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的精神是什麼?

無209703803

世界的多元哲學,便有多元哲學精神!

所謂哲學的精神是指人對宇宙,社會,人生的價值的追求,意義的理解把握和詮釋,以及對終極關懷的體貼和追求。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哲學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具體中國哲學的精神有憂患精神,樂道精神,人本精神,和合精神,篤行精神。

1 憂患精神

憂國憂民的憂患精神是對國家和人民,整個人類存在的生命關懷



孔子“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應該肩負實踐責任,有積極擔當的憂患意識。孟子繼承孔子的憂患精神“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憂患精神被一代又一代人繼承下來,宋朝憂患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流傳千古,光照後世。

2 樂道精神。

樂道就是以求道,得道為快樂的精神。



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人要有所向往,有所追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物質生活上可以清貧,但是不能放棄樂道精神的追求,北宋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些都是樂道精神的體現。

3 人本精神。

中國哲學的人本精神就是指以人為根本,肯定人在自然,社會中的地位,作用和價值,並以此為中心解釋一切問題。

管子講,把人當做人看,尊重人格,尊重人的自我意識,滿足人的需要。

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就是使每個人成為一個大寫的“人”,一個真正的“人”,孔子的“仁”就是人學,就是人本學。



墨子“兼愛”,孟子“不忍人之心”等都體現了中國哲學的人本精神。

4 和合精神。

和合精神,承認事物多元的存在,互相沖突中的融合。

孟子“地利不如人和”,孔子“和而不同”,中國《易經》中,陰陽相合,孤陰不長,獨陽不生。近代毛主席提出'“和為貴”,我們現代提倡和諧社會,都體現了中國這哲學的和合精神。人生在世,不能獨存,必須與他人生活在一起,不免發生衝突,在衝突中和諧,進而達到和合。



5 篤行精神。

中國哲學中,儒,墨,道,都體現了篤行的精神。中國哲學認為憂患精神的化解,樂道精神的實現,和合精神的追求,人本精神的弘揚都賴於篤行精神的踐行。

《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了知識,還要去運用知識。《中庸》中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明朝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知而不行是謂不知。篤行才能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可見在中國哲學裡,篤行精神一直佔有重要地位。



中國哲學的憂患精神,樂道精神,和合精神,人本精神,篤行精神是中國哲學人文精神的體現,是中華民族長期面對惡劣自然環境,,兇險,錯綜複雜的人生關係,心靈環境的孤獨,苦悶的回應,是對人的生命價值,尊嚴,意義的重建,是人對精神家園的終極追求。


我是一個小書蟲

和,而不同。

中國哲學有很多流派。尤其是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分歧很大。

儒家入世,道家出世。

儒家推崇聖人,道家藐視聖人。

儒家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就是愛有等差;墨家主張兼愛,也就是一視同仁;道家主張自然,建議大家不要愛來愛去;兵家說愛是什麼,我只知道殺人。

儒家喜歡人治,法家喜歡法治,道家喜歡無為而治。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各家之間,互相攻擊,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

然而有意思的是,各家之間,非但沒有走到你死我活的一步,反而相輔相成。

孔子認為老子是自己的師傅。

莊子和惠施(名家的代表人物)成天撕逼,互相挖苦。惠施死了,莊子卻很悲傷,說:“楚國郢都有個人,鼻尖上濺到一滴如蠅翼般大的汙泥,請石匠替他削掉。石匠揮動斧頭,呼呼作響,隨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點完全削除,而鼻子沒有受到絲毫損傷,郢人也面不改色。宋元君聽說這件事,把石匠找來說:‘替我試試看。’石匠說:‘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對手早已經死了!’自從先生去世,我沒有對手了,我沒有談論的對象了!”

荀子是儒學大師,卻教出了韓非和李斯兩位法家門徒。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將提升到統治哲學的地位,此後兩千多年不動搖。

但是,道家的學問也沒有荒廢,再加上外來和尚帶來的佛學,與儒家哲學一道,撐起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大鼎。

中國的學者,進一步入廟堂,靠的是儒家本事;退一步隱山林,唸的是老子、莊子和佛經。

同一座寺廟中,釋迦牟尼、孔子、老子排排坐,吃果果。相互之間,也不覺得膈應。

老百姓想當官的,拜孔子;想長壽的,拜老子;想平安的,拜佛祖。各取所需,也沒有什麼心理障礙。

如果要問中國哲學有什麼代表性的精神,那就是一團和氣。這個“和”字,在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由張藝謀導演,向全世界做了一次華麗的展示。

但我們更應該看到,“和”字下面還有兩個字:“不同”。

從某種意義上講,不同才是中國哲學的精髓。

五指一般長短,同是同了,但是不和,怎麼看也不順眼。

人有七情六慾,想法也千奇百怪,只要原則和底線相同,沒有必要追求一致。

換句話說,在同一個中國、同一個夢想的前提下,也要允許某些人做做春夢,是不?


