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亡於小冰期?氣象學家:明朝冬天頻打雷,違反氣象規律,詭異

明朝亡於小冰期?氣象學家:明朝冬天頻打雷,違反氣象規律,詭異

中國古代講究天人感應,天象有什麼異常,往往代表人間的秩序出現問題。皇帝必須迅速下罪己詔,改變統治方法,乞求上天的原諒,如果不然,輕則水旱蝗瘟,重則身死國滅。這種“天人感應”的說法乍看起來很荒謬,似乎不盡可信,但現代氣象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天象異常往往代表地球物理環境的變化,直接結果就是人類社會的變化。比如明朝末期,冬天頻繁打雷,違反了一般的氣象規律,醞釀著大的混亂。

明朝亡於小冰期?氣象學家:明朝冬天頻打雷,違反氣象規律,詭異

中國古代是一個發達的農業國,對於天文和地球環境的研究很深刻,畢竟要仰仗“四時之力”來填飽肚子,不能不學習氣候和環境的奧秘。在古人總結的眾多經驗中,有一條關於雷電的奇怪說法——冬天打雷代表不詳。這條忌諱引起了氣象學家王寶貫的興趣。

華人氣象學家王寶貫從小愛讀古文,他一直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冬天打雷代表不詳?在樂府詩中,有“冬雷震震,夏雨雪”的說法來表示不可能,在古人眼裡,冬天打雷就跟夏天下雪一樣不可思議。一旦出現,必定代表不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王寶貫進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留學。

明朝亡於小冰期?氣象學家:明朝冬天頻打雷,違反氣象規律,詭異

偶然的機會下,王寶貫看到了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的文章,竺可楨研究的對象是“物候”,即利用古文獻中的資料,復原古代的氣候特徵,竺可楨甚至畫出一條中國五千年的氣候變化圖。“物候”並不神秘,通過古文中對於自然現象的記載,反推出當時的氣候條件,比如史書記載某段時間燕子出現較晚,可能就代表當年氣候比較冷。

受到竺可楨的啟發,王寶貫也開始蒐集古文獻中的氣候數據,為了統計中國古代冬天打雷的次數,他翻閱了二十四史,把過去2000年中每30年的冬雷次數統計出來。按照氣象規律,冬天打雷代表當年溫度比較溫暖,因為溫暖會造成對流旺盛,容易爆發雷雨,最終產生雷電。

明朝亡於小冰期?氣象學家:明朝冬天頻打雷,違反氣象規律,詭異

竺可楨的歷史氣候曲線

不過統計數據出來後,結果居然跟竺可楨曲線完全相反,而且呈現出高度的負相關。換句話說,冬雷多的年份,往往很冷。

為什麼冷的年份容易出現冬雷?這不符合氣象學的規律。王寶貫大膽做出一個假設:冬天產生雷雨,表示對流旺盛,但這個對流不一定是熱對流,而可能是冷鋒的對流。冷鋒附近,對流本來就比較強,而如果冷鋒後面的冷氣團特別冷,冷暖的對比特別強,會出現一種斜壓不穩定狀態。這種狀態往往造成強大的對流,會製造雷雨。

明朝亡於小冰期?氣象學家:明朝冬天頻打雷,違反氣象規律,詭異

通過王寶貫的解釋,冬天打雷之所以被斥為不詳,是因為當年氣溫驟降,導致農業歉收。如果國家實力強勝,一兩年的歉收,還能抵抗過去。一但國家實力下降,或者連續遇到氣溫驟降的情況,朝廷無力賑災,就會發生社會動亂。明朝末年,冬雷頻繁,溫度明顯偏低,總爆發大規模的旱災,農民接連遭受災荒,國家也缺少救災的手段,於是內憂外患一起爆發。

王寶貫說,也許明末的皇帝並非真的糟糕,而是運氣不好。與之相對,大家總說唐太宗很英明,但在氣象學家眼裡並非如此,唐代氣候溫暖,很容易實現農業的豐收,因此唐之盛世,除了人力之外,氣候也幫了不少忙。

明朝亡於小冰期?氣象學家:明朝冬天頻打雷,違反氣象規律,詭異

另外,王寶貫曾與大陸的學者合作,統計了中國古代歷代戰爭的次數。他們發現,戰爭的次數,與冬天打雷的次數,呈現統計上高度的相關性,於是得出結論:冬雷多的時候,戰爭也比較多;而且冬雷多的時候,中國的北方邊界就會向南遷移。這顯示氣候寒冷的時候,北方民族為了抵抗天災,會頻繁南侵,中原的北方防線就會不斷南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