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冯其庸学术思想,建设幸福美丽张家湾——论冯其庸先生与张家湾

传承冯其庸学术思想,建设幸福美丽张家湾——论冯其庸先生与张家湾

传承冯其庸学术思想,建设幸福美丽张家湾——论冯其庸先生与张家湾

聂玉泉先生作主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来宾:

下面我代表张家湾镇党委、政府就“冯其庸先生与张家湾”这一专题谈一下我们的思考,也是抛砖引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冯其庸先生为张家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因为一部《红楼梦》,冯老与张家湾而结缘。可以说,冯老为张家湾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值得张家湾镇全体人民永远铭记。细说起来,冯老与张家湾缘分颇深,主要体现在:

一是冯其庸先生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充分肯定了张家湾在红学界的重要地位。作为红学泰斗,冯老早在1981年就来到过张家湾,根据典籍记载,实地查看跟曹雪芹有关的当铺、码头等遗迹。1992年,在曹雪芹墓葬刻石出土后,冯其庸先生更是多次亲赴张家湾进行实地考察,并由此与张家湾结下了长达几十年的情缘。根据曹雪芹墓葬刻石,又结合深入研究,冯老明确提出曹雪芹跟张家湾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全国任何地方,都无法与张家湾比。冯老的这一观点在红学界给张家湾立下了很高的地位,从此张家湾与《红楼梦》、与红学联系日益紧密,红学文化成为张家湾乃至通州区的重要文化资源。

二是冯其庸先生在张家湾达到了著作的高峰。自1996年,冯其庸先生退休后搬到张家湾,到2017年去世,前后共在张家湾居住了21年。在这段岁月里,他远离喧嚣都市,静坐书斋,笔耕不辍,是冯老著作的一个高产时期。特别是2012年1月,1700万字、35卷册的冯其庸文集《瓜饭楼丛稿》正式出版,汇聚了他一生的学术精华。就像红学家吕启祥老师所说:冯老在张家湾的这二十年,是冯其庸的幸运,翻过来也是张家湾的幸运,这个缘分很值得珍视和探讨。

三是冯其庸先生高度关心支持张家湾各项事业发展。在张家湾居住期间,冯老经常到张家湾古城等地实地调研,非常关心张家湾文化事业发展,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2015年,我们召开了“曹雪芹与张家湾”红学学术研讨会,冯老九十多岁高龄坚持到场参会,令我们深受感动。随后我们建成了曹雪芹雕像和归梦亭等红学建筑,冯老再次不顾身体不适,亲自撰诗题词。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对事业,对中国红学事业的发展,那种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值得我们由衷敬佩和学习。

二、冯其庸学术思想对于张家湾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纵览冯老一生,我们深知冯老涉猎广泛,绝非“红学家”一词可以概括。他身为书画家,在艺术领域造诣颇深;他情系西域,从1986年到2005年,先后十入新疆调查玄奘取经之路。可以说,冯其庸先生是近现代的文化守护者,是真正的国学大师,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充分体现了中华泱泱大国的文化自信。

当前,我们要不断强化“四个自信”,其中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按照这样的指导精神,张家湾镇党委、政府积极转变发展思路,立足自身历史文化资源禀赋,明确了优先发展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思路,为张家湾的发展营造更浓厚的文化氛围。

为此,我们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企业废旧厂房“凤凰涅槃”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品质。我们立足于“筑巢引凤”,在开发区建立了北京张家湾文化艺术博览苑,并以此为“火种”,引进高端文化产业项目,努力形成文化产业集群,带动全镇文化艺术产业有序发展,加快形成文化艺术博览产业特色,推动全镇实现“凤凰涅槃”。这些思路与实践深受冯老学术思想的启发,是对冯老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红学文化在当前时期的延伸和实践探索。

三、张家湾镇未来文化事业发展的思路探索

立足于冯老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张家湾镇党委、政府将结合实际,深入挖掘红学文化等优势资源,完善镇域规划,充分体现地区特色。

一方面,我们要研究功能定位。张家湾镇北部约43平方公里位于副中心155平方范围内,未来的发展要体现高水平、高品质。从规划上,我们努力构建“一带四区”的空间概念,推进凉水河休闲文化带建设及镇区综合服务区等四个区块建设。从功能定位上,我们重点围绕文化艺术博览、旅游商务示范、国际交流创新等三个方面加快推进复合型功能区块建设,充分体现文化艺术、旅游商务、国际交流等特色,推动红学文化、红学产业在张家湾发展壮大。

第二方面,我们要明确具体思路。要立足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借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包括红学文化元素在内的新时代文化交流融合特点的历史文化名镇。要突出河流交汇、文化交融的古镇特色,在保护历史遗迹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张家湾古城周边的开发建设,并对城市建设进行适当引导,重现当年《红楼梦》中所描述的花枝巷、十字街、葫芦庙等历史风貌,体现生机活力。

在这方面,我们有些初步的思考。总的思路是,在充分体现红学文化的张家湾古城及周边区域,按照“古今同辉、中西合璧”的理念,高标准建设好张家湾古镇,让红学文化成为张家湾古镇建设的一颗璀璨明珠。比如,考虑到环球影城主题园区体现的是西方电影文化主题,张家湾古镇与之一路之隔、一水相连,可以结合运河文化、红学文化,主打以中国明清漕运南来北往、全国人文物产荟萃京城为主题的“中式、传统、商旅”特点的文化古镇。围绕“水”这一核心要素,打造“运河主题”;围绕“古码头”这一特色,主打“明清水镇风貌主题”;围绕“红学文化”这一内涵,构建“明清市井民俗文化体验主题”,凸显红学文化与古镇底蕴,做到文脉、文象兼生并蓄。这些都是当前的一些初步考虑,下一步将进行深化完善。

第三方面,我们要考虑实施路径。目前,我们全镇正加快土地整理,腾出宝贵土地资源,导入其他资源和资本,引进符合地区发展定位的优势产业。同时,我们考虑以古镇建设为统领,以集体土地开发利用为试点,将文化产业特色向南部凉水河沿岸、东部张家湾公园等区域延伸拓展,辐射带动有关区域、村落实现转型发展,促进世界各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共生,交相辉映,成为张家湾古镇的重要支撑,实现功能拓展。

这次研讨会后,我们将按照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推动全镇文化建设,大力支持张家湾冯其庸研究中心开展工作,尽可能为研究中心提供各方面便利条件。我们也将在冯老学术思想的指引下,深入研究全镇产业布局,加快发展转型,推动张家湾尽快实现“凤凰涅槃”。

我就汇报这些,谢谢大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文艺研究

《文艺研究》杂志创办于1979年5月,由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是大型综合性文艺理论月刊。《文艺研究》以“引领学术潮流,把握学术走向,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术影响”为办刊总方针,强调现实性与学术性、前沿性与基础性、学理与批评的有机统一,提倡中国视野、中国问题、中国气派,广泛容纳文学、艺术各领域不同观点、不同方法的优秀研究成果。

媒介之变

从移动互联网世界的剧烈媒介迭变,观察未来世界的面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