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太后死後在宮中停屍37年,康熙爲何不葬?

非夢王子

這件事真不好說,我只能按照當時的情形進行一下猜測。


關於孝莊文太皇太后的陵寢安排,一般來說有三種辦法。一就是按宗法制度辦,二就是按遺囑辦,三就是後人來給她辦。


從她懸停37年,直到雍正三年才下葬在順治孝陵旁來看,明顯走的是第三條路,後人來辦,這就基本能和很多事相吻合了,讓我們來看一下這三種辦法。

按照宗法制度,孝莊文太皇太后薨於康熙二十六年,當時滿人基本漢化,如果按照儒家思想,夫為婦綱,孝莊應該葬在盛京皇太極陵寢旁,按照她生前在皇太極後宮的排位,作為莊妃的她排在第五位,就應在皇太極陵寢旁按規制修莊妃陵,大小也應和排位同。



但是這是後代尤其是康熙所不能同意的,因為時過境遷,皇太極死後,孝莊的兒子福臨繼位,孝莊貴為太后,後來又輔佐福臨和玄燁兩代聖主,為大清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早就不是皇太極時期那個莊妃所能比擬的了。


那麼來看第二個說法,遺囑。像孝莊這種太皇太后,在政治上,家族上都有著崇高的地位,自己要選定陵寢那是一點問題沒有的,即便沒有祖宗成法在,依照古制也是可以的,當年北魏馮太后就輔佐了兒孫兩代皇帝,擁有崇高地位,她的陵寢就是她生前選定的,北魏孝文帝(馮太后孫非親生)就按照她選定的陵寢安排的,並且孝文帝還想葬在老祖母旁邊,後來因遷都作罷。

這樣看來,如果孝莊在生前立有遺囑,這事反倒好辦了,有傳言稱孝莊曾說過不願與皇太極合葬(實際上她的級別不能合葬,她只是妃,不是後),而希望守子孫。我們不能斷言孝莊沒說過這話,但是這個意思沒有上升到懿旨的高度,或者作為遺囑的證據被採納,所以只能當平時聊天的隨便話,不僅我們不採信,康熙也無法採納。

那麼這事就是康熙做主了,但是這個主做的很難。難點就在規格上。順治帝是清代入關的第一代皇帝,如果孝莊安葬在兒子順治帝旁,那應該是母親孝莊的陵寢大,還是兒子順治的陵寢大?如果孝莊大,就違反了宗法制度,如果兒子大,就沒了康熙的孝心和尊重。畢竟大清要一代代傳下去,不立帝王陵的正統之尊是不行的,但你也得為康熙考慮,他既要照顧國家尊卑地位,又得盡這份孫子的孝心,所以就形成了安置在順治陵旁卻不下葬的奇觀,這事也只能由下一代去做了。



到了雍正時期,這個事情就簡單了,因為雍正並非孝莊培養出來的,關係出了三代,雍正完全可以按照國家制度第一的原則處理,所以孝莊的陵寢就修好了,她老人家終於可以下葬了。這位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在懸停37年之後,終於安詳的睡在了自己兒子身旁,攜子抱孫,也算有陰福了。



史書上冬眠的蛇

在清朝歷史上,有兩個最為著名的女政治家,二人口碑及世人評價卻截然相反。

一個是晚清的慈禧太后,她扶立了光緒、溥儀兩代帝王,一生戀棧權力,罵名不少,口碑不佳;而另一個是孝莊太后,她培育出了順治、康熙兩代帝王,尤其一手將8歲登基的小康熙,悉心培養成了一代有為明君,並懂得放權退居幕後,口碑卻是令人稱讚敬佩!

孝莊文皇后 (畫像)



孝莊太后何許人?

