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亡于小冰期?气象学家:明朝冬天频打雷,违反气象规律,诡异

明朝亡于小冰期?气象学家:明朝冬天频打雷,违反气象规律,诡异

中国古代讲究天人感应,天象有什么异常,往往代表人间的秩序出现问题。皇帝必须迅速下罪己诏,改变统治方法,乞求上天的原谅,如果不然,轻则水旱蝗瘟,重则身死国灭。这种“天人感应”的说法乍看起来很荒谬,似乎不尽可信,但现代气象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天象异常往往代表地球物理环境的变化,直接结果就是人类社会的变化。比如明朝末期,冬天频繁打雷,违反了一般的气象规律,酝酿着大的混乱。

明朝亡于小冰期?气象学家:明朝冬天频打雷,违反气象规律,诡异

中国古代是一个发达的农业国,对于天文和地球环境的研究很深刻,毕竟要仰仗“四时之力”来填饱肚子,不能不学习气候和环境的奥秘。在古人总结的众多经验中,有一条关于雷电的奇怪说法——冬天打雷代表不详。这条忌讳引起了气象学家王宝贯的兴趣。

华人气象学家王宝贯从小爱读古文,他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冬天打雷代表不详?在乐府诗中,有“冬雷震震,夏雨雪”的说法来表示不可能,在古人眼里,冬天打雷就跟夏天下雪一样不可思议。一旦出现,必定代表不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宝贯进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留学。

明朝亡于小冰期?气象学家:明朝冬天频打雷,违反气象规律,诡异

偶然的机会下,王宝贯看到了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文章,竺可桢研究的对象是“物候”,即利用古文献中的资料,复原古代的气候特征,竺可桢甚至画出一条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图。“物候”并不神秘,通过古文中对于自然现象的记载,反推出当时的气候条件,比如史书记载某段时间燕子出现较晚,可能就代表当年气候比较冷。

受到竺可桢的启发,王宝贯也开始搜集古文献中的气候数据,为了统计中国古代冬天打雷的次数,他翻阅了二十四史,把过去2000年中每30年的冬雷次数统计出来。按照气象规律,冬天打雷代表当年温度比较温暖,因为温暖会造成对流旺盛,容易爆发雷雨,最终产生雷电。

明朝亡于小冰期?气象学家:明朝冬天频打雷,违反气象规律,诡异

竺可桢的历史气候曲线

不过统计数据出来后,结果居然跟竺可桢曲线完全相反,而且呈现出高度的负相关。换句话说,冬雷多的年份,往往很冷。

为什么冷的年份容易出现冬雷?这不符合气象学的规律。王宝贯大胆做出一个假设:冬天产生雷雨,表示对流旺盛,但这个对流不一定是热对流,而可能是冷锋的对流。冷锋附近,对流本来就比较强,而如果冷锋后面的冷气团特别冷,冷暖的对比特别强,会出现一种斜压不稳定状态。这种状态往往造成强大的对流,会制造雷雨。

明朝亡于小冰期?气象学家:明朝冬天频打雷,违反气象规律,诡异

通过王宝贯的解释,冬天打雷之所以被斥为不详,是因为当年气温骤降,导致农业歉收。如果国家实力强胜,一两年的歉收,还能抵抗过去。一但国家实力下降,或者连续遇到气温骤降的情况,朝廷无力赈灾,就会发生社会动乱。明朝末年,冬雷频繁,温度明显偏低,总爆发大规模的旱灾,农民接连遭受灾荒,国家也缺少救灾的手段,于是内忧外患一起爆发。

王宝贯说,也许明末的皇帝并非真的糟糕,而是运气不好。与之相对,大家总说唐太宗很英明,但在气象学家眼里并非如此,唐代气候温暖,很容易实现农业的丰收,因此唐之盛世,除了人力之外,气候也帮了不少忙。

明朝亡于小冰期?气象学家:明朝冬天频打雷,违反气象规律,诡异

另外,王宝贯曾与大陆的学者合作,统计了中国古代历代战争的次数。他们发现,战争的次数,与冬天打雷的次数,呈现统计上高度的相关性,于是得出结论:冬雷多的时候,战争也比较多;而且冬雷多的时候,中国的北方边界就会向南迁移。这显示气候寒冷的时候,北方民族为了抵抗天灾,会频繁南侵,中原的北方防线就会不断南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