龍鎮

中國哲學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西方哲學認為人與自然是對立的,不行就打仗,就改造和征服自然。事實上,我們讀過的名著中,早已經埋藏著答案了。在名著《德伯家的苔絲》中,苔絲小姐迷路了,躲在森林裡。一場大風大雨過後,好多小鳥被吹下來受了傷,奄奄一息。苔絲小姐很同情它們,於是,就把它們一個個掐死了,為什麼掐死?好讓鳥兒不痛苦。在《紅樓夢》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小姐,看見滿地落花,感覺很悲傷,覺得自己就像這一朵朵凋零的花兒一樣,於是,林姑娘把花兒都埋葬了。這就是東西方哲學的不同。

中國哲學關注的問題主要是人在社會上的價值,對於自然界,採取的是一種和諧的視角,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西方特別是古希臘哲學,認為人與自然是對立的,關注的是世界的本原。同時,中國哲學在闡述問題的時候,往往用比較模糊的、詩一樣的語言去描述,而西方哲學則不同,是用嚴格的邏輯語言去推理論證。這是中西方哲學的不同之處。

西方哲學關注的焦點是世界的本原,所以他們發展出高度發達的物理學、數學和邏輯學等,而中國哲學則關注的是人生的價值和人如何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問題,所以,中國哲學發展出高度發達的倫理學和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也就是說,中國哲學思考的是如何讓人達到一個非常高明的境界,這在古代叫“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國哲學思考的是人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和價值的問題。


總結下來,中國哲學的核心精神有以下但不僅僅只是這四條:

第一,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中國哲學是現實主義的理性主義哲學,他沒有彼岸世界,只有現實世界。既然生活在現實中,就要腳踏實地的奮鬥。這就是易經中所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積極進取的精神。

第二,厚德載物的人生精神。厚德載物的理念同樣來自易經,易經告訴我們,在向前跑的時候,也不要跑的太快,要慢一點等等自己的靈魂。要象大地一樣寬容,可以容納萬物,要有大地一樣的胸懷。

第三,是居安思危與時俱進的人生精神。“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同樣是《易經》中所說的,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要有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態度,要小心謹慎,要隨時警醒自己。同時,還要隨著時間與空間的變化,隨時校正自己的行為和想法,這叫做與時俱進。

第三,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國人行事做人的總原則,也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原則。這種人生的精神,是追求不過頭,不偏執,不極端,做人做事要理性,要溫和。


好玩的國學

一切偉大哲學的精神內核只有一個,那就是求真求實,概括起來就是實事求是,真正做到這一點是最難能可貴的,他本身就要求在求真之中,沒有這個基礎,一切將真假難辨,繼而精神無存。

求真,既意味著對真理的渴望與探索,又意味著對真理的辨識與信賴。假如哲學已經放棄對真理的追求,或者降低真理的標準,而成為實用主義、威權主義、乃至愚民主義的木偶,哲學的精神將失去高貴的秉性而降格為附庸和失去應有的勇氣和純潔。

從這個意義上看,哲學即人學,一切從人性出發的人文精神,必以真為起點、為基礎、為根本,然後才有善與美的前提條件,才有真理的迷人光芒,才有真正的信任、尊重、慈悲、博愛,而推動人類與人類、人類與自然、人類與精神的自然和諧與進步、發展。

因此,一切偉大的哲學精神,不僅要關注於生命的過程意義,還必須關注生命的源頭意義和歸宿意義,不僅要關注真理的客觀自由,還要關注真理的主觀自由,否則,就喪失了真理客觀真實的全面性、完整性,使真實的缺陷發展成真實的虛偽。所以,真實哲學精神的外延至少包含自由的氣度和對平等原則的基本認同。


