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八巷:只有老南京才懂的美食代碼

老門東旁的剪子巷,步行不到十分鐘便可以來到被人稱之為“一個想被人藏在胃裡的美食巷”三七八巷,更有人誇張地說“南京的三七八巷才是全宇宙最好吃的地方”。

不過這麼奇怪的名字到底是怎麼來的?

贊助商修的排水設施

如果你問南京人“三七八巷”在哪裡,很多人都說不上來,估計只有住在那附近的居民知道。

因為正確的地名,應該是“長樂路三七八巷”。一提長樂路,你就知道了。

“長樂路三七八巷”位於長樂路中段南側,南起飲虹園,北至長樂路。

最早,這裡其實是叫“官溝”。

在古代,南京城如果遇到暴雨,如何迅速地排出積水呢?在南京城南的普通百姓住宅區,最遲到明代,就已有了較完備的排水系統。

據資料記載,古代南京城南大街小巷地下都藏著一些暗溝,能夠及時將降雨排向附近的河流,最終河流帶著雨水排出城外。

在城南老門東蔣壽山故居牆角處,有一塊立於光緒元年(1875年)的告示碑,大意是警告“無恥之徒”不得偷盜官溝的溝面石板,不得向官溝傾倒糞便。

這“官溝”就是清代的地下排水系統,其歷史可追溯到明代初年。這排水溝,上面是鋪路石,下面是暗溝,典型的“上路下水”結構。

“官溝”歷經百年,因年久淤塞,由當時南京著名“蔣百萬”蔣壽山出資疏浚,竣工後受到清廷褒揚。為了獎勵贊助商蔣壽山,朝廷封蔣宅為積善堂,蔣宅門前巷子叫積善裡(即今三條營)。

可是年代一久,這個叫“官溝”地名便被叫成了“乾溝”,還曾叫過“千佛庵”。

網紅景點到底在哪

清代南京有個網紅景點叫“千佛晚照”,說的是千佛庵裡看夕陽,美不勝收。

這個千佛庵和明代南京“江北人才第一”的張瑄有關。

張瑄是宋名臣張詠之後,其高祖張藎臣曾富甲一鄉,其父張俊,以“能書”而受朝廷徵召,參加《永樂大典》的編修,後任浙江德清知縣。

正統六年秋,張瑄中了舉人,次年進士及第,後歷任刑部主事、員外郎、郎中、江西吉安知府、廣東右布政使、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南京刑部左侍郎,南京刑部尚書等職,可謂仕途暢達,官運亨通。

據載,張瑄每升一官,都會請人繪一圖,並廣徵名流題詠,前後凡十餘幀。後其子孫將這些圖裝裱成冊,名之“青雲得路圖”。

雖然看上去喜歡嘚瑟,但這個張瑄其實是個好官,剛正嚴明,很受民眾愛戴。吏部每次考核,他的業績“恆居天下第一”。

張瑄晚年定居金陵烏龍潭,把自己的舊居捐了出來作為佛寺,名叫“千佛庵”。

不過這個千佛庵在江北湯泉,現在已經改建為湯泉小學,不可能和三七八巷有關。

那麼南京還有第二個千佛庵嗎?

我們在《金陵梵剎志》裡找到了答案。

明代南京佛寺有名稱可數者近210所,總數起碼有300所,最多可能超過600所。

當時南京從地理上被分為中、東、南、西、北城五個部分加以管理,中城、東城佛寺較多,南城最為集中,而西城、北城相對較少。

中城是佛寺最密集地區之一,有明確記載的寺院近50所。其中又以皇城周圍和聚寶門內佛寺最多。其中聚寶門一帶,歷史上就是佛教勝地,有著名的瓦官寺。明代在古瓦官寺基址周圍陸續新建了許多寺廟,這其中就有驍騎衛千佛庵。

這些寺廟一般相距只有一二里左右。如華光庵、一葦庵、驍騎衛千佛庵、普利寺、封崇寺等距瓦官寺均為二里,而吉祥庵、回龍庵以及瓦官寺、鳳遊寺等則比鄰而立。

三七八巷的前身千佛庵,很可能就是城中這處“驍騎衛千佛庵”。

三七八巷:只有老南京才懂的美食代碼

誘人的烤鴨

舌尖上的三七八巷

1956年政府有關部門編排長樂路門牌,打算將“乾溝”各家編為378號、378號-1……巷內各住戶認為這樣編號日後會對通信造成麻煩。編門牌的工作人員聽取了大家的意見,經研究後乾脆將“乾溝”稱為三七八巷,巷內各家再依次編號。於是,三七八巷一直沿用至今。

三七八巷外的一座牌坊一下子隔絕了外面的車水馬龍,讓人彷彿是來到了古老小鎮。

三七八巷:只有老南京才懂的美食代碼

香噴噴的蛋餃

上了年紀的樓房、拐角的指示牌、小路上邊扯家常邊用老式縫紉機整理衣服的阿姨、用自家門房搭起的早餐鋪甚至是角落賣花的小攤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愜意和安全感。

三七八巷口碑最響的恐怕要數“啞巴蛋餃”了。這個在露天搭的棚子裡開的家族小店經營了若干年,一直是供不應求,簡陋的布篷前天天排著長隊,因蛋餃是現做現賣,往往要排上兩三個鐘頭才能買到。

三七八巷的燻魚也是全南京有名的,燻魚外脆內嫩,魚骨頭都炸酥了,澆上秘製老滷十分爽口,外表簡陋的店面上方,赫然掛著“中央電視臺妙饞記和南京電視臺十八頻道標點美食”的標語。

三七八巷:只有老南京才懂的美食代碼

熱鬧的三七八巷

經營了十幾年的“小李湯包店”、“好記六合豬頭、“南京第一蜜汁藕”……巷的兩旁排滿了美食店鋪,甚至有些店鋪還隱藏在狹窄細長的居民巷裡,生活在這裡的老南京,平凡且滿足著。

這就是三七八巷,不管時光如何流轉,也帶不走它那油煙爐火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