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邊境小縣30年內爲何三次搬遷?雅魯藏布江源頭竟是一片沙漠?


行走在新藏公路219國道上。 朋友告訴我,219國道途經的西藏日喀則境內,有這樣一個縣,曾因風沙的肆虐和日益嚴重的土地沙漠化,使得人畜飲水非常困難,30年內縣城被迫三次搬遷。 大名鼎鼎的藏族人民的母親河-雅魯藏布江的源頭也位於這個縣境內。 這個縣就是仲巴縣。

雅魯藏布江發源於仲巴縣境內的傑馬央宗冰川,源頭名為馬泉河,平均海拔5200米以上。 在我們的一向的認知中,高原上的大江源頭應當是綠茵綿綿的草甸或是曲水縱橫的溼地,野花遍地,藍天白雲,雪山綠草甸,水鳥翱翔,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犛牛,美不勝收!

然而如今的仲巴縣,只有滿眼的蒼涼,新生的沙丘與戈壁,幾乎觸目可及,風沙侵害,四季不斷。 雅魯藏布江源頭的仲巴縣,環境為何如此地惡劣呢? 帶著疑問,我們來到了仲巴縣。

仲巴縣,位於西藏日喀則市境內,總面積43594平方公里,佔日喀則面積四分之一多,轄1個鎮、12個鄉,總人口約2萬人。 仲巴縣城很小,建在大山腳下,只有兩條短短的街道,原居民加上在此做生意的以及臨時居住者,僅2000人左右。

朋友告訴我,仲巴縣30年間已被迫三次搬遷。 1951年以前,仲巴縣稱珠珠宗,屬阿里噶本管轄。 1960年設仲巴縣,由阿里專署管轄。 1962年9月,仲巴縣劃歸日喀則專署管轄。 建縣時機關駐崗久,在大風的驅逐下,仲巴老縣城為流沙所包圍,於是1964年3月遷扎東。

然而,好景不長,70年代後期,新縣城在風沙的肆虐下,重新為流沙所困,據當時的資料記載,流沙速度飛快,甚至爬上山坡上的通信臺。 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決定將縣址由扎東搬遷到扎東偏西20千米的馬泉河與柴河匯合處刮那古塘。 1990年8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縣址又遷至託吉鎮。

仲巴縣城託吉鎮往西行走70公里,便來到了仲巴縣最大的鄉鎮-帕羊鎮。 帕羊鎮海拔4500米,有3000多人。 帕羊鎮有著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是日喀則與阿里之間的必經之地。 離開帕羊以後,就將進入廣袤無垠的阿里高原,因此,無論是旅行團隊還是長途貨車一般都會在帕羊停留一晚,檢查車輛之餘兼帶養精蓄銳。 久而久之,帕羊鎮成為日喀則西部的物流中心、旅遊集散中心。

帕羊是個極具西部風味的草原小鎮,小鎮內公路兩旁整齊地排列著漂亮的民居,來往於小巷之間的藏族居民的穿著也極居民族韻味。


然而,帕羊鎮周圍的山峰,都已成為光禿禿的山丘。 帕羊鎮的生命線、常年流淌的馬泉河,卻被一道道的沙山,隔開了溼地和草場。 馬泉河在黃沙的圍困中沿著淺而寬闊的河道緩緩流淌著。 但是又有誰能想到,儲水量豐富到僅次於長江的雅魯藏布江,其上游源頭竟然是一片沙漠,土地沙化已經到了極其嚴重的地步。

朋友回憶著,臉色變得沉重起來,那些年,風沙一年比一年大,大風從每年10月底開始,一直吹到次年4月。 風裹帶著沙子,敲打著門窗,門都不敢開,一開沙子就衝進來了。

為何那些年當地的風沙會愈加嚴重呢? 答案就是過度放牧,導致了牲畜總量劇增,草畜矛盾嚴重。 此外,羊群的踐踏和啃食也導致了沙漠化的加劇。 西藏的自然條件決定了其生態環境的脆弱性,草原植被一旦被破壞就很難恢復,進而造成生態環境的惡性循環。

好在仲巴縣各級政府和當地民眾已經行動起來,採取草場“三滅”、“人工種草”、“退牧還草”等措施以緩解沙害損失,治理沙化,退牧還草,合理放牧。 但願這些措施能夠逐步修復已經惡化的自然環境,給子孫後代保留一個美麗的西藏。 我們能做的,可能就只有珍惜了。 文/圖 納蘭小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