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走彎路!多名特級教師告訴我們:孩子成才的關鍵仍在教材!

盛夏,正是彝族火把燃燒的季節。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大涼山上,有著“高山玫瑰”之稱的索瑪花正一簇簇地盛開著。

索瑪花,是彝族人對杜鵑花的叫法。在涼山,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索瑪花開放的時候,就是歡樂來到的時候”。所以,在彝語中,“索瑪花”,也是“迎客之花”。

“索瑪花兒開,等著你到來!”6月28日-29日,“統編三科教材西部巡講活動·涼山站”拉開帷幕。統編三科教材的主編、作者及教學專家走進大涼山,以名家講座、專題培訓、同課異構等形式,為這裡的500餘名骨幹教師、教研員進行培訓,舉辦了一場從教材切入的教育精準扶貧活動。

别再走弯路!多名特级教师告诉我们:孩子成才的关键仍在教材!
别再走弯路!多名特级教师告诉我们:孩子成才的关键仍在教材!

1

讓教材,成為教育扶貧的“助推器”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全州總人口521.29萬,其中彝族佔52.89%。11個民族聚居縣均為國家深度貧困縣,集中連片貧困地區達4.16萬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68.9%,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脫貧攻堅任務繁重。

“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在涼山彝族自治州的脫貧進程中,教育被認為是徹底擺脫貧困的基礎性、先導性工程。

但由於歷史原因,涼山的教育基礎仍很薄弱,與內地相比,教育發展存在著較大差距。“尤其是在‘一步跨千年’的彝區,學校辦學條件、教師隊伍建設、教育教學質量等均落後於全省平均水平,於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梁宏志表示,教育部教材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組織的“統編三科教材培訓會”,非常及時必要,為大涼山的老師們把握新課程改革理念、學習教材重難點,落實立德樹人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特別在教育領域裡,中西部發展不均衡問題非常突出。”教育部教材局巡視員申繼亮表示,教育部也明確提出,教育的發展要讓每一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在他看來,公平不僅僅是有標準一致的校舍,有同樣的教學設備,甚至於說配備有同樣的教科書。“真正的教育公平,取決於有同樣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對於涼山州來講,推進教育公平的關鍵力量,在於堅守在大涼山的教師們。”申繼亮說。

“教學的最大特點就是情境性和生成性,教師不能簡單地將教材的內容照本宣科地搬給學生。否則,育人功能就會大打折扣。如何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以及當地的教育資源,有效地用好教材,將每一個學科最根本的育人功能充分發揮出來,是大涼山的每一位老師面臨的挑戰。”申繼亮表示,教育部教材局策劃統編三科教材的培訓活動,就是讓教師吃透教材,把握要義,更好地將中央“精準扶貧”的要求落到實處、落到課堂上,讓教材成為教育脫貧攻堅的“助推器”。

2

大作家與小學老師的“美麗遇見”

“人為什麼要讀文章?好的文章有哪些規律?”在統編三科教材西部巡講活動名家講座專場,作家梁衡從自己和老師互動的故事切入,娓娓道來中告訴老師們,教師對孩子們成長所起的關鍵作用,以及如何學好語文、教好語文。

别再走弯路!多名特级教师告诉我们:孩子成才的关键仍在教材!

梁衡是著名作家,其作品多次選入中小學語文教材,自然就成為語文老師們的精神偶像。於是,在講座休息間隙,梁衡被“有備而來”的老師們團團圍住,讓他在書中籤字寄語。這一幕,讓沒有準備書的依火阿衣羨慕不已。

别再走弯路!多名特级教师告诉我们:孩子成才的关键仍在教材!

