被大量運用。

希望可以幫到您!


飛鴻踏雪

古人言語簡潔,往往幾個字後人要用幾百甚至更多字來解說,書法術語上尤其如此。

翻筆其實沒那麼複雜,它就是一種調鋒方法。以楷書的右折為例:運筆向右至折角時,輕提筆鋒至橫畫右上角,然後側勢一翻,向右下作一斜橫落點,再稍一挫動筆鋒後向下運筆。

翻宅時動作要乾淨利落,輕快便捷,鋒尖在紙面上作一暗圈,使其鋒面由陰面翻到陽面。

更多文章及作品點評,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說實話,現代的詞用於書法筆法的表述不是十分準確,而古代文言文的字意,現代理解起來也很難。所以,在用文字描述文字的書寫方法時,竟然找不到準確的字意來敘述清楚寫字的方法,以至於對一個書寫動作有不同的理解認識。不能不說是一種文字的尷尬。

現在書法的筆法中,用到的絞轉,翻筆,在以前都不曾使用過這類字眼。並非是以前沒有這些字,而是這些字並不能準確的把事說清楚。而且還易產生誤解。



毛筆在書寫時,為了保持中鋒,是不能絞纏在一起的。中鋒行筆,才能保證筆畫的明淨。翻筆實際在筆法中,有專門的筆法名稱。它就是折筆。折筆的形態特徵為方形。在草書中連續的筆勢中,最常用的一種用法是左折右轉。折為方,轉為圓。方圓兼具,才能使作品剛柔相濟。不妖不媚 。骨健筋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