孝莊,即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又叫孛兒只斤·布木布泰,蒙古黃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後代。

明末,崛起的女真人政權後金(大清前身)和蒙古草原實行“聯姻和親”政策,結成政治同盟。13歲的布木布泰(即後來的孝莊)和她的親姑姑哲哲一起,由蒙古草原被護送到盛京,嫁給了皇太極為側福晉。

皇太極稱帝后,布木布泰被封為莊妃,莊妃並沒有受到皇太極的專寵。皇太極死後,由於多爾袞和豪格兩派爭奪皇位無果之下,陰差陽錯的,6歲的小娃娃福臨即位(莊妃和皇太極所生之子),成為順治帝,莊妃也就成了皇太后,即後來的孝莊太后。

後來,順治帝福臨英年早逝(一說出家為僧,尚存爭議),皇位接班人提上日程。


祖孫相依,擔負江山

順治帝遺命,8歲兒子玄燁繼位登基,並給幼主安排了顧命大臣。



彼時,內有鰲拜日益專權之趨勢,外有三藩隱患之憂,孝莊太后與幼小孫子康熙,可謂是臨危受命,“祖孫組合”肩負起了大清江山。此後,身為祖母(奶奶)的孝莊,一直在臺前和幕後幫襯著孫子康熙帝。

康熙帝玄燁,自小在祖母孝莊身邊長大,經常受到祖母孝莊的教誨和調教,孝莊也十分疼愛這個聰明而古靈精怪的孫子。


而康熙帝是個孝子,對待祖母,也至為孝順,對這個有時和藹可親、有時又嚴肅莊嚴的“老祖宗”,是既感恩又敬重,祖孫之間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可謂祖孫情深。


孝莊死後,37年不下葬之謎

康熙帝14歲親政,在位61年零10月,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孝莊太后病危,孫子康熙帝日夜不離,親奉湯藥,並親自率領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祈告上蒼,哀求折損本身生命,增延祖母壽數。


康熙帝一直待祖母非常孝順,可為何祖母孝莊太后死後,在宮中停屍37年而不下葬?

自古人倫之理,對親人盡孝,生前“待親孝順”,死後“入土為安”,讓死後的親人得以入土安息是一種天大的孝順。那麼又是什麼原因呢?

按照滿清祖制,孝莊死後應該要和葬在盛京(今瀋陽)的丈夫先帝皇太極合葬。當然,古時歷來就有“夫妻合葬,婦死隨夫”習俗,即“生前同屋,死後同穴”,也一種團圓夙願。


不過,孝莊太后臨終有一道懿旨:

史載,孝莊臨終前對康熙說:“太宗文皇帝(皇太極)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孝莊遺願的大致意思有三:一是卑不動尊,太宗皇太極安葬已久,孝莊不願去驚動他。二是如果在關外皇太極墓旁另建墳塋,既勞師動眾、太麻煩了,也不符合“合葬之義”。三是留戀自己兒子和孫子(順治、康熙父子),不願意遠去關外,只想墳墓離兒孫近。

總之,一句話:孝莊遺願要求自己死後,不跟丈夫皇太極葬在一起。


懸而未決,雍正解決


直到雍正三年(即1725年),恰好是孝莊與皇太極成婚一百週年,曾孫雍正帝才把孝莊的暫安奉殿,重新動工修建,改為昭西陵。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孝莊太后陵墓,在昭西陵是單獨放置的。

另外,野史或民間對“孝莊不與皇太極合葬”的說法有幾種,比如一說“太后下嫁”即孝莊下嫁多爾袞,沒臉與丈夫皇太極合葬。二說孝莊不願跟丈夫合葬,是因為她內心深處,一直愛著多爾袞等等,關於這些傳言,親愛看官朋友們,姑且聽聽就好。


