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營口人的扁擔

「史話」營口人的扁擔

扁擔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發明的主要勞動工具,大體有挑、抬兩種。挑扁擔又有長短之分,一般在生活中擔水、挑小物件的扁擔,長不超過兩米;挑載較大物件的扁擔,則長必須兩米以上,不然挑物人夾在中間邁不開腿,無法行走。抬扁擔一般不超過兩米,粗壯厚實,供兩個人抬重物所用。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無論或長或短的挑、抬扁擔,均是普通勞動人民日常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主要工具之一。

「史話」營口人的扁擔

圖1

近日,筆者在營口舊物市場,收集到一條舊扁擔(圖1):材質為南方杉木,長2.4米,中寬8.5釐米,兩側寬7釐米,厚2.5釐米,屬於挑較大物件的長扁擔。扁擔一側墨筆所書“王記”(圖2),另一側人名不清。由於年代久遠,包漿厚重,擦洗後通體泛微紅色,給人一種歷史時代感。

「史話」營口人的扁擔

圖2

經查找歷史資料得知,這種扁擔大多使用在碼頭裝卸中,尤其是清末民初的茶葉運輸中普遍使用。我國茶葉大多產於江南,東北地區每年巨大的茶葉消費,大部分由皖、浙、閩等地通過水運到達營口港,再通過海河中轉、水陸批發等,遠銷東北各地及內蒙、俄羅斯等地。在碼頭裝卸中,較大茶箱用人扛,只能每次扛一箱,如用扁擔挑,可每次運兩箱,這種長長的挑扁擔,在裝卸運輸中充分發揮了作用。此外,停泊在遼河岸的船舶需要補充淡水,往船上運送淡水,也是使用這種長扁擔。

另據《營口縣誌》(1930年版)記載:“營口有茶莊25家,大多由浙、閩、粵等地茶商前來營口做茶葉生意。”營口碼頭由此成為南茶北運樞紐,遠銷東北的茶葉集散地。據《營口市戲曲志》介紹:創建於清末民初的裕仙茶園、永發茶園、文雅軒茶館(老夏茶館)、群英軒茶館等眾多茶園、茶館、茶樓的用茶,大多以茶莊挑夫送茶上門為主。由此看來,這條長長的挑扁擔,在營口近代南北貿易中發揮了主要運輸作用,成為茶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扁擔也是日本侵華經濟掠奪的運輸工具。1905年9月,日俄戰爭在中國領土結束。1906年11月26日,在日本東京成立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直接將營口港納入滿鐵經濟掠奪中。從老照片即可看到,滿鐵營口碼頭煤炭區(今營口老港二碼頭),裝卸工人在侵略者奴役下,用扁擔人力挑煤、歸垛、裝船等。炎炎烈日,裝卸工赤膊上身,僅用一條破毛巾墊在肩上,挑起100多斤重的煤筐,往來於碼頭和船上。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營口滿鐵碼頭直接納入偽滿洲國交通部水運司所轄。日偽當局為發動全面侵華快速經濟掠奪做準備,拋出所謂的《第一個五年開發產業計劃》,將撫順的煤炭、鞍山的鋼鐵、大石橋的鎂礦石、東北的糧谷大豆等,源源不斷地通過營口港輸出日本及國際市場。據《營口港史》記述:僅1932年,在偽滿洲國各政令指使下,通過營口港輸出的大豆193.902萬噸、高粱133.100萬噸、鋼鐵109.4533萬噸、煤炭498.237萬噸。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帝國主義將中國東北變為後勤資源地,隨著戰爭的發展,經濟掠奪更加瘋狂,這一切均由碼頭工人人扛、扁擔挑抬來完成,直到1945年“八一五”日本戰敗才徹底結束。一條小小的扁擔,記錄下那段屈辱的歷史。

如今,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傳統的肩挑人抬的生產方式逐漸淡出人們視線。但小小的扁擔承載的歷史記憶,卻不應被人們所遺忘。

作者 劉永春 系營口市歷史學會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