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沒有「有素質」的人,素質教育如何進行?

虹野:沒有“有素質”的人,素質教育如何進行?

文/虹野

素質教育作為一個先驗性概念,但同時更多的作為一個願景,其落實需要研究者們去構建。可惜的是幾十年下來,素質教育的研究走入了兩個誤區,使得素質教育遲遲無法落地。

虹野:沒有“有素質”的人,素質教育如何進行?

第一個誤區是對素質教育進行“屬加種差的分類研究”。屬加種差研究的時候,需要有很清晰的“種差”,也需要很清晰的“屬”,素質教育“顧名思義”就是“有素質”的“教育”,其中“教育”是“屬”,種差是“素質”,只有“屬”是客觀存在的,“種差”是清晰的,屬加種差才有意義。可惜的是素質教育一開始就把當前進行的“教育”定義為“應試教育”而全盤否定,這意味著“屬(教育)”在研究中並不清晰,而種差(素質)更是混混沌沌、各行其是。比如有的研究認為素質是“觀念素質、品德素質、能力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這種原子論的研究方式直接導致我們更加無法理解什麼是“素質”,似乎“觀念正確、品德好、能力強、身體棒、心理過硬的人”才算是有素質的人?人無完人,每個人都可能在某一方面是短板,或者文化素質低,或者行為習慣不好,或者身體不健康……任何一方面的否定都會讓人變得“沒有素質”(低素質)。

虹野:沒有“有素質”的人,素質教育如何進行?

有知識的人算不算有素質?不算,可能能力差;有能力的算不算有素質?也不算,可能修養差;有修養的人算不算有素質?也不算,可能身體差……如果有知識、有能力、有技能、有修養的完美的人才是有素質的人,那麼所謂的素質教育就變成了“完人教育”。

這種簡單的對人進行“素質”分類之後,再重新“組裝”,造成部分和小於整體的“原子論”的研究方式直接導致每個人都是“沒素質”的,也使得素質教育變成了“完人教育”。從“完人教育”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有素質的人,這樣就使得素質教育的結果是“空集”。

素質的研究採用“原子論”的觀點,對人成長中的各個要素進行分類剖析,而後希望通過“教育”的方式“還原”成一個“完人”。

虹野:沒有“有素質”的人,素質教育如何進行?

更為重要的是在對“素質”進行研究的時候,由於“素質”的不確定性導致研究者們肆意的用屬加種差的分類方式對“素質”進行“解釋”。我們可以把所有的關於知識、技能、能力、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內容通過“種加屬差”的方式加上素質,就出現了諸如語文素質、數學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審美素質、勞技素質……總之只要個人能夠把“素質”解釋得有點道理似乎都是可以的。這就像《道德經》裡面常說的“道可道,非常道”的“道”一樣,大家都知道有“道”,但是“道”在每個人心中,每個人的道都是不一樣的。素質亦是如此,每個人心中的“素質”都是不一樣的,這意味著“素質”這個概念還屬於主觀性的概念,正是缺乏“素質”的客觀解釋,學者之間還無法使用“素質”進行交流。進行素質教育的時候,每個踐行者都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教育”,這使得素質教育表現得千奇百怪。(未完待續)

虹野 中華教育改進社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