喜洋洋224206081

中國哲學的精神是利生是文明生生不息。這在中國文化原典和道儒墨等諸子思想中都有集中體現。如中國文化原典群經之首易經中就把乾卦置於首卦而體現這種精神,因為乾就是健就是生生不息,卦辭謂乾元享利貞就是生生的過程,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終,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故,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中國文化關注現世,所以,在追問世界本質本源的基礎上,各學派都以現世人生各方面為關注點,從而發展文明。如道家利生以修養性命,提升生命的質量境界以現世理性為基礎,以成仙為理想,而不是以脫離現世的什麼目標為理想。所以,同樣是無為法,道家不講脫離現實。

儒家關注現世,修身養性以現世成聖為賢為目標,在修身基礎上齊家治國平天下。建立現世的理想社會。更不講脫離現世。但不講脫離現世不等於沒有至高人生境界,所以,儒家講盡心知性知性知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閒邪存誠,自誠明,明明德。

與印度過於關注脫離現世比,中國文化深邃而關注現實人生,所以,中國文化可以構築偉大文明,有深度有厚度又有力度。與西方文化比,中國文化文明,不侵凌弱小,不以天堂為非理性終極關注,在有力量的同時講共生講仁和。所以,中國文化利生世界,造福人類。只有中國文化可以講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明追求,這就是中國文化保合太和治平天下思想的現代體現!


玄谷真人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本質上是關於人立足於現世又能超越當下的生命學問。是指向“如何做人、如何管治人的依據和根本”的,中國學問骨子裡就是這個中心。

二、談中國思想,我以為,有幾個重要的範本是帶標誌性的,值得大力推薦,可以學一輩子:一是《周易》,特別是“序卦”一文,把中國思想精神的氣與理之大寶藏作了一全面的提鉤;二是《老子》,老莊之學,為天人之學,透析生存的本相。這兩個範本,是中國思想的“心法”,命門。若稍作擴展,《大學》《中庸》《孟子》,要細讀領悟好它。至於道與佛,雖然也非常重要,但放在中國思想精神的提要上考慮,要者不出上面。中國智慧不讀經典,是不能獲得的,儘管這智慧不限於經典。

三、在這些能稱為精神真髓的東西中,“宇宙與吾身”、“家國與吾志”、“萬有與吾心”這幾個對子裡,是構成主線與根本的命脈與門弟。處理好這幾個對子,人一生就不會白活,從卑微的肉身成為一個大寫的“人”,立於天地之間,而得其樂。

中國思想精神,把人的主觀光景、自我成就的取向、踐行德行的能力、認知與訓練的門徑,看成最為生動可信的東西,兩千多年,要言不繁,反反覆覆,一代有一代的面相,一代有一代的成就。而唯心還是唯物,主觀還是客觀,中國智者不願聞問,願聞的是如何運化天地靈氣而與之齊一。為了達到這種境界,為了處理好上面提的幾個對子,中國思想以“道”“太極”“陰陽”“心性”“理氣”等構成一個系統,通過知、感、行、悟、言來轉化幾者,傳遞出“體用”之妙。由於“用”之立心立意不同,由於凜性之差異,對“體”的把握言說,導致了中國思想史的學問,分流出門派、家學。

四、中國思想的精神,把智識、行養、功德、是非,作了一定層面的分工,力圖避免混濁。只不過,在真實的歷史過程中,卻又經常受到圍繞家國命運而呈現出來的世俗化、淺表化、集團利益化的所謂功德、忠奸之辨的影響,出現難於免除的雜色、失真、斷裂與扭曲。

五、中國思想的精神,實質上寄居於兩千多年的農耕文明、階層分工、政治體制、文化積澱,要者當然是經濟與政治。而恰好在這後兩者中,中國智慧鮮有揭示。即使在過去,中國思想的精神如何落地,如何成就理想,也是以個人為中心的修行,於國家社會亦鮮有裨益改進。越往社會下層,越是廣泛的實踐領域,就越顯淺薄空泛,無趣無物,大而無當,能夠起到的正面作用不能作過高的評價。到底“內聖外王”“極高明而道中庸”,只能在小團體裡成為彼此觀照印證、追慕渴求的境界,儘管它足夠的偉大。

這裡原因是,中國思想的精華佳處有超越時空之能力與表現,好了,你超越了,高明瞭,如何反過來進入具體時空(歷史與時代),反倒成了不容易解決得好的問題了。這也為什麼中國兩千年社會的管治,不得不更加強調階層化生存的重要原因,某些層面,“人”的立體並不能帶來社會更大更廣範圍的立體。這就不可避免存在著中國社會長期的深刻的內在分裂,因此,古人那些深湛、精進的功夫,到底影響的範圍是很小的。加之,時移勢易,傳統中國智慧於當下與未來,如何補益,完整的方案,規矩尺度是需要我們重新設計的。

