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的真名叫做法定貨幣
貨幣是國家賦予某個銀行,比如中央銀行,的一種特許權力而發行的貨幣。背後是國家信用。
當今世界任何貿易都是以美元結算,在海外發行國債也是以美元計價。國際大宗商品比如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都是以美元計價。為什麼美元會成為國際貨幣呢?
這是在佈雷頓森林會議上確定的,這個會議就是確定國際貨幣體系的“錨”。當時有兩方勢力,一方是英國的凱恩斯,他主張以“銀行券”作為國際貨幣單位,包括了各國貨幣的權重。另一方是美國的懷特,他主張以美元為中心,美元緊盯黃金,其他貨幣緊盯美元。
最後美元勝出,成為國際貨幣。但是明顯“銀行幣”更加符合各國的利益。只是當時美國太強大,經濟總量是全球的1/4,黃金儲量是全球的2/3。公道不在人心,而在國家實力。
之後美元與黃金脫鉤,美元的發行不再受制於黃金儲量限制。美元只跟美國經濟增長和信用規模有關。從此進入到了完全信用貨幣的時代。現代貨幣本質是信用貨幣,其貨幣價值浮動完全取決於國家的實力和其他國家對於這個國家的信心。
比特幣有包括計價,儲存,交換功能,是未來貨幣發行的一個方向。但是它不能成為通用貨幣,因為沒有國家的支持。
講完了貨幣與國家的關係,再來說說銀行與國家的關係。英格蘭銀行當時與英王室進行了合作。英王室獨家賦予英格蘭銀行發行銀行券的權力,同時英格蘭銀行為王室提供長期,穩定,低成本的戰爭融資。這樣就讓英格蘭銀行處於特殊地位,貨幣就是銀行與國家之間的紐帶。
降準就是降低存款準備金率
國家會通過銀行體系來調控整個社會的信用規模和經濟冷熱。國家通過中央銀行發行貨幣,再通過多個商業銀行進行吸儲,放貸,完成信用創造。就好比一個水利工程,有水庫,水,送水站。其中中央銀行就相當於是水庫,貨幣就相當於是水,商業銀行相當於是送水站。水庫有閘門來調節水量的多少。中央銀行的閘門就是“存款準備金”和“基準利率”,來控制信用規模和經濟冷熱。
存款準備金是銀行必須留存一小部分錢應付儲戶提現需求。比率就是留存的比率。在《貨幣崛起》這本書中有一個課堂實驗。假設央行規定存款準備金率是10%。當央行發行100美元,作為諮詢費付給了課堂的教授,教授將這100元存進一家商業銀行。此時銀行會留10元,貸出去90元。另一位同學拿到90元,又存進了另一家銀行,銀行留9元,貸出去81元。週而復始,整個社會流通的錢將達到1000元。在這個例子中100元就是基礎貨幣(M0),1000元就是廣義貨幣(M2)。
貨幣乘數就是存款準備金率的倒數。當社會上的錢多了,就要收縮,將存款準備金率上調,當達到20%時,貨幣乘數為5,在市場上流通的錢為500元,下降了1/2。當經濟過冷時,就要放點水,將存款準備金率下調,當達到5%時,市場流通的錢有2000元。
上述是一個特別簡化的案例,影響貨幣擴張機制的因素多種多樣。主要有兩點。
1.銀行放貸的意願。
2.個人企業現金持有量。
假設當下社會經濟形勢不好,銀行擔心貸款收不回,因此放貸意願就很低。再比如過年過節,用現金的地方比較多,公司會發獎金,大家會發紅包。要用掉一大部分的前,不會存在銀行中。這些都是影響M0到M2量多少的相關因素。
基準利率是市場上利率水平的風向標
存款準備金制度是控制量,基準利率調整是控制價格。基準利率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貸款利率,一個是存款利率。
當政府擔心經濟過熱時,就會採取加息的方式,提高利率,來收縮經濟。比如1994年政府大幅度調整了基準利率,但是由於幅度過大,由8%提升到13.5%,導致經濟硬著陸。主要是因為基準利率會有槓桿效應,緊縮的效果會放大很多倍。企業不願意再貸款,銀行也不願意放貸。導致了經濟的突然崩盤。
降息是加息的反向操作。當經濟不好時,就下調基準利率。比如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後,美國下調了11次聯邦的基準利率。日本在90年代房地產泡沫後經濟陷入低迷,將基準利率由5%下調至2.5%。但是降息過渡,又會再次引起經濟泡沫。
所以加息和降息的力度非常難以掌握,都有非常強大的槓桿效應。一旦幅度調整不好,就會導致經濟硬著陸或者經濟泡沫。
學習感受
這一週學習了國家——銀行——貨幣的關係,瞭解了凡事都是有歷史經過的,都是歷史演變的產物。另外還學習了中央銀行作為大水庫的兩個閘門,一個是“存款準備金率”,一個是“基準利率”。前者控制市場上的錢量,後者控制市場上的價格。
這些基礎知識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真的特別重要,我們每天都會看到新聞中會談到這些關鍵名詞,但是它們背後的意義又有多少人瞭解知道呢?如果我們將這些基礎知識理解清楚了,會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有著積極的影響。特別是對於我們的投資理財決策有著決定性的關鍵作用。
閱讀更多 個人管理成長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