峰子奇觀

關於清朝的兩個女人,一個開啟了清朝的盛世,一個結束了清朝百年時光。前者流芳千古,後者萬人唾罵。一個是孝莊太后,另一個是慈禧太后,兩人都有著太多的故事。

▲配圖

孝莊太后心酸歷程,年幼出嫁,輔佐兩位帝王

孝莊太后從13歲就嫁給了皇太極,一直是過得小心翼翼。用了幾十年時間,終於在後宮坐穩,沒想到皇太極突然駕崩,朝野上下陷入一片混亂。在那樣的情況下,退一步就是死,孝莊太后準備破釜沉舟,聯合多爾袞等人扶持福臨登基。

雖然福臨當上了皇帝,但是還要受到多爾袞的制肘,畢竟皇位是他扶持上來的。沒想到福臨不爭氣,好不容易熬到多爾袞意外身死,他卻要鬧著去出家。孝莊太后最後實在是沒辦法,只好再扶持年幼的康熙登基。

順治皇帝在位時,是滿清入關的第一代,一大堆爛攤子等著去收拾。康熙登基時,雖然有所改善,那是對十歲不到的康熙還是很為難。四大輔臣處處為難,三藩虎視眈眈。孝莊又輔佐康熙除鰲拜平三藩,才開始放手讓康熙去做。

▲孝莊與康熙

如果孝莊太后想做武則天,簡直是太容易了。當時他沒有選擇如此,那是用自己的一生,去奉獻給清朝三位皇帝。在封建社會身為一個女性,他承擔的太多。

孝莊太后去世,屍骨懸棺37年,只因為一句話

1688年忙碌了一輩子的孝莊太后病逝,全國上下陷入哀痛之中。康熙皇帝八歲登基,在十幾歲的時候母親去世,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孝莊太后在照顧。康熙跟孝莊太后的感情不是一般的好,孝莊太后生病臥床期間,康熙除了處理政務,每天都要來看望他。

孝莊太后臨終之前,對康熙囑託道:

太宗文皇帝(皇太極)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孝莊與康熙劇照

其遺囑的意思是說皇太極已經下葬很久,而根據卑不動尊的傳統,現在不適宜重新開棺合葬。而如果另外再造墳塋,未免太過勞民傷財。我一輩子都忘不了順治,不忍心離他太遠,就葬在他陵寢附近吧。

雖然孝莊太后是好意,但是實在是為難住了康熙。如果按照習俗來說,孝莊太后應該與皇太極合葬。但是他又不願意違背祖母的遺囑,那就和父親順治合葬?但是陵中最尊貴的位置已經留給了順治,孝莊太后下葬的話太委屈了,康熙也會留下話柄。

一時想不到好的辦法,就只能暫時把孝莊太后安置到“暫安奉殿”。這一放就是放了37年,一直到了雍正登基,才真正有了陵寢的下落。為何孝莊太后如此執拗?非不願意和皇太極下葬!


孝莊太后難言之隱——與多爾袞的故事

孝莊太后比多爾袞大了一歲,她原名是布木布泰,最初入宮是為了投靠姑姑哲哲,剛剛13歲的布木布泰就這樣與多爾袞結識。兩人同住一個屋簷下,13歲在現在看來很小,當時已經是適合出嫁的年齡了,兩人也是第一次互生情愫。

但是步布木布泰還是因為政治因素,嫁給了皇太極。等到皇太極駕崩的時候,已經育有三女一子,兒子福臨也是六歲了。而多爾袞也是今非昔比,手上掌管著部分八旗。根據當時的情況來看,只要他往哪邊倒,哪邊就有可能獲得皇位,甚至是他自己都可以。

雖然他有很多的選擇,最後還是支持布木布泰的兒子坐上皇位,而他則是以福臨年幼為由,做起了攝政王。但是他的名字由一開始的皇叔攝政王,到後來的皇樹父攝政王,再到最後的皇父攝政王。

▲多爾袞

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多爾袞不僅是想做攝政王,就是想去做福臨的父親——太上皇。再加上之前扶持登基一事,外界有傳言孝莊太后與多爾袞有不清不楚的關係。 兩人到底有沒有關係?