六、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不等於復古,更不等於復辟。


唔好嘈

關於中國哲學的精神是什麼,宏觀系統的回答是很麻煩的。

但我們可以從閻孟偉的《哲學概論》胡適的《中國哲學大綱》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羅志希《科學與玄學》及羅伯特·所羅門著的《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等哲學書籍中瞭解總結出中國哲學的精神是什麼。

火鍋先生說:“中國哲學是個萬花筒,又似極了一個文化思想的大磁場。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都能和哲學從八杆子打不著攀上有如孿生的親密關係來。你能從經學、玄學、星星、月亮、女人生娃中挖掘出哲學的思想內涵來。這說明所謂的中國哲學就是一個混沌不清的學術領域,也很難給中國哲學總結出一個清晰的概念。直至胡適先方將哲學與經學劃分開來,始得哲學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

馮友蘭說:“西方是外向的,東方是內向的。西方強調我們有什麼,東方強調我們是什麼。”

所以,縱觀吸納西方哲學,結合傳承中國古代哲人的思想理論,總結已知事物,探討未知領域,便是中國哲學的精神。也是中國哲學乃至世界哲學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漢卿一一小X

不管是中國哲學還是外國哲學,都有一個最根本的追求,那就是我是誰或者說道是什麼?弄清楚了道也就認識了我,認識了我也就認識了道。西方哲學偏重點是研究個體,也就是努力要弄清楚我是誰,中國哲學偏重研究整體,所以老子總結了道是什麼,其實這兩個都是一個問題,是殊途同歸,都是在研究這個宇宙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中國哲學點就是整體,天人合一,就是道,就是佛,就是太極,從出世間法方面講,哲學研究的最本質的東西就是道,就是無,就是佛,就是空。從世間法方面講,就是太極,就是變化,就是陰陽之道。

中國哲學的精神其實就是生生不息,就是易經中的乾坤兩卦的含義,乾卦的自強不息,坤卦的厚德載物,所有易經中的含義都包含在這兩卦之中,孔子把易經研究透以後經過總結就是儒家的精華,仁義禮智信,這就是我們中國的哲學精神。


中陽夢金園覺悟講堂

中國哲學的精神,就是陰陽和諧,盛衰相依,共生共存。內容以包容為主,行動以慢慢發展突破為主,不求速度,不求暴力,不求獨斷專行,不求排除異己。要以看似無為的手段做到有為,這就是無為無不為,讓世界完美運行,讓國家和人類永遠長存,這也是中華文明最大的貢獻。西方文明的思想,總逃不出單項思維,有我無他,我對你錯,只能選一個的陷阱,使社會無法和諧,使社會爭鬥不斷,把沒矛盾化為有矛盾,把小矛盾化為大矛盾,把大矛盾化為你死我活的戰爭,而我們中國則是奉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則,把矛盾和禍患化為無形。所以我們中國走中間道路,人民是一家,文化是一家,統一和諧為主,西方文明則是人民獨立,文化獨立,分裂和爭鬥為主,誰也不服誰,誰也不包容誰,根本不存在統一的思想,國家人民如此,學術學科也如此,非要劃分清晰,稜角分明。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體系文化,中國的各個學術流派都是旁枝末節,是三千大道的其中一種,都是輔助產物。


董豔臨

假如有個哲學家頭銜的人在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講解哲學的故事,你提個問題他一定不好回答:哲學是什麼?他或許可以講一些哲學曾經是什麼的話語,他更不能回答:哲學應該是什麼的問題。因為目前我沒有發現有人圓滿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但願是我孤陋寡聞,我擔心沒有人對我斧正,哲學將無法向前發展!

具體談中國哲學的精神是什麼?黑格爾不承認中國有哲學。他說中國只有人生的感悟、做人的技巧、使人御人的體會,等等。屬於人與人交往中的取勝之道。黑格爾對不對呢?我不喜歡長篇大論,因為那樣容易讓人昏昏入睡。我只想說:中國有沒有哲學的問題,歸根結底必定是:哲學究竟是什麼的問題?

我的疑點是:如果有中國哲學,就必定有印度哲學、朝鮮哲學、日本哲學等等。勢必有一百多種哲學。我擔心哲學會不會淪為各說各話、老死不相往來的孤立的、偏狹的、自言自語的、封閉的文化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