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要懂得,在絕境中尋求希望

王陽明:要懂得,在絕境中尋求希望

作者唐文立先生

在一定書屋,遇見了《一心平天下﹒王陽明》的作者唐文立先生,這樣的機會難得,激動不已。

世人稱,中國歷史上能稱之為聖人的有兩個半,孔聖人算是一個,曾國藩稱為半個,剩下那一個便是王陽明瞭。

唐先生作為心學公社的創始人,用50餘萬字,將這個高高在上的聖賢寫到了你我生活周圍,褪掉了那一層神秘的色彩,還原了本真的面目,原來聖賢之人並非生而有之,也要通過後天的努力,即便你我沒有聖賢之心,也可以用那“格物致知”的方法,讓自己變得更好。

王陽明:要懂得,在絕境中尋求希望

——1——

你所想要的,不要只是說說而已

王陽明在少年時,反駁私塾老師,說一等事並非讀書登第,而是做聖賢之人。一個下孩子的話,周圍人可以不必信以為真,但關鍵是王陽明自己信了,而且窮其一生都在為這做聖賢的一等事努力著,最終的結果是他真的成了聖賢。

王陽明的聖賢之路很苦,苦到開始被父親用書砸,再後來被皇帝用板子打,被太監劉瑾派錦衣衛殺,被皇命發配到龍場磨……凡此種種,不論是哪一件擱在普通人的身上,足以改變既定的方向,也會以此為理由放棄最初的選擇。可是,王陽明沒有,唐先生在書中說王陽明做聖人是認真的,換做今天的話來講,就是他從小立志的那份初心始終堅守著,真的是窮其一生的堅守,只要方向正確,其實這樣的堅守最終是會有個好結果的。

心理學上有個一字之差的故事,就是你可以告訴自己一句只有一字不同的話,“今天,我

做某某事”/“今天,我做某某事”,實驗發現,我們在做某件事前面用“”的時候,可能80%這件事都沒有做;在做某件事前面用“”的時候,80%這件事最終都做了。沒錯,就是這麼神奇,不信你可以試試。

其實,這就是你在立志或者制定目標、計劃時的最初動機,究竟只是說說而已呢,還是真的是發自內心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蘇軾有句特別經典的話,“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曾經一段時間有個詞很流行——“佛系”,表現出的是一種豁達和寵辱不驚,不與之爭。其實這很好,但是當把這兩個字用在減肥、健身、讀書、工作等一系列提升自己、減少熵值的計劃前面時,就成了“佛系減肥”“佛系健身”“佛系讀書”“佛系工作”。

這樣以來,你有沒有發現,制定的那些減肥、讀書等一系列計劃,最後幾乎都難以執行,純屬是對自己的安慰,體重有增無減、書本未讀幾頁,一切都只是說說而已。也有一些牛人,一段時間再見的時候,他們有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們未必會把自己想要的說出來,即便是說出來的時候,也真的是在你看見的背後認真去實踐,所以當你再次看見的時候,只能納悶,為什麼當初制定了一樣的計劃,別人成功了,你依然如故。因為,所有想要的一切,都不是說說就能得到的。

王陽明:要懂得,在絕境中尋求希望

——2——

認真做事,便是最好的修行

有人問僧人:“得道之前,都在做什麼?”

僧人說:“砍柴,挑水,做飯。”

“那得道之後呢?”

“砍柴,挑水,做飯。”

又問:“既然都是這樣,何為得道?”

僧人說:“得道以前,砍柴時想著挑水,挑水時想著做飯,做飯時想著砍柴;得道以後,砍柴時就是砍柴,挑水時就是挑水,做飯時就是做飯。”

很有意思的小故事,但是能從中投射不少的生活。

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吃飯的時候,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工作,結果飯沒有吃好;工作的時候,心中念念不忘的是遊戲,結果工作中錯漏了不少;遊戲的時候,心中念念不忘的又是下一頓要吃什麼,結果遊戲也不盡興。看似一天之中很合理的安排,好好吃飯、好好工作、好好遊戲,但是那一樣都沒有做到好好,而且自己還很累,這可能是多數人的一種普遍狀態。就像有朋友說,看書的時候就想玩手機,玩手機的時候又想看電影,看電影的時候又想到工作還沒有完成,……完了,一切都已經進入了一種惡性的循環,這樣的循環帶來的耗費是巨大的,時間、精力還有身體。

想到這裡,你是不是懷念初中老師常說的一句話,那句你曾經很不以為然的話——“玩,就痛痛快快地玩;學,就認認真真地學。”