多爾袞與孝莊太后關係的猜測

其實我認為有很大的可能,但是不是外界所傳:因為孝莊太后下嫁給多爾袞,他才開始支持福臨登基。而應該是多爾袞為了權宜之計,選擇暫時支持福臨登基,待到以後見機行事。但是為了爭取暫時支持,孝莊太后肯定要有所犧牲。

多爾袞當時權利雖然大,但是想獲得皇位並不容易,旁邊還會有其他八旗不會同意。他希望藉助孤兒寡母的孝莊母子,先耗死其他幾旗。他坐上攝政王后也確實如此做法,與自己敵對的幾個旗主先後被撤職。


▲配圖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多爾袞在一次狩獵當中,不小心跌下馬背就摔死了。他之前所做的一切,全部成為了福臨的嫁衣。在他死後的第二年,之前的手下蘇克薩哈更是舉報其有越位嫌疑,福臨將其在下葬三個月後挖出鞭屍。

多爾袞能夠扶持福臨登基,已經是天大的恩惠,不管他是什麼心思。畢竟死者為大一切都要蓋棺定論,但是將其挖出鞭屍則是太過了。況且多爾袞死於1650年,福臨剛剛親政沒多久,後面必然有著孝莊的影子,她這是恨多爾袞。

所以說孝莊太后不願意與皇太極合葬原因也很明顯了,是因為她知道自己不潔,無顏去見皇太極

▲配圖

雍正登基之後,就有大臣開始上書,要為孝莊太后修建陵寢。雍正小時候也是被孝莊太后抱著溜過彎,對於祖奶奶感情也不淺,父親都沒處理好,到自己這裡也要萬般小心。

雍正在權衡利弊之後,把所有大臣叫來一同商討。先是歌頌了孝莊的豐功偉績,繼而點出這麼多年大清朝蒸蒸日上,說明祖奶奶放置的地方是塊寶地,索性就在暫安奉殿建造陵寢。

懸棺37年時間之久的孝莊太后,如今總算是有了著落。


史之策

孝莊太后即孝莊文皇后,清朝著名賢后,先後輔佐皇太極,順治,康熙三代帝王,為清王朝定鼎中原和穩固統治做出了重要貢獻。孝莊太后是蒙古科爾沁貝勒布和之次女,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天命十年(1625年)嫁給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為側福晉,當時是與她的姑姑哲哲一起嫁給皇太極的,哲哲為大福晉。

孝莊在皇太極的後宮中並不受寵,她的親姐姐海蘭珠入宮比她晚卻寵冠後宮,就連林丹汗的遺孀在嫁給皇太極後,地位都要比她高,如囊囊大福晉在冊封妃嬪時名列第三,而孝莊僅名列第五,受封次西宮,稱為永福宮莊妃。在這個方面來說,孝莊應該是痛恨皇太極的,每一次新人入宮都將她的地位一再降低,這也是她留下遺言不願與丈夫合葬的重要原因。

孝莊雖然不受皇太極的喜愛,但崇德三年卻發生了一件事情令她的命運發生了重要轉變。這年的正月三十日(1638年3月15日),孝莊在永福宮生下皇九子福臨。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皇太極駕崩,經過一番明爭暗鬥,多爾袞推舉福臨即位,定年號順治,孝莊以皇帝生母被尊為聖母皇太后,她的姑姑哲哲尊為母后皇太后,兩宮並尊。

一年之後,清軍揮師入關,順治皇帝成為第一位入主中原的清朝皇帝,遷都北京,平定全國,減免賦稅,與民生息,每一件都是關乎社稷江山的大事,在這段時期,孝莊太后周旋在攝政王多爾袞與順治皇帝之間,穩定統治,安定人心。多爾袞死後,順治才真正掌握實權,統治天下。