會議間隙,作家梁衡被老師們團團圍住。

依火阿衣,是昭覺縣大壩鄉中心學校的一名語文老師。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彝族教師,依火阿衣於2000年涼山師範學校(後合併到西昌師範學校)畢業後來到昭覺縣大壩鄉中心校當老師,通過教材與他的文章美麗邂逅。有一次,她帶領6年級的孩子讀梁衡寫的課文《青山不老》時,竟感動得幾度哽咽。

“如果也能得到梁老師的簽名書,並將書放在教室激勵孩子們,該多好!”晚上,依火阿衣從會議駐地的賓館跑到7公里外的新華書店,買了兩本梁衡的書。第二天一大早,她便拎著書四處在餐廳“找機會”。正在吃早餐的梁衡,被眼前這位略顯羞澀的彝族老師的舉動所感動,他不但爽快地簽名,還特別囑咐依火阿衣:“

一定要讓孩子們多讀書、讀好書!

然而,學生閱讀的匱乏,一直是依火阿衣的心結。

昭覺縣地處大涼山腹心地帶,這裡曾是涼山州府所在地,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縣,全縣戶籍人口33.23萬人,彝族佔總人口的98.4%。“屋裡鍋樁一口鍋,洋芋蕎麥也不多,白天破衣不遮體,晚上人畜一個窩”曾是這裡貧窮生活的真實寫照。涼山人民,特別是彝族聚居縣的人民群眾因受自然條件、地理環境、社會生產條件、歷史傳統等因素的制約,還處於極度的貧困之中,大多數人仍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簡單生活。

依火阿衣所在的大壩鄉中心校,99%以上的孩子都是彝族,很多彝族家長不會說普通話,由於種種條件的限制,對這裡的孩子而言,閱讀是件奢侈的事。依火阿衣介紹說,一年級時,一個簡單的詞語,她往往都要重複好幾次孩子們才會明白。

讓依火阿衣高興的是,相比之前,現在彝族老鄉看到了教育對於家鄉的作用,也開始重視孩子的教育了。“之前,彝族村民寧可讓孩子去放羊、放牛,也不讓孩子上學。每到開學季,我們老師就和村幹部一起到學齡兒童家裡‘要孩子’……”依火阿衣還說,

以前,彝族老鄉在路上遇見老師根本不理,現在,他們大老遠就扯著嗓門說:“老師,瓦吉瓦。”“在彝語裡,‘瓦吉瓦’是‘好得很’的意思。彝族老鄉和我交流的大意就是,‘我們不懂教育,孩子交給學校,放心。孩子不聽話,該打就打!’”依火阿衣動情地說。

别再走弯路!多名特级教师告诉我们:孩子成才的关键仍在教材!

現在,每到開學季,彝族家長都高興地把孩子送到學校讀書。因為孩子不僅不用交學費,還有免費的營養餐。

依火阿衣發現,統編語文教材非常重視閱讀,特別設置了“課外閱讀”專題欄目。但她的學生很多都是留守兒童,跟著不懂漢語的爺爺奶奶生活。基於此,依火阿衣就利用午間時間,客串“家長”角色,四處找來繪本,和孩子們開展閱讀教學,以彌補彝族留守兒童學習環境條件的不足。

3

一位一線教研員的“行走”

“統編教材文質兼美,大開本、大字號,溫馨水粉、大氣水墨的插圖,翻閱起來心生愉悅。而這一目瞭然的外在變化,已足以吸引生長在山區的彝族孩子們的眼睛。但教材要真正落地,關鍵在於讓老師們用好這個教材。這次培訓,在和專家面對面的交流中,我對統編教材的體系設計認識更加清晰,回去後,我會認真將培訓的精神和要求落實到語文教研中。”這是前來參加培訓的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教研室語文教研員張偉(彝語名字:勒勒阿支嫫)的直觀感受。

作為統編教材在一線使用的積極推動者,自2017年以來,張偉參加了統編教材在綿陽、成都、西昌的三場培訓。每次學習歸來,她都通過片區教師的說課、教研室組織送課下鄉等活動,深入課堂,指導一線老師們如何使用新教材。

