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馮其庸學術思想,建設幸福美麗張家灣——論馮其庸先生與張家灣

传承冯其庸学术思想,建设幸福美丽张家湾——论冯其庸先生与张家湾

传承冯其庸学术思想,建设幸福美丽张家湾——论冯其庸先生与张家湾

聶玉泉先生作主題報告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學者、各位來賓:

下面我代表張家灣鎮黨委、政府就“馮其庸先生與張家灣”這一專題談一下我們的思考,也是拋磚引玉,不妥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馮其庸先生為張家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因為一部《紅樓夢》,馮老與張家灣而結緣。可以說,馮老為張家灣的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突出貢獻,值得張家灣鎮全體人民永遠銘記。細說起來,馮老與張家灣緣分頗深,主要體現在:

一是馮其庸先生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充分肯定了張家灣在紅學界的重要地位。作為紅學泰斗,馮老早在1981年就來到過張家灣,根據典籍記載,實地查看跟曹雪芹有關的當鋪、碼頭等遺蹟。1992年,在曹雪芹墓葬刻石出土後,馮其庸先生更是多次親赴張家灣進行實地考察,並由此與張家灣結下了長達幾十年的情緣。根據曹雪芹墓葬刻石,又結合深入研究,馮老明確提出曹雪芹跟張家灣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全國任何地方,都無法與張家灣比。馮老的這一觀點在紅學界給張家灣立下了很高的地位,從此張家灣與《紅樓夢》、與紅學聯繫日益緊密,紅學文化成為張家灣乃至通州區的重要文化資源。

二是馮其庸先生在張家灣達到了著作的高峰。自1996年,馮其庸先生退休後搬到張家灣,到2017年去世,前後共在張家灣居住了21年。在這段歲月裡,他遠離喧囂都市,靜坐書齋,筆耕不輟,是馮老著作的一個高產時期。特別是2012年1月,1700萬字、35卷冊的馮其庸文集《瓜飯樓叢稿》正式出版,匯聚了他一生的學術精華。就像紅學家呂啟祥老師所說:馮老在張家灣的這二十年,是馮其庸的幸運,翻過來也是張家灣的幸運,這個緣分很值得珍視和探討。

三是馮其庸先生高度關心支持張家灣各項事業發展。在張家灣居住期間,馮老經常到張家灣古城等地實地調研,非常關心張家灣文化事業發展,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建議。2015年,我們召開了“曹雪芹與張家灣”紅學學術研討會,馮老九十多歲高齡堅持到場參會,令我們深受感動。隨後我們建成了曹雪芹雕像和歸夢亭等紅學建築,馮老再次不顧身體不適,親自撰詩題詞。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他對事業,對中國紅學事業的發展,那種鍥而不捨的追求精神,值得我們由衷敬佩和學習。

二、馮其庸學術思想對於張家灣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義

縱覽馮老一生,我們深知馮老涉獵廣泛,絕非“紅學家”一詞可以概括。他身為書畫家,在藝術領域造詣頗深;他情繫西域,從1986年到2005年,先後十入新疆調查玄奘取經之路。可以說,馮其庸先生是近現代的文化守護者,是真正的國學大師,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充分體現了中華泱泱大國的文化自信。

當前,我們要不斷強化“四個自信”,其中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按照這樣的指導精神,張家灣鎮黨委、政府積極轉變發展思路,立足自身歷史文化資源稟賦,明確了優先發展文化藝術產業的發展思路,為張家灣的發展營造更濃厚的文化氛圍。

為此,我們通過淘汰落後產能,實現企業廢舊廠房“鳳凰涅槃”轉型升級,不斷提升發展品質。我們立足於“築巢引鳳”,在開發區建立了北京張家灣文化藝術博覽苑,並以此為“火種”,引進高端文化產業項目,努力形成文化產業集群,帶動全鎮文化藝術產業有序發展,加快形成文化藝術博覽產業特色,推動全鎮實現“鳳凰涅槃”。這些思路與實踐深受馮老學術思想的啟發,是對馮老學術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對紅學文化在當前時期的延伸和實踐探索。

