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前沿|任敬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困境與對策

理论前沿|任敬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与对策

理论前沿|任敬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与对策
理论前沿|任敬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与对策

任敬華

當前,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處在成長的關鍵期。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經成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支撐工業化與城鎮化進程的時代使命。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的問題

儘管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形勢總體看好,但在發展過程中還面臨諸多問題與瓶頸,突出表現為總量不多、規模不大、運行不規範、效益不穩、後勁不足,其原因關鍵在於政策支撐體系不完善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我發展不足。

一是經營主體類型發展不均衡。從經濟效益來看,以經濟作物、休閒農業等為主的新型經營主體收益高於以糧油種植為主的新型經營主體。現階段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類型不均衡,以糧油為主的經營主體發展緩慢,以經濟作物或休閒農業為主的經營主體發展速度較快。

二是基礎設施配套落後。目前,仍存在大型水利設施失修、小型水利設施陳舊、運營效率低下等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地形條件差、交通不便、水源缺失的耕地,由於收成無保障,往往流轉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經營主體逐漸擴大經營規模後,需要進行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如平整土地、挖掘水渠、興修機耕道等,導致生產成本較高。

三是農村土地流轉機制不暢。農村土地流轉存在“三不”“三難”現象。“三不”,即農戶認為不值得流轉,不願意流轉,不敢於流轉。加之目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農民仍視土地為“命根子”,害怕“失地失權”。“三難”,即從大戶看來,農村空巢戶增多,面商流轉難;農戶情況迥異,成片流轉難;法制意識淡薄,規範流轉難。一些農戶對土地流轉存在惜租心理,導致一些新型經營主體流轉來的土地不集中,有的租期短、變數大,增加了生產和管理成本,制約了經營規模擴大。

四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近年來,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漸成型,但仍存在服務主體較少、水平較低、內容有限、成本較高等問題,難以有效滿足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需求。目前,農業社會化服務主要以農業生產機械服務、農業生產技術指導、農產品流通等方面為主,資金借貸、農業保險、市場信息、政策信息等方面服務較少,難以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個性化需求。

五是金融保險發展滯後。目前,我國農村信貸抵押擔保、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相對滯後,而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又缺乏金融機構認可的一般抵押物,加上申請手續繁複、隱性交易費用高等問題,導致貸款難度較大,特別是大額貸款和中長期貸款問題尤為突出。

六是專業人才缺乏。懂經營管理、市場拓展的新型職業農民較少,且工作條件較為艱苦、待遇較低,很難留住高素質人才。

對策建議

一是加大扶持力度,整合項目資金。繼續扶持一批省級示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做大做強。支持有實力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承擔農業建設項目,完善生產、加工、流通等配套設施。整合多部門涉農項目資金,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造良好硬件環境。加大財政資金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財政資金在直接支持的同時,應落實關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稅收優惠和減免政策,加大財政配套的金融稅收支持。

二是穩定土地流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完善現有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加強土地流轉服務和管理。建立基層土地信託服務中心,為土地流轉創造良好的環境和平臺。明確土地流轉政策邊界,依據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等加強項目監管和土地用途管制,遏制耕地流轉的“非農化”。

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各級財政支持的各類小型基礎設施項目,優先安排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組織等作為建設管護主體。鼓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建或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共建倉儲烘乾、晾曬場、保鮮庫、農機庫棚等農業設施。根據實際情況,在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中優先安排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配套輔助設施,並按規定減免相關稅費。允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依法依規盤活現有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發展新產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用電執行農業生產電價。建立農業用水精準補貼機制和節水獎勵機制,在完善水價形成機制的基礎上,對符合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獎補。

四是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以新型經營主體為依託,推進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對新型經營主體領辦農機服務、統防統治、抗旱排澇、技術培訓等方面予以扶持。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新型經營主體共建科研與農業技術推廣生產基地,通過推行技物結合、農業高產創新、農機農藝結合、全程服務等模式,加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投入,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提高標準化、規模化水平。

五是強化規範管理,推動長效發展。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加強人才、技術、資金等資源整合力度,引導優勢產業集群集聚發展。進一步做大、做強、做實、做優農業龍頭企業,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推動農業優勢產業集群發展。推動一批基礎好、有發展潛力的龍頭企業推進上下游產品加工的聯合與合作,優化整合農業產業鏈,促進龍頭企業轉型升級,增強龍頭企業經營實力。實施品牌經營戰略,讓新型經營主體能夠“走出去”,在市場競爭中立足。引導發展土地股份合作,以“企業+農戶”“基地+農戶”“合作社+農戶”等形式為主要抓手,鼓勵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和聯合經營等形式流轉土地,明確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戶之間的權益與責任,建立二者之間緊密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分享加工和流通環節的利潤。

六是完善金融保險政策,拓寬融資渠道。充分發揮農業政策性銀行在農村金融中的骨幹作用,規範金融機構農業融資收費,簡化農業融資手續,縮短放貸週期,提高融資效率。完善金融市場配套法律法規,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上市融資等,多元化拓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渠道。同時,由政府推動完善農業政策性保險,通過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措施,鼓勵商業性保險公司擴大對新型經營主體的保險覆蓋面。

(作者單位:湖北省農業廳)

理论前沿|任敬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与对策

理論前沿|任敬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困境與對策點擊【

藍色標題】查看徵訂指南

理论前沿|任敬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与对策

合作社人必讀|2018年度《中國農民合作社》在線訂閱指南(視頻)

理论前沿|任敬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与对策

點擊藍色鏈接

查看完整通知內容

報名通知|關於舉辦農民合作社輔導員能力專題培訓班的通知

理论前沿|任敬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与对策理论前沿|任敬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与对策
理论前沿|任敬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与对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