“漢字和拼音都是一種學習符號,在彝族孩子們的生活中接觸、使用都很少,95%的學齡兒童是初學。”通過新舊教材比較,張偉發現,

新教材的目錄順序發生了變化。“現在,先學常用漢字再學拼音,漢語拼音部分,精選了音節,緊密聯繫學生生活,提倡學以致用,強調實用價值。”在張偉看來,教學順序的變化,其實更關注彝族孩子的需求。“這樣能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的拼音發音。”張偉認為,這會讓彝族孩子普通話發音更準確,首先過標準語言關。而這樣的教學順序能讓彝族孩子對語文更好奇也更好學,不再畏難學習語文。

作為一名從一線教師成長起來的教研員,張偉做教研員的初心,就是將自己多年來的經驗分享給年輕的老師們,讓他們少走彎路。因此,她特別主張老師們在教學中教研並舉,重視教師的教研培訓。“教師不單純只是教書育人,廣大教師是教育教學教研活動的實施者和參與者;教研員也不單是教學研究,教研員是教育教學教研活動的組織者和引領者。教師用情去培育學生,教研員用心去搞教育教學教研活動。”張偉經常要求自己,教師和教研員的工作都具有雙重性。教研員既有教師職責又有教研員責任,既有教師的素質又要有教研的能力。

據張偉介紹,近年來,昭覺縣積極採取了系列教育改革舉措。為了做好幼小銜接,在教育局指導下,教研員們和老師們在昭覺縣所屬的工農兵小學共同研發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教材《拼音》《語言》《數學》,讓學前班的孩子們在學習中體會優美的語言和特色的民族文化,以更好地和統編一年級語文新教材銜接。

為了尋找讓統編一年級語文新教材使用更加有效的策略,教育局教研室指導每所學校在開學準備教育、教學、教研活動計劃,而在教研活動過程中,教研室包片的教研員全程參與,期末有總結備案、存檔,教育取得很大發展。“學習語文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並非一朝一夕之功。今後,我們還需要加大培訓教師的力度,增加培訓時間。”張偉稱,作為土生土長的涼山人,她要為家鄉“脫貧奔康”而教研。“現在,像媒體廣泛關注的懸崖村小學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校區已搬遷到公路邊,鋼架天梯已建好,學前班至六年級學生全員寄宿,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井然有序……”張偉欣喜地說。

别再走弯路!多名特级教师告诉我们:孩子成才的关键仍在教材!

盛開在大涼山上的索瑪花

4

幫扶,燃起大涼山教育的“火種”

别再走弯路!多名特级教师告诉我们:孩子成才的关键仍在教材!

涼山州5所學校接受名師的幫扶下成立了“統編三科教材名師工作室”。

培訓會結束,其實才是真正的開始。

為了將培訓幫扶常態化持久落地,在此次巡講活動上,來自北京的優秀專家團隊和涼山州骨幹教師代表進行了結隊幫扶,首批在涼山州的美姑縣、昭覺縣、木裡縣、金陽縣和越西縣的5所學校成立了“統編三科教材名師工作室”

。北京的專家們將通過定期親臨指導、遠程一對一輔導的形式,為大涼山培養一批種子骨幹青年教師。

“我是清華附中豐臺學校的執行校長陳紅,彝族名字叫俄史阿呷,我是從大涼山走出來的教師,很高興有機會能在工作崗位上回饋家鄉、服務家鄉的教育事業……”結隊儀式現場,來自清華附中豐臺學校的執行校長陳紅話語激動。此次培訓,她就是以名師工作室導師的身份回到家鄉的。

陳紅來自涼山州冕寧縣,17歲考入華中師範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清華附中。陳紅至今都不忘涼山老師在艱苦環境下對教育的情懷和對孩子們的愛。她說,在大涼山度過的童年和少年時光,給了她人生奮鬥向前的力量。