順治皇帝駕崩後,孝莊太后榮升太皇太后,開始輔佐孫子康熙,在康熙帝親政後剷除鰲拜,平定三藩的重要時刻,孝莊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康熙掌權鋪平了道路。康熙與祖母的關係非常融洽,因其生母早逝,孝莊承擔了大部分母親的角色,康熙對孝莊的評價很高: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孝莊太后病危,康熙皇帝晝夜不離左右,親奉湯藥,並親自率領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祈告上蒼,請求折損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壽數。二十五日,孝莊太后逝世,享年75歲,臨終前對康熙說:“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

康熙謹遵遺命,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於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孝莊的棺槨被葬在暫安奉殿的寶座上,以土掩埋後永閉殿門。此後,康熙帝前往東陵祭謁暫安奉殿、孝陵共二十六次之多,基本上每年必去,由此可見康熙對孝莊太后的深厚感情。孝莊太后這一安放就放了三十七年,直到雍正三年,雍正帝以孝莊文皇后暫安以來國家昌盛,聖祖在位歷數綿長、子孫蕃衍為由,認為此地頗吉,故將暫安奉殿改建為昭西陵,成為清東陵風水牆外最高規格的墓葬。

孝莊太后為何停屍三十七年不下葬,一方面可能是由於康熙與祖母的感情使然,不願早早將其下葬,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孝莊的遺言違背祖制,使得康熙帝不好處理。按理來說,后妃理應與皇帝合葬,即使不合葬一處也應在帝陵附近另建妃園寢。但皇太極安葬在盛京(今瀋陽),而孝莊的遺言既不想與丈夫合葬,也不願回盛京。康熙帝陷入兩難的選擇,只好將這個難題拋給後人來解決。

解密歷史,暢談奇聞。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頭條號:歷史茶坊

各位讀者如有不同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歷史茶坊

孝莊死後,在宮中停屍37年,康熙為何沒有將孝莊下葬?

孝莊太皇太后在臨終之時,告訴康熙,太宗的陵寢奉安已久,而且已有孝端皇后合葬,就不要再為自己重新動土了。況且自己還掛念著順治和康熙父子,所以希望在順治孝陵附近安陵。

也就是說,孝莊在臨死之前,安排了自己的後事,就是不想去昭陵。

這樣就給了康熙出了難題,第一,不把孝莊埋到昭陵,不符合禮法;第二,把孝莊埋到昭陵,違背孝莊的旨意。

當然,如果說這就把孝莊的停屍37年,貌似也說不過去。因此,這被人認為更加印證了孝莊下嫁多爾袞說,

尤其是順治七年(1650年)時,張蒼水所寫的七言絕句《建夷宮詞》引起了轟動,從中也能窺得些許緣由。

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

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

掖庭猶說冊閼氏,妙選孀閨作母儀。

椒寢夢迴雲雨散,錯將蝦子作龍兒。

孝莊真正不願與皇太極合葬的原因

當然,這只是野史,關於清朝的野史還真是多,如果從頭到尾,可以編一部滿清野史了。根據現在的史料,還不足以完全證明這個野史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那麼,孝莊停屍37年到底是如何解決的呢?

到了雍正登基的時候,針對這個問題,雍正先是從禮法上做突破,把以前的禮法典籍拿出來,讓大臣從禮法上去解釋,太后不和先帝合葬,有沒有先例,不合葬是不是也合乎禮法,總之,禮法是人定的。就這樣,因為孝莊沒有沒有掀開皇太極的墓,也給後世留下了一個禮法規矩,就是卑不動尊,皇帝先與皇后死去,皇后死後可以另建陵寢。

按照雍正的意思就是,把孝莊葬在北京,停靈的這些年,大清風調雨順,因此,就在停靈的地方給孝莊蓋了墓,禮法也符合了,孝莊的遺願也完成了,還省錢了(雍正是一個務實的人)。把孝莊安葬到瀋陽昭陵,也就是現在的北陵,路途本身就遙遠,而且,以後祭拜也費勁啊!還是在北京好,香火不斷!


