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泉:新能源汽車的環保性不容置疑,且意義遠不至於此

陈清泉:新能源汽车的环保性不容置疑,且意义远不至于此

陈清泉:新能源汽车的环保性不容置疑,且意义远不至于此

近年來,電動汽車行業發展迅猛,企業表現積極、政府利好政策頻出。作為新能源汽車的一種形式,電動汽車對能源領域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會否導致燃煤發電增加而加劇汙染?與氫燃料汽車應是何種關係?

文 | 別凡

緩解新能源與傳統能源的矛盾

中國能源報:電動汽車在能源轉型中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陳清泉:電動汽車不僅是一種交通工具,同時也是一種能源載體、信息載體。我國能源將向低碳化、智能化、電氣化轉型。電動汽車在這個過程中將發揮重要乃至不可替代的作用。

電動汽車可以有效緩解傳統能源和新能源之間的矛盾。因為電動汽車使用的能源是電力,屬於二次能源。而產生電力的一次能源則是多樣化的,太陽能、風能、核能、水能以及煤炭等傳統能源都可以生產電力。

中國能源報:您認為傳統能源和新能源之間的矛盾癥結是什麼?

陳清泉:傳統能源和新能源之間的矛盾首先源於二者物理特性不同。傳統能源的慣量很大,如發電廠、鍋爐,大部分使用煤或油;而新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等有所不同,其間歇性很強、慣量也很小。

例如,為接納新能源,燃煤電廠的調節力度不得不放寬。新能源發電多的時候,傳統能源就得少發電,但目前燃煤電廠調節的力度是不能無限放寬的,這就導致了棄風棄光。因為電力保持供求平衡非常重要。否則,電網就會受到衝擊甚至崩潰。

中國能源報:電動汽車如何緩解這一矛盾?

陳清泉:如今,我們可以通過智慧能源系統、能源計算機系統,把能源領域的物質流、信息流釐清,電動汽車在這一過程中能發揮重要作用。

例如,我們可以選擇不棄風棄光,而是將多餘的電用來電解水,轉化為氫氣和氧氣,如此一來,能源就轉變為物質。氫氣可以存儲起來,將其異化,需要時再把氫氣和氧氣結合,再次產生電。

電動汽車在這一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是,其使用的電池可對電網反衝,使能量來回運行,這與此前汽車廣泛使用的柴油、汽油明顯不同。

好的能源系統應該是可靠的、低碳的、高效的。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必定是多種能源的結構優化配置,單一的能源形式肯定做不到。而要實現多種能源的優化配置,就必須充分利用能源計算機、智慧能源系統,作為能源與信息的雙重載體,電動汽車無疑將發揮重大作用。

新能源汽車環保性不容置疑

中國能源報:目前社會上有觀點認為,電動汽車使用的電力主要來自燃煤發電,所以對環保並無太多改善。您如何看待這一觀點?

陳清泉:的確,目前我國主要電力來自於燃煤發電,2017年燃煤發電仍佔全部電力的71.8%。但不能就此認為電動汽車對於環保、尤其是二氧化碳減排沒有實質作用。這種觀點是不全面的。

對此,我認為應有多維度認識。一方面,電動汽車在使用時是零排放,即便是使用燃煤發電所產生的電力,因為燃煤電廠一般距離城市較遠,所以,使用電動汽車對於人口聚集的城市來說,是環保的。

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國加大對燃煤電廠汙染物排放控制,加快燃煤電廠改造。目前,我國燃煤電廠已經可以實現超低排放甚至近零排放。

最後,我們將促進電動汽車主要利用晚上充電,且利用太陽能和風能充電。根據相關規劃,到2050年,我國化石能源發電和非化石能源發電將各佔一半。所以,這將進一步提升電動汽車的環保性。

中國能源報:電動汽車和氫燃料汽車應是何種關係?

陳清泉:我認為,新能源汽車應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動力電池驅動,另一類則是燃料電池驅動。這兩大類電動汽車不是矛盾的,而應是互補的。如果是在短途旅行及城市內運行,動力電池驅動的電動汽車更合適;而在高速公路、重卡車方面,則更加適合使用燃料電池汽車。

中國能源報:您如何看待社會上對氫燃料汽車的質疑?

陳清泉:目前,有些觀點認為氫氣很貴、不安全,不易得,而且現在動力電池越來越便宜,研發使用氫氣燃料電池得不償失等。但在我看來,每一種能源都有其優勢,都有其它能源做不到的。所以,還是要多種能源優化配置,這個問題一定要站在國家利益高度,做好頂層設計。

中國能源報:氫作為能源還有哪些意義?

陳清泉:氫氣可實現能源變物質流,當其與二氧化碳結合,能幫助二氧化碳實現平衡。

我認為,要實現低碳化,解決二氧化碳問題,不應只是簡單地將其捕捉,儲存在地下。因為二氧化碳的壽命很長,可達幾萬年,目前尚不明確將二氧化碳存儲在地下究竟會對環境產生怎樣的影響。在能源生產和消費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二氧化碳,但同樣也會產生氫氣。氫氣有時是廢料,有時卻也可成為“寶貝”。將二氧化碳與氫氣結合,可“變廢為寶”,產生燃料。

能源變革需跨界融合

中國能源報:如何有效發揮電動汽車對能源變革作用?

陳清泉:首先,必須要實現跨界融合。在能源領域,各能源分支及能源主管部門,一定要有多能源優化配置機制。

但目前的狀況卻是各自為政。不同能源形式、能源部門,從科學到技術,再到產品、市場,都有隔閡。這些隔閡一方面是來自不同專家、不同官員、不同企業家及不同金融機構的認識。所以,我建議要多開跨界融合的研討會,不同領域的人士互相交流、互相辯論。

隔閡的另一原因則是利益鏈問題,現實中,不同能源形式牽涉到不同利益鏈。如何化解這一問題?我認為應多發揮政策的作用。我國雖有國家發改委能源局,但不同能源領域都很強勢;在基層,地方官員的勢力也很大。可以說是各種不同勢力互相交錯。

我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國家在能源領域一定要做好頂層設計、實現多元思維。因為我國能源問題不是隻依靠某一能源形式就可以全部解決,一定要多能互補,多種能源結構優化配置。

中國能源報:在技術角度還有哪些需要突破?

陳清泉:

目前,我們正在找出能源與信息之間的關係,開發能源計算機,打造智慧能源系統。因為,要充分發揮電動汽車對能源的作用,還必須做到兩點,一是在基礎設施方面,要做到大部分使用者、大部分電動汽車是在晚上充電;二是推動電動汽車所使用的電力大部分來自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智慧能源系統將推動這些目標加速實現。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