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一年也買不起一平米的房,職場人爲何選擇「逃回北上廣」

工作一年也買不起一平米的房,職場人為何選擇“逃回北上廣”

在今天,“逃離北上廣”以及“逃回北上廣”成為普遍現象。當青年們對一線城市的生存壓力感到無可奈何時,他們選擇回到殘破的故鄉,重新開闢新的職業生涯,然而,隨著壓力以及生活方式一起消失的還有你在北上廣深積累的優質人脈、機會以及廣闊的視野。為此,不少職場人選擇“逃回北上廣”,再次開始這令人歡喜令人憂的生活。

元宵節過後,不少回鄉與家人團聚的職場人選擇回到北上廣深繼續他們的打工生涯。

根據國家統計局日前公佈的國內城市GDP排名,經濟最強的上海市總GDP量達到26688億元,其餘的一線城市也保持在大致相當的水準。而排不上一線城市的省會城市,例如鄭州、瀋陽等等,其GDP量只有7000到8000億元,至於更小的地級市,其GDP量只能相當於北上廣等地的零頭。GDP的背後,意味著的是流入城市的投資和資金總量,也意味著就業崗位和工作機會。一線城市的總投資量是小城市的幾倍到十倍不等,相應地,其提供的就業機會也是小城市的幾倍以上。職場人放棄機會更多的大城市回到機會更少的小城市,會更容易找到合適的工作嗎?答案不言而喻。

此外,我們除了比較一線城市和小城市的工作總量和投資量,還應該瞭解一個影響年輕人就業選擇的因素,那就是不同類型的城市所提供的的工作種類差別甚大。一線城市基本上吸收了中國內地最好的服務業企業和就業崗位。從空間看,京津冀、長三角及珠三角城市群基礎設施較好、人力資本充裕、產業體系完善,這些地區的核心城市實際上已經成為最具活力的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中心,連接國家經濟體系的節點和門戶。在這些核心城市區域,第三產業實際上已是支撐國民經濟的第一大產業。在民企500強的產業結構中,這些年第三產業佔比不斷增大,擠壓一二產業的空間,第三產業資產規模佔比超過五成。既然第三產業如今扎堆在一線城市,那麼就業機會,毫無疑問會更多的出現在一線城市而不是小城市。

與此相對,在承載著重工業、低端製造業和農業的小城鎮,未來工作的種類會越來越低端化、單一化,這對於接受大學本科教育的、普遍適合做一些“白領”類工作的大專院校畢業生來說,似乎並不合適。並且,這種低端單一的工作還將隨著國內產業結構的被動“升級”而不得不面臨自動化、機器人生產等等新技術的挑戰。不難預計,在中國中小城鎮的相當一部分工作種類,在未來五年是否會存在都是一個問題。如此,逃出了北上廣的年輕人,會發現自己的處境並沒有變得更好。首先是可能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其次,即使有工作但工作收入也會大不如前。

據統計,淨收入對於人口選擇就業地點有直接的影響。《人口研究》學刊最近的一篇文章表明,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平均淨收入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流動人口選擇北上廣作為流入地的概率就將會上升12.56%,而從產業結構上看,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比值每提高1%,流動人口選擇北上廣的概率就將會提高2.5倍,同時,北上廣地區的公共支出是其他地方的5倍左右,這也大大提高了流動人口流入北上廣的概率。除此以外,其他無法被計量化統計的因素也影響著就業人口選擇去往一線城市。那裡有更好的教育機會,更國際化的視野,更符合現代理唸的生活方式等等。

既然一線城市這麼好,但為什麼有相當多的就業主力和職場年輕人會希望逃離一線城市,而在現實中卻又不得不從家鄉逃回一線城市呢?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一線城市為就業者帶來的“發展紅利”,是否會比一線城市的生活成本更高。如果答案為是,那麼年輕人當然有理由繼續留在北上廣等地工作,等待屬於自己的機會。然而,如果現實情況是一線城市的生活成本已經大大高於它能為外來就業者提供的收入和發展的機會,那麼繼續留在一線城市打工便會成為一種痛苦和折磨。看不到未來的年輕人也自然會逃離。今天的一線城市,還能讓年輕人支付得起自己的夢想嗎?

現實的情況是,在一線城市愈加看不到翻身機會的年輕人,回到小城市以後不僅沒有很好的工作機會,而且還看不到未來可能的“發展機會”。留在故鄉的小城鎮生活意味著兩件事情。第一,你幾乎註定會和父輩們過一樣的生活,承受那種從一開始就望得到頭,每天柴米油鹽、混吃等死的命運。第二,對於選擇留在小城鎮的年輕人來說,他們的後代會越來越難以擺脫這種一代又一代相同的命運。社會階層的固化,資產收入越來越大於勞動收入的現實,似乎在警告現在的年輕人:如果你這輩子無法在大城市立足,那麼你的後代將來進入大城市立足的機會只會比你更渺茫。

殘酷的現實逼迫著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就像候鳥一樣,前段時間逃離北上廣的年輕人,隨著工作季的來臨又逃回了北上廣。在他們眼前的是回不去的家鄉以及融不進的大城市,現實與理想的巨大鴻溝讓他們總是處於“逃亡”的途中。從進入社會工作的第一天起,這代人便註定要經歷一場在大城市和家鄉之間來回折騰、逃進逃出的漫長旅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