史論縱橫

關於孝莊和多爾袞的傳言我選擇相信理由有:1.孝莊死後留下遺言不與皇太極合葬,這是孝莊入關後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結果。

2.福林,也就順治帝對多爾袞恨之入骨,這裡邊的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多爾袞獨掌大權損害了小皇帝的威嚴,二是自己的母親與多爾袞不明不白的關係讓小皇帝保守恥辱三是,清史中也有記載多爾袞從讓福林小皇帝叫他爸爸。

3.至於在康熙王朝中順治帝在多爾袞死後對其屍體進行鞭屍,我覺得並不可信,因為在滿族入關前已經實行火化,所以鞭屍不太可信。

至於康熙王朝中一些與清史記載的不同我也想發表一下看法,主要錯誤有:1.蘇麻喇姑與康熙的年齡差距差不多有四十歲,蘇麻喇姑本名蘇瑪爾,是布木布泰即孝莊的一個陪嫁,也算是博爾濟吉特氏的一個格格,所以也就不會出現康熙會喜歡上蘇瑪爾的情形。2.索爾圖是赫舍里氏,康熙王朝上寫的索府固然是錯誤,另外康熙的第一個皇后赫舍裡也並非索額圖的女兒而且他的侄女。

3、關於魏東亭這一人物,康熙王朝對他的演繹十分精彩,先是陪讀,後是幫助康熙除鰲拜,其實清史中並無此人,而與他對應的人物有兩個,給康熙陪讀的是曹寅即曹雪芹的祖父,後期到當了江南織造。幫助康熙除鰲拜的應該是索尼的第三個兒子索爾圖。

4、收復臺灣一段中真像為鄭經先死後臺灣內亂康熙趁機收復臺灣

5.收復葛爾丹一段中,葛爾丹是自殺。等等吧,還有挺多的無法一一詳述


小於先生啊

明朝的皇陵比較集中,即現在的明十三陵(唯有明太祖朱元璋除外)。但清朝的皇陵卻比較分散,除了東陵、西陵外,還有關外三陵。

關外三陵在東北的盛京附近,安葬著努爾哈赤、皇太極,以及他們的幾個祖宗。

其中,皇太極的陵寢叫做“昭陵”。

孝莊太后是皇太極的妃嬪。按照禮儀,孝莊死後,理應葬入昭陵。

但孝莊太后死前留下遺言,不入昭陵。對孝莊一直孝敬有加的康熙皇帝自然只能照辦。

孝莊為何不願意葬入昭陵呢?她自己的說法是“捨不得順治和康熙爺倆,因此不願意葬入遙遠的昭陵,而希望和順治、康熙安葬在一起,也就是葬入順治陵寢的所在地——東陵。

這可能是一個藉口。真正的原因有二:

第一,孝莊為了維護順治的江山,曾忍辱下嫁多爾袞。這對皇太極來說,是背叛。她自然不願意在死後面對皇太極。

第二,滿清入關之前,實行火葬。在關外三陵中,不管是努爾哈赤還是皇太極,都是火葬後安葬的。孝莊可能不願意火葬,因此不願意葬入昭陵。

康熙死後,雍正才按照康熙的囑託,在雍正三年將孝莊太后正式安葬,其陵寢就在順治和康熙陵寢的附近。

前面我提到,清朝還有一個西陵。西陵的開闢者,正是雍正皇帝。

雍正為何要重新開闢一個西陵呢?一直以來有一個謠傳,說雍正的皇位來路不明,他死後不願意面對自己的父皇康熙,因此不敢與康熙一起葬入東陵,只得重新開闢了西陵。

當然不是這樣。

事實上,雍正開闢西陵的原因只有一個:他對東陵的選址不太滿意。

當初,他也派人在東陵勘測過墓址,甚至已經破土動工了。可是突然發現,地質條件太差。陵寢的主體是地宮,需要挖進去。如果地質條件太差,坍塌了咋辦?