三、張家灣鎮未來文化事業發展的思路探索

立足於馮老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和嚴謹的治學精神,張家灣鎮黨委、政府將結合實際,深入挖掘紅學文化等優勢資源,完善鎮域規劃,充分體現地區特色。

一方面,我們要研究功能定位。張家灣鎮北部約43平方公里位於副中心155平方範圍內,未來的發展要體現高水平、高品質。從規劃上,我們努力構建“一帶四區”的空間概念,推進涼水河休閒文化帶建設及鎮區綜合服務區等四個區塊建設。從功能定位上,我們重點圍繞文化藝術博覽、旅遊商務示範、國際交流創新等三個方面加快推進複合型功能區塊建設,充分體現文化藝術、旅遊商務、國際交流等特色,推動紅學文化、紅學產業在張家灣發展壯大。

第二方面,我們要明確具體思路。要立足歷史文化資源優勢,藉助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打造包括紅學文化元素在內的新時代文化交流融合特點的歷史文化名鎮。要突出河流交匯、文化交融的古鎮特色,在保護歷史遺蹟的基礎上,有序推進張家灣古城周邊的開發建設,並對城市建設進行適當引導,重現當年《紅樓夢》中所描述的花枝巷、十字街、葫蘆廟等歷史風貌,體現生機活力。

在這方面,我們有些初步的思考。總的思路是,在充分體現紅學文化的張家灣古城及周邊區域,按照“古今同輝、中西合璧”的理念,高標準建設好張家灣古鎮,讓紅學文化成為張家灣古鎮建設的一顆璀璨明珠。比如,考慮到環球影城主題園區體現的是西方電影文化主題,張家灣古鎮與之一路之隔、一水相連,可以結合運河文化、紅學文化,主打以中國明清漕運南來北往、全國人文物產薈萃京城為主題的“中式、傳統、商旅”特點的文化古鎮。圍繞“水”這一核心要素,打造“運河主題”;圍繞“古碼頭”這一特色,主打“明清水鎮風貌主題”;圍繞“紅學文化”這一內涵,構建“明清市井民俗文化體驗主題”,凸顯紅學文化與古鎮底蘊,做到文脈、文象兼生並蓄。這些都是當前的一些初步考慮,下一步將進行深化完善。

第三方面,我們要考慮實施路徑。目前,我們全鎮正加快土地整理,騰出寶貴土地資源,導入其他資源和資本,引進符合地區發展定位的優勢產業。同時,我們考慮以古鎮建設為統領,以集體土地開發利用為試點,將文化產業特色向南部涼水河沿岸、東部張家灣公園等區域延伸拓展,輻射帶動有關區域、村落實現轉型發展,促進世界各地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共生,交相輝映,成為張家灣古鎮的重要支撐,實現功能拓展。

這次研討會後,我們將按照各位領導、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進一步推動全鎮文化建設,大力支持張家灣馮其庸研究中心開展工作,儘可能為研究中心提供各方面便利條件。我們也將在馮老學術思想的指引下,深入研究全鎮產業佈局,加快發展轉型,推動張家灣儘快實現“鳳凰涅槃”。

我就彙報這些,謝謝大家!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文藝研究

《文藝研究》雜誌創辦於1979年5月,由文化部主管、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是大型綜合性文藝理論月刊。《文藝研究》以“引領學術潮流,把握學術走向,加強學術交流,擴大學術影響”為辦刊總方針,強調現實性與學術性、前沿性與基礎性、學理與批評的有機統一,提倡中國視野、中國問題、中國氣派,廣泛容納文學、藝術各領域不同觀點、不同方法的優秀研究成果。

媒介之變

從移動互聯網世界的劇烈媒介迭變,觀察未來世界的面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