王陽明在兩次科舉落地後,明白了,做聖人的理想是要堅持的,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做好眼前的事,聖人三不朽——立言、立德、立功,其實這都是需要平臺的,連一個小小的科舉都拿不下,在當時的環境中,這個平臺從哪裡來啊?認認真真做好眼前的事吧,要讀書就認認真真讀書,要科舉就認認真真科舉,要在龍場悟道,就認認真真去講學悟道,即便面對的是那些目不識丁的未教化之人,要平叛就認認真真平叛……就這樣,似乎一切在王聖人身上都顯得很輕鬆,其實那是因為王聖人想明白了——

所有的境界,都不是憑空想出來的,都是需要在具體的事上來磨啊

“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破”。不是王陽明的前幾任官員沒有平叛的能力,實在是心中有不平叛的雜念啊,心神雜念、思慮不純,怎麼能讓平生所學“運用之妙在於一心”呢?

之前聽金一南將軍的講座,講到自己的成長經歷,便勸誡年輕人不要怕做事,尤其是遇到那些看似比較難的事,不要輕易打退堂鼓,咬緊牙關堅持下去就好了,因為每做一件難事,你必須調動自身所有的能量全力以赴,甚至還要激發從未看到過的潛能,這樣的過程其實是提升自己的最好機會,何樂而不為呢?

所有人都知道,去南贛平叛是件難事,不僅可能費力不討好還有可能丟了性命,所以大家都在退縮,只有王陽明保持了原地不動,正是那次驚心動魄的平叛,才讓他在後來的寧王叛亂中立下不世奇功。金一南將軍亦是如此,所以,他最後總結一句話叫“做難事必有所得”,深得大家信服。

我們都在渴望變得優秀、變得強大,都在不斷的修行,其實最好的修行不是參禪問道,不是靜坐冥想,而是認認真真做事,在做事中去磨練自己,在做事中去找尋規律,這不就是真實苦苦追尋而不可得的東西麼?

王陽明:要懂得,在絕境中尋求希望

——3——

要懂得,在絕境中尋求希望

給皇帝上書,就挨一頓板子,被打的皮開肉綻,還要被投進大牢;去龍場驛站上任,要躲避錦衣衛的追殺,還差點被老虎吃了,即便到了龍場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只能窩在山洞裡,缺吃少喝更不用說,還有那煙瘴之氣,對於體弱多病的王陽明來講,似乎每一個因素都是致命的。

奇怪的是,王陽明自己在龍場待一段時間後,神清氣爽了,面色紅潤了,而自己的三個僕人卻病倒了。為什麼?

因為,三個僕人看到的全是煙瘴瀰漫、荊棘密佈和缺衣少食,王陽明卻在讀書學悟中看到了一絲源源不斷的亮光,那亮光是什麼?是希望。

希望,似乎是個很模糊柔軟的東西,尤其是在順風順水的時候,好像是不復存在的,即便是有也會被看得很空幻;希望,又似乎是個很清晰堅定的東西,尤其是在深陷困境的時候,就成了所有不竭動力的源泉,剎那間變得那麼真切、那麼有力。

人生中會有不少的困境,甚至是絕境,看似一切都不可能了,也不要放棄尋找機會、製造希望。歐冠歷史上的伊斯坦布爾奇蹟是這樣的,上半場AC米蘭3球領先,似乎已經把獎盃搬進了球隊的榮譽室,下半場利物浦在傑拉德的帶領下,竟然在6分鐘內連進3球,最後點球大戰中成功擊敗AC米蘭,捧起了獎盃。之所以被稱為足球歷史上的奇蹟,是因為歷經艱辛做到了看似不可能的事,所以,不到最後不要輕言放棄,即便陷入絕境,也要努力尋找希望。

《肖生克的救贖》也是這樣的,他用一把小錘子花費20年的時間,挖開了通向自由的牆洞,是什麼在苦苦支撐這一切?答案只有兩個字——希望。

“不要忘了,這個世界穿透一切高牆的東西,它就在我們內心深處,他們無法達到,也接觸不到,那就是希望。”

在王陽明先生這裡更是這樣的,被打、被貶、被追殺,悟道、平叛、立學說,真是“歷經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王陽明這一生都不平順,很多時候險象環生,真的是在艱難困苦中跋涉,所有這一切的動力就是做聖人的那一絲希望,就像扒開了一道縫,讓那些光亮一點一點滲透過來一樣的,最終成了豁然開朗的別樣洞天。

唐先生在書中講,命運猶如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我們靈魂的擺渡人?答案是:我們自己。

何為一心平天下?不假外求。想明白自己是什麼,自己要什麼,同時積極付諸行動,這邊是知行合一的精髓所在了。

每次來一定書屋,都有不小的收穫,這一次更是。

明月照幽巷,書屋得真言。

何須空冥思,心靜慧可生。

修心且煉膽,只在事上磨。

茶沉香亦久,知行本為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