另外,風水先生也推波助瀾,說東陵的風水並不太好。

於是,雍正就徹底拋棄了東陵,派人重新選址,最終選定了西陵的所在地。於是,就在那裡修建了陵寢。

之後的清朝皇帝們,本來按照乾隆皇帝的意思,要在東陵、西陵之間輪流安葬。比如,乾隆就安葬在了東陵,他的兒子嘉慶則安葬在了西陵。

可是到了後來就亂套了,基本是皇帝在東陵、西陵之間自由選擇。


趣談秘史

康熙號稱“千古一帝”,力壓“唐宗宋祖”,“秦皇漢武”,堪稱“大帝”。但是,若沒有孝莊太皇太后的話,康熙絕對沒有如此巨大的成就,說不定很可能被鰲拜給幹掉了。康熙繼位之初,四位輔政大臣中,鰲拜勢力最大,為人最囂張,經常不把康熙放在眼裡。康熙很憤怒,直接想找鰲拜拼命,一了百了,學習曹芳之精神。此時,孝莊讓這位孫子冷靜下來,學會“忍”,然後待到時機成熟,再解決鰲拜問題,並向康熙出某劃策,最終鰲拜被逮捕。



康熙從小就沒父親(順治死得早),他只能與孝莊太皇太后相依為命,共同應付權臣,維護大清江山。所以,他門祖孫感情深,康熙自然不願意下葬孝莊了。



此外,孝莊之前被多爾袞“欺負”,據說已經下嫁多爾袞,成為所謂的“攝政王妃”。如此一來,康熙無法下葬孝莊,若是葬在關外皇太極陵,似乎不厚道,明擺著對爺爺不敬嘛!


縱橫國史

我想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孝莊太后的丈夫是皇太極,當時皇太極已經死了四十多年了。就在孝莊太后病重時,她立下了遺囑說,原本要與皇太極合葬的,但由於丈夫死去多年,不願打擾。再加上東北路途遙遠,不願勞民傷財。最主要的是自己喜歡孩子們,即使死了也要留在孩子們身邊。說明了就是不想和丈夫皇太極合葬一起。至於說孝莊太后為什麼不願意與老公合葬。我想可能是自己對不起死去的丈夫皇太極。為什麼會這樣呢?這裡我們來談談孝莊太后與多爾袞之間的事。大家知道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弟弟,清太宗皇太極死後,誰來繼承王位成為了當時最為敏感的問題,以努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和以皇太極長子豪格 為首的兩大政治集團互不相讓,就在這時,還是妃子的孝莊文皇后找到了多爾袞,提出讓多爾袞擁戴福臨即位,作為條件之一就是多爾袞擔任攝政王,多爾袞權衡利弊後,同意了孝莊文皇后的意見。但這其中是否隱藏了一個不可告人 的秘密就是多爾袞與孝莊文皇后進行了一次權色交易。多爾袞少年得志,意氣風發,對嫂子孝莊文皇后尤其痴迷。哥哥死了,嫂子又有求於自己,主動投懷送抱,那有不允之理。況且孝莊年輕守寡也有意於多爾袞,也知道只有取得多爾袞的鼎力支持,自己的兒子福臨才機會登上皇位。因此孝莊太后和多爾袞在一起那也是合情合理啊。所以福臨(就是後來的順治)順利登基,多爾袞功不可沒。據說有的野史認為福臨是多爾袞與孝莊所生,不知是真是假?後來孝莊下嫁多爾袞。中國古代一些少數民族有一種獨特的婚嫁習俗叫“承繼婚”或“轉房”,就是哥死了弟弟可以娶嫂子,或者弟死了哥哥也可以娶弟媳。這種習俗不僅少數民族有,在中國南方的一些地區也有。這有點說遠了。所以說孝莊對於丈夫皇太極還是有愧疚的。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後說一下,康熙是個非常孝順的人,由於父親(順治出家)的緣故,對於祖母的服侍更是非常周到,很多時候都親力親為。康熙每次出巡的時候,他都會派人給祖母問安並報告自己的行程,還曾經把自己親手捕獲的鰱魚脂封送到宮中給孝莊品嚐。他們一起巡幸五臺山的時候,沒到上坡路,康熙都會下轎給孝莊扶輦,孝莊病危之時,康熙也不捨晝夜地親奉湯藥,甚至在天壇禱告,願意自己折壽而增加祖母的壽命。所以當知道了祖母孝莊太后的想法後,康熙犯難了,該怎麼辦呢?於是他只好把祖母之前住過的慈寧宮東側五間大殿拆了,在孝陵外原樣重建,作為孝莊的“暫安奉殿”,在此之後的幾十年間,康熙幾乎每年都親自前往探視。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康熙也去世了。後來到了雍正繼位時才發現曾祖母還沒安葬,於是便將“暫安奉殿”改為昭西陵,成為孝莊長眠之所。


