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走弯路!多名特级教师告诉我们:孩子成才的关键仍在教材!

盛夏,正是彝族火把燃烧的季节。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大凉山上,有着“高山玫瑰”之称的索玛花正一簇簇地盛开着。

索玛花,是彝族人对杜鹃花的叫法。在凉山,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索玛花开放的时候,就是欢乐来到的时候”。所以,在彝语中,“索玛花”,也是“迎客之花”。

“索玛花儿开,等着你到来!”6月28日-29日,“统编三科教材西部巡讲活动·凉山站”拉开帷幕。统编三科教材的主编、作者及教学专家走进大凉山,以名家讲座、专题培训、同课异构等形式,为这里的500余名骨干教师、教研员进行培训,举办了一场从教材切入的教育精准扶贫活动。

别再走弯路!多名特级教师告诉我们:孩子成才的关键仍在教材!
别再走弯路!多名特级教师告诉我们:孩子成才的关键仍在教材!

1

让教材,成为教育扶贫的“助推器”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全州总人口521.29万,其中彝族占52.89%。11个民族聚居县均为国家深度贫困县,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达4.16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8.9%,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繁重。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脱贫进程中,教育被认为是彻底摆脱贫困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

但由于历史原因,凉山的教育基础仍很薄弱,与内地相比,教育发展存在着较大差距。“尤其是在‘一步跨千年’的彝区,学校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等均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梁宏志表示,教育部教材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的“统编三科教材培训会”,非常及时必要,为大凉山的老师们把握新课程改革理念、学习教材重难点,落实立德树人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特别在教育领域里,中西部发展不均衡问题非常突出。”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表示,教育部也明确提出,教育的发展要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他看来,公平不仅仅是有标准一致的校舍,有同样的教学设备,甚至于说配备有同样的教科书。“真正的教育公平,取决于有同样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凉山州来讲,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力量,在于坚守在大凉山的教师们。”申继亮说。

“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情境性和生成性,教师不能简单地将教材的内容照本宣科地搬给学生。否则,育人功能就会大打折扣。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当地的教育资源,有效地用好教材,将每一个学科最根本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是大凉山的每一位老师面临的挑战。”申继亮表示,教育部教材局策划统编三科教材的培训活动,就是让教师吃透教材,把握要义,更好地将中央“精准扶贫”的要求落到实处、落到课堂上,让教材成为教育脱贫攻坚的“助推器”。

2

大作家与小学老师的“美丽遇见”

“人为什么要读文章?好的文章有哪些规律?”在统编三科教材西部巡讲活动名家讲座专场,作家梁衡从自己和老师互动的故事切入,娓娓道来中告诉老师们,教师对孩子们成长所起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学好语文、教好语文。

别再走弯路!多名特级教师告诉我们:孩子成才的关键仍在教材!

梁衡是著名作家,其作品多次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自然就成为语文老师们的精神偶像。于是,在讲座休息间隙,梁衡被“有备而来”的老师们团团围住,让他在书中签字寄语。这一幕,让没有准备书的依火阿衣羡慕不已。

别再走弯路!多名特级教师告诉我们:孩子成才的关键仍在教材!

会议间隙,作家梁衡被老师们团团围住。

依火阿衣,是昭觉县大坝乡中心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彝族教师,依火阿衣于2000年凉山师范学校(后合并到西昌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昭觉县大坝乡中心校当老师,通过教材与他的文章美丽邂逅。有一次,她带领6年级的孩子读梁衡写的课文《青山不老》时,竟感动得几度哽咽。

“如果也能得到梁老师的签名书,并将书放在教室激励孩子们,该多好!”晚上,依火阿衣从会议驻地的宾馆跑到7公里外的新华书店,买了两本梁衡的书。第二天一大早,她便拎着书四处在餐厅“找机会”。正在吃早餐的梁衡,被眼前这位略显羞涩的彝族老师的举动所感动,他不但爽快地签名,还特别嘱咐依火阿衣:“

一定要让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

然而,学生阅读的匮乏,一直是依火阿衣的心结。

昭觉县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这里曾是凉山州府所在地,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全县户籍人口33.23万人,彝族占总人口的98.4%。“屋里锅桩一口锅,洋芋荞麦也不多,白天破衣不遮体,晚上人畜一个窝”曾是这里贫穷生活的真实写照。凉山人民,特别是彝族聚居县的人民群众因受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条件、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制约,还处于极度的贫困之中,大多数人仍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

依火阿衣所在的大坝乡中心校,99%以上的孩子都是彝族,很多彝族家长不会说普通话,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对这里的孩子而言,阅读是件奢侈的事。依火阿衣介绍说,一年级时,一个简单的词语,她往往都要重复好几次孩子们才会明白。