工作後雖然身在京城,但作為一名涼山人,陳紅一直在關注著家鄉的教育發展。“作為清華附中人,作為一名歷史特級教師,更作為一名涼山人,我希望能通過自己和各位教育同仁的共同努力,在教育部和涼山州的支持下,發揮名師工作室的團隊作用,發揮特級教師示範、輻射、引領作用,傳遞、幫助、帶動更多涼山州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提升他們的專業化發展水平。

”陳紅表示,自己將努力發揮特級教師的示範引領作用,為大涼山的教師成長服務。

“名師工作室的專家老師們給我們貧困縣基層教師的工作瓶頸帶來一線光明,接受幫扶的我們,要將這種精神在更多的老師身上延續,並將這種精神播種在孩子們的心田……”來自涼山彝族自治州金陽縣丙底九年一貫制學校的羅豔老師,在質樸的話語中充滿著內心無限的激動與感激。

在羅豔看來,時代在變遷,教材也在不斷更新,老師對教材的理解程度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質量。“我們的學生都是山區的孩子,學習知識的渠道及經驗很少,他們所有的知識幾乎都來自於教材和老師們的講解,所以老師的備課就十分重要。”羅豔說,近年來,部分教師通過外出培訓、交流等方式,在教學能力及運用現代化先進教育理念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觀。但是,還有很多教師仍無法真正走出學校到外面學習更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技術。“希望通過結對幫扶的形式,我們的困惑能及時得到指導和解決,也希望更多的涼山教師學會運用新教材備出更適合我們山區孩子的課

”羅豔說。

現場培訓會,是一團火,參加培訓的骨幹教師,尤如大山中的“火種”。帶著培訓精神回到工作崗位的骨幹教師們,將散做滿天星,在更大的範圍內做教育教學的引領者。

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黃強表示,除了“名師工作室”結隊幫扶的形式之外,人民教育出版社還將通過遠程網絡教研平臺、教材實驗基地等形式,對涼山州的教師進行常態化幫扶。主要形式包括:免費配置人教智慧教學平臺端口,為當地教師解決各學科教學重難點、開啟課堂教學新模式,提供信息化技術的有力支撐;搭建教師研修網絡服務平臺,定向對三區三州的教師開放,持續提供統編教材優質培訓課程、定期舉辦專家主題講座、遠程教研活動、課例點評、在線答疑等活動,燃起大涼山的教育“火種”,為建設美麗的新涼山提供人才支撐和保障。

别再走弯路!多名特级教师告诉我们:孩子成才的关键仍在教材!

大涼山昭覺縣懸崖村“天梯”的今昔對比

别再走弯路!多名特级教师告诉我们:孩子成才的关键仍在教材!

●2018年2月,教育部、國務院扶貧辦頒佈了《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脫貧攻堅實施方案(2018-2020年)》,計劃到2020年,幫助“三區三州”(西藏、四省藏區、南疆四地州和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等地區教育總體發展水平得到顯著提升,打好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脫貧攻堅戰。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近年來,隨著國家全面改薄、一村一幼計劃等政策的深入實施,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教育經費投入持續增長,教育取得了迅速發展,

截至2017年底,全州中小學校(點)和幼兒園達1573所,小學教學點1110個,在校學生達113.56萬人。但由於歷史原因,涼山的教育基礎仍很薄弱,與內地相比,教育發展,尤其是師資方面存在著較大差距。

●教材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是解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的重要載體。為使“三區三州”廣大教師更深入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真正解決一線教師在教學上的實際困難,從而推進教育精準扶貧,2018年6月28日,教育部教材局聯合人民教育出版社開展的“義務教育統編教材西部巡講周”活動首站在四川涼山州開啟。

别再走弯路!多名特级教师告诉我们:孩子成才的关键仍在教材!

本文刊登於2018年7月4日《人民政協報》09版

END

别再走弯路!多名特级教师告诉我们:孩子成才的关键仍在教材!

設計:孫 璽(實習)

主編:吳海濤

别再走弯路!多名特级教师告诉我们:孩子成才的关键仍在教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