樂樂愛收藏

康熙二十六年,年過古稀,已經75歲的孝莊文皇后也就是孝莊太后離開了人世。孝莊太后並沒有與夫君皇太極合葬在關外的昭陵,而是要求葬在別處,什麼地方呢?就是盛京之西的昭西陵。這一個不合情理的遺言,成為多方猜測的一個緣由,也在人們的腦海中畫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孝莊太后在康熙年間更是始終沒有得到安葬,直到雍正三年的時候,雍正為康熙服喪27個月後,才正式動工將孝莊太后葬在了昭西陵。



按史書上的記載來說,是因為孝莊太后在臨終前跟康熙說太宗皇帝皇太極陵寢與孝端皇后安葬已久,不能因為自己就輕易動土木,自己心中有時時刻刻惦記著順治和康熙父子,所以她希望把自己葬在順治孝陵附近,也就是在關內盛京之西的昭西陵。這樣和順治康熙的距離就更近。康熙皇帝為這個問題而煩惱,因為這樣的說法讓當時的人難以信服,而且難以堵住悠悠眾口,所以孝莊太后的梓宮就停在了順治帝孝陵的旁邊,沒有安葬。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入土為安的傳統喪葬禮節,但是康熙卻30多年沒有埋葬自己的祖母。即使因為問題棘手,也不至於這樣子。雍正給出的理由是康熙和祖母的感情太深了,不忍心下葬。因為康熙在孝莊太后逝世以後,準備在宮中為祖母守喪三年,這朝中大事誰管啊,所以朝臣反對。但是康熙也堅持為孝莊帶了兩年孝。


這件事不得不引起了多方的猜測。其中大多數人認為的就是因為多爾袞事件。我們都知道,愛新覺羅·福臨入關登基為順治帝,是靠著多爾袞擁力的。順治登基以後,多爾袞為攝政王幾乎全權掌管,國家大事。多爾袞靠著自己的關係,更是手握五旗兵力,誅殺了當時最大的競爭對手豪格,甚至自命皇父,離造反就隔了一層紙。那麼這層紙是一直是由誰保護的呢?相傳就是由孝莊太后從中周旋,保住了自己兒子福臨的江山。更何況人算不如天算,39歲的多爾袞,在一次狩獵中不幸落馬而亡。


世俗禮法早已將孝莊太后與皇太極隔離。“太后改嫁”也是一直流傳的清宮四大奇案之一。照這種說法從名聲和身體上,孝莊太后已非貞潔之人。這前前後後的事情經過,孝莊皇后所承受的苦難,誰能知曉呢?我們不難猜測,大概只有康熙心裡最明白吧。多少愧疚之心,多少對祖母的依戀和緬懷,多少敬佩,大概都融化在這30多年的孝莊太后死後陪伴中,直到自己也隨祖母同去。

文/紅雨說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