让依火阿衣高兴的是,相比之前,现在彝族老乡看到了教育对于家乡的作用,也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了。“之前,彝族村民宁可让孩子去放羊、放牛,也不让孩子上学。每到开学季,我们老师就和村干部一起到学龄儿童家里‘要孩子’……”依火阿衣还说,

以前,彝族老乡在路上遇见老师根本不理,现在,他们大老远就扯着嗓门说:“老师,瓦吉瓦。”“在彝语里,‘瓦吉瓦’是‘好得很’的意思。彝族老乡和我交流的大意就是,‘我们不懂教育,孩子交给学校,放心。孩子不听话,该打就打!’”依火阿衣动情地说。

别再走弯路!多名特级教师告诉我们:孩子成才的关键仍在教材!

现在,每到开学季,彝族家长都高兴地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因为孩子不仅不用交学费,还有免费的营养餐。

依火阿衣发现,统编语文教材非常重视阅读,特别设置了“课外阅读”专题栏目。但她的学生很多都是留守儿童,跟着不懂汉语的爷爷奶奶生活。基于此,依火阿衣就利用午间时间,客串“家长”角色,四处找来绘本,和孩子们开展阅读教学,以弥补彝族留守儿童学习环境条件的不足。

3

一位一线教研员的“行走”

“统编教材文质兼美,大开本、大字号,温馨水粉、大气水墨的插图,翻阅起来心生愉悦。而这一目了然的外在变化,已足以吸引生长在山区的彝族孩子们的眼睛。但教材要真正落地,关键在于让老师们用好这个教材。这次培训,在和专家面对面的交流中,我对统编教材的体系设计认识更加清晰,回去后,我会认真将培训的精神和要求落实到语文教研中。”这是前来参加培训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张伟(彝语名字:勒勒阿支嫫)的直观感受。

作为统编教材在一线使用的积极推动者,自2017年以来,张伟参加了统编教材在绵阳、成都、西昌的三场培训。每次学习归来,她都通过片区教师的说课、教研室组织送课下乡等活动,深入课堂,指导一线老师们如何使用新教材。

“汉字和拼音都是一种学习符号,在彝族孩子们的生活中接触、使用都很少,95%的学龄儿童是初学。”通过新旧教材比较,张伟发现,

新教材的目录顺序发生了变化。“现在,先学常用汉字再学拼音,汉语拼音部分,精选了音节,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提倡学以致用,强调实用价值。”在张伟看来,教学顺序的变化,其实更关注彝族孩子的需求。“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的拼音发音。”张伟认为,这会让彝族孩子普通话发音更准确,首先过标准语言关。而这样的教学顺序能让彝族孩子对语文更好奇也更好学,不再畏难学习语文。

作为一名从一线教师成长起来的教研员,张伟做教研员的初心,就是将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分享给年轻的老师们,让他们少走弯路。因此,她特别主张老师们在教学中教研并举,重视教师的教研培训。“教师不单纯只是教书育人,广大教师是教育教学教研活动的实施者和参与者;教研员也不单是教学研究,教研员是教育教学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教师用情去培育学生,教研员用心去搞教育教学教研活动。”张伟经常要求自己,教师和教研员的工作都具有双重性。教研员既有教师职责又有教研员责任,既有教师的素质又要有教研的能力。

据张伟介绍,近年来,昭觉县积极采取了系列教育改革举措。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在教育局指导下,教研员们和老师们在昭觉县所属的工农兵小学共同研发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教材《拼音》《语言》《数学》,让学前班的孩子们在学习中体会优美的语言和特色的民族文化,以更好地和统编一年级语文新教材衔接。

为了寻找让统编一年级语文新教材使用更加有效的策略,教育局教研室指导每所学校在开学准备教育、教学、教研活动计划,而在教研活动过程中,教研室包片的教研员全程参与,期末有总结备案、存档,教育取得很大发展。“学习语文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今后,我们还需要加大培训教师的力度,增加培训时间。”张伟称,作为土生土长的凉山人,她要为家乡“脱贫奔康”而教研。“现在,像媒体广泛关注的悬崖村小学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校区已搬迁到公路边,钢架天梯已建好,学前班至六年级学生全员寄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井然有序……”张伟欣喜地说。

别再走弯路!多名特级教师告诉我们:孩子成才的关键仍在教材!

盛开在大凉山上的索玛花

4

帮扶,燃起大凉山教育的“火种”

别再走弯路!多名特级教师告诉我们:孩子成才的关键仍在教材!

