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起源有什麼新的發現嗎?

koppt

中國的文字具體起源於何時,已經難以考證。古代傳說倉頡造字,但文字的形成絕對不是一人之力可以完成,我們可以將倉頡視為上古之際創制文字的許多先民形象的集合。

伴隨著考古學的發展,我們對於中國文字的起源,有了更準確的認知。


遠古巖畫

東漢許慎編寫《說文解字》,第一次給出了“漢字六書”的概念,系統性發現了漢字造字的規律,這其中最為原始的一項,就是“象形”。

位於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大麥地的古代巖畫,距今已達一萬年。這批珍貴的巖畫大部分屬於圖畫的範疇,但也有一部分,已經屬於略具抽象性的表意符號。但由於太過久遠,是何人留下了這批石刻,與中國文字究竟有沒有關係,都是沒有定論的事情,這些巖畫也難以斷定為是文字。


象形符號

現當代考古發掘中,歷史學家們發現了很多象形符號,其含義如何,不可蹙然斷定。但毫無疑問,這些符號正是中國漢字的前身,一些符號已經有了“會意”的痕跡。

這其中最為有名的,是距今四五千年之前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所發掘出的陶尊上的符號,這些陶文與古文字已有相似之處。有人認為這是一個“旦”字,如果這個假說正確,那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已經有了會意字。


商周文字

商、周時期,我國已然擁有了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從殷墟發掘出的15萬片甲骨,記錄了殷商宗教祭祀的方方面面,折射出那個時代的輝煌偉大;篆刻在青銅器上的一篇篇金文,又向我們證明著周代禮文化的深遠影響。

按照較為準確的分類,我們可以將商周時期的文字,分為以下三類:


  • 甲骨文(祭祀文字)

甲骨文是一類相當特殊的文字,適用於宗教祭祀場合。商代迷信巫鬼,統治者達到了 “事必佔”的地步。在占卜的時候,由巫師在龜甲或牛的肩胛骨上鑽孔焚燒,依照骨片上的裂紋給予具體解讀,最終將占卜結果刻在龜殼之上。

但,有很多證據表明,這只是一類應用場景單一的特殊字體,商代已經有了像是竹簡這樣的書寫載體,相應地也有不同的書體。到了周代,西來的周人不慣於用龜殼占卜,而改用蓍草,所以從周代起,就不怎麼見到甲骨的蹤跡了。


  • 金文

金文又名鐘鼎文,指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金文的勃興原因有二:一是生產力的發展使得青銅被廣泛應用;二是周人重禮樂,青銅器作為貴重的禮器,承載了禮樂文化的方方面面。諸如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銘文長度竟達近500字,記錄了周宣王即位之初,請叔父毛公協助處理政務並賜予鼎器的故事。


  • 簡帛文字(冊典文)

《尚書·多方》:“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冊典,是用於記錄文獻資料的的書籍。甲骨文中的“冊”和“典”字,都寫成一排竹簡被繩子貫穿的樣子,可以推斷出,早在商代就已經有了竹簡這種載體,且被用以記錄重要的文獻檔案。

但是,商代到西周早期的竹簡,卻一直不曾現身。有學者懷疑,與甲骨文相比,這批冊典才是商代最重要的文字資料,竹簡這種載體的保存上限可能導致了無法遺存至今。

現存的簡書,大都是戰國到兩漢期間的,如近些年引起轟動的“清華簡”(戰國時期楚簡,現館藏於清華大學)。由於竹簡不被應用於祭祀占卜,也不具有禮器的性質,所以書寫較之甲骨文、金文都顯得日常隨意很多。春秋後期,諸子百家興起,他們傳道授業、著書立說,無不使用竹簡作為材料。使用的頻繁,加上書寫工具的更變(從刻刀到毛筆),促進了字體從篆書向隸書的演進(隸變)。


秦隸

秦人地處西方,在文化上多繼承於宗周故地,所以文字最接近於西周,官方使用的文字被稱為秦篆(或大篆)。秦統一六國後,面對天下分裂日久,各國文字不統一的局面,採取了“書同文”的政策,以改進版的小篆統一了天下文字。小篆的代表作品,是李斯的《泰山刻石》。

但後世的很多考古發現都證明了,秦用小篆統一文字,只不過是一種理想化的政策。秦代真正大規模使用的文字,是便於日常書寫的秦隸。

如2002年在湖南里耶發掘處了大批秦簡,其中最為有趣的是秦統一前夕,基層士兵黑夫和驚兄弟二人寫給兄長的家書,抱怨在軍中用度不足,讓家裡快些“寄錢”。這封書信就是用秦隸寫成。

由於秦用文法吏治國,需要大量使用文書檔案,小篆以線條書寫,並不能適應如此高速、大量的應用;所以這一時期的書體出現了簡化的趨勢,如變線條為有一定順序的筆畫,變弧形為方折等。

以上是我對漢字早期源起的一點總結。秦代以後,中國的文字基本上就穩定下來了,就不在我們探討的範圍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