凉山州5所学校接受名师的帮扶下成立了“统编三科教材名师工作室”。

培训会结束,其实才是真正的开始。

为了将培训帮扶常态化持久落地,在此次巡讲活动上,来自北京的优秀专家团队和凉山州骨干教师代表进行了结队帮扶,首批在凉山州的美姑县、昭觉县、木里县、金阳县和越西县的5所学校成立了“统编三科教材名师工作室”

。北京的专家们将通过定期亲临指导、远程一对一辅导的形式,为大凉山培养一批种子骨干青年教师。

“我是清华附中丰台学校的执行校长陈红,彝族名字叫俄史阿呷,我是从大凉山走出来的教师,很高兴有机会能在工作岗位上回馈家乡、服务家乡的教育事业……”结队仪式现场,来自清华附中丰台学校的执行校长陈红话语激动。此次培训,她就是以名师工作室导师的身份回到家乡的。

陈红来自凉山州冕宁县,17岁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清华附中。陈红至今都不忘凉山老师在艰苦环境下对教育的情怀和对孩子们的爱。她说,在大凉山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时光,给了她人生奋斗向前的力量。

工作后虽然身在京城,但作为一名凉山人,陈红一直在关注着家乡的教育发展。“作为清华附中人,作为一名历史特级教师,更作为一名凉山人,我希望能通过自己和各位教育同仁的共同努力,在教育部和凉山州的支持下,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团队作用,发挥特级教师示范、辐射、引领作用,传递、帮助、带动更多凉山州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升他们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陈红表示,自己将努力发挥特级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大凉山的教师成长服务。

“名师工作室的专家老师们给我们贫困县基层教师的工作瓶颈带来一线光明,接受帮扶的我们,要将这种精神在更多的老师身上延续,并将这种精神播种在孩子们的心田……”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丙底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罗艳老师,在质朴的话语中充满着内心无限的激动与感激。

在罗艳看来,时代在变迁,教材也在不断更新,老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我们的学生都是山区的孩子,学习知识的渠道及经验很少,他们所有的知识几乎都来自于教材和老师们的讲解,所以老师的备课就十分重要。”罗艳说,近年来,部分教师通过外出培训、交流等方式,在教学能力及运用现代化先进教育理念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是,还有很多教师仍无法真正走出学校到外面学习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希望通过结对帮扶的形式,我们的困惑能及时得到指导和解决,也希望更多的凉山教师学会运用新教材备出更适合我们山区孩子的课

”罗艳说。

现场培训会,是一团火,参加培训的骨干教师,尤如大山中的“火种”。带着培训精神回到工作岗位的骨干教师们,将散做满天星,在更大的范围内做教育教学的引领者。

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黄强表示,除了“名师工作室”结队帮扶的形式之外,人民教育出版社还将通过远程网络教研平台、教材实验基地等形式,对凉山州的教师进行常态化帮扶。主要形式包括:免费配置人教智慧教学平台端口,为当地教师解决各学科教学重难点、开启课堂教学新模式,提供信息化技术的有力支撑;搭建教师研修网络服务平台,定向对三区三州的教师开放,持续提供统编教材优质培训课程、定期举办专家主题讲座、远程教研活动、课例点评、在线答疑等活动,燃起大凉山的教育“火种”,为建设美丽的新凉山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

别再走弯路!多名特级教师告诉我们:孩子成才的关键仍在教材!

大凉山昭觉县悬崖村“天梯”的今昔对比

别再走弯路!多名特级教师告诉我们:孩子成才的关键仍在教材!

●2018年2月,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颁布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计划到2020年,帮助“三区三州”(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等地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打好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战。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近年来,随着国家全面改薄、一村一幼计划等政策的深入实施,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长,教育取得了迅速发展,

截至2017年底,全州中小学校(点)和幼儿园达1573所,小学教学点1110个,在校学生达113.56万人。但由于历史原因,凉山的教育基础仍很薄弱,与内地相比,教育发展,尤其是师资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为使“三区三州”广大教师更深入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真正解决一线教师在教学上的实际困难,从而推进教育精准扶贫,2018年6月28日,教育部教材局联合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展的“义务教育统编教材西部巡讲周”活动首站在四川凉山州开启。

别再走弯路!多名特级教师告诉我们:孩子成才的关键仍在教材!

本文刊登于2018年7月4日《人民政协报》09版

END

别再走弯路!多名特级教师告诉我们:孩子成才的关键仍在教材!

设计:孙 玺(实习)

主编:吴海涛

别再走弯路!多名特级教师告诉我们:孩子成才的关键仍在教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