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你走不出情傷?

為什麼你走不出情傷?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見到這樣一種現象:當一段美好的感情破裂時,有些人會任由這種不愉快的經歷在心理留下創傷,並阻礙自己在未來建立滿意的親密關係。而有些人卻可以讓創傷癒合,並開始新的生活。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

因為,在面對這些問題時,我們會有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而那些走不出情傷的人,大多數是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

對於那些固定思維模式的人而言,他們會感到自己被評判了,被他人拒絕,並且貼上了永久失敗的標籤,所以他們會猛烈的攻擊那個拋棄他們的人,做一些傷害他們的事情。所以他們的第一目標非常清晰,那就是報復,他們認為復仇可以作為對自己的補償。因此,他們在陷入無窮無盡的惡性循環裡,既傷害了別人,也耽擱了自己。

他們不會去反省自己身上的問題,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需要改變的是世界和他人,而不是自己。因此,在面對失敗和挫折的時候,他們無法接受現實,更認為這都是別人的錯。

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他們的反應是會去理解和原諒,並繼續生活。儘管他們也同樣在感情中受到了很大的傷害,但他們更希望能夠從這段關係中得到領悟。例如:真誠表達和溝通的重要性等等。因為他們明白,這段關係的結束,會讓你越來越瞭解自己,然後,你才會逐漸看到那些適合自己的人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法國有一句俗語:理解一切,便會寬恕一切。

因此,對於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來說,原諒和寬恕是他們的第一目標。因為他們知道,雖然對方傷害了我,但我面前還有一生在等待。如果我一直生活在過去,那麼我就會把自己的一生都搭進去。所以,我必須遺忘和原諒,然後才可以讓自己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繼續生活。

因此,他們不會覺得自己被永久的貼上了失敗的標籤,因為嘗試著去學習,對於自己和感情來說都是有用的東西。而這樣的能力,是可以幫助自己找到更好的生活與伴侶的,他們願意接納所有的不確定,從而更加坦然的去擁抱未來。

面對一段感情的結束,他們會思考諸如此類的問題:這段經歷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麼?我將如何處理的它?我期望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為什麼你走不出情傷?

固定型思維模式常見的錯誤認知

1、 我就是這個樣子,我不需要改變: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一切都可以被培養,包括自己,伴侶,還有雙方的親密關係,都是可以成長和改變的。健康長久的親密關係需要雙方的努力,對差異的地方進行磨合。

而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則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能夠自動發生,如果我們適合在一起,那麼一切問題都應該可以自然的得到解決。如果你愛我,就應該接受我原本的樣子。

兩性關係研究者約翰 戈特曼說過:每段婚姻都需要努力來保持不脫軌,將伴侶聚在一起,和將他們分開的兩種力量之間,永遠存在著一種張力。

2、 我應該找一個靈魂伴侶:

固定思維模式者認為:我應該找一個靈魂伴侶,雙方心有靈犀,他應該懂我,儘管我不說,他也會知道我的想法,我的感受和需求。而他在想什麼,我也應該理所應當的知道。我們就應該像一個人。我們不需要溝通,我只要通過自己看問題的方法來揣測伴侶的想法就可以了。

事實上,我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3、 對一切事情雙方都應該有統一意見: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無法接受伴侶的意見與自己不同,他會認為,如果我們在一起,你就應該和我想的一樣,三觀匹配,生活才能夠幸福和諧。他無法接受伴侶與自己的想法不一樣,更無法理解求同存異在親密關係中的重要意義。

4、 伴侶永遠不可能改變:

固定思維模式的人會認為,如果雙方發生衝突了,就一定是伴侶有問題,而伴侶的問題大部分都是性格缺陷,所以無法改變。他要麼責怪自己身上無法改變的個性,或者責怪伴侶,這些都很容易,因為將責任強加在別人身上,或者丟給個性,這些選項會更加輕鬆,沒有壓力。如果你認為你的伴侶永遠不可能改變,其實就意味著你也不想改變。

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則明白:挑選一個伴侶就等於挑選一大堆問題,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所以我們需要了解對方的底線在哪裡,然後從這個點開始逐漸培養兩個人的關係。他們更願意幫助對方改變,協助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幫助彼此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幫助伴侶在這段感情關係中達到自己的目標,從而實現自己的潛能,走上共同成長這條道路。

思維模式與抑鬱症的關係

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抑鬱的程度更高。因為他們會反覆思考自己的問題和遭遇,認為失敗的事實證明了自己的無能,自己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所以,他們會經常用這種想法來折磨自己,用失敗給自己貼上了標籤,阻礙了自己通向幸福的道路。

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難道不抑鬱嗎?NO!他們在遇到困難時也會抑鬱,也會感受到痛苦。但他們會採取行動來對抗需要面對的問題,而不是用失敗給自己貼標籤。他們會相信自己的基本特質可以得到發展,因為他們知道,你必須為你喜歡的事情付出最大的努力。將認知轉化為行動,用新的方式去應對生活中的問題。

為什麼你走不出情傷?

你為什麼是固定型思維模式?

一般來說,我們堅持某種思維模式,必定是在他們人生中的某個時刻,這種模式符合了自己當時的心理需要。

對於孩子來說,受到他人認可和喜歡,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當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感到不安,不確定自己是否被父母喜歡和認可的時候,就會產生焦慮情緒。所以,當他們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感到迷惘和孤獨的時候,他們就必須尋找一個方法來獲得安全感,贏得父母的寵愛。因此,孩子會想象出另外一個自己,一個父母可能會更喜歡的新的自己,希望成為一個叢能、強大、優秀的自己。而這些,都是固定型思維模式提供出來的方案,讓你獲得他人的喜愛和尊重。

所以,我們可想象,如果讓這種固定思維模式的人放棄這麼多年認定的“自我”,其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何況它還給你帶來了自尊。而且,更不容易的是,你需要用成長型思維模式去取代它,你需要去接受你恐懼的事情,包括:挑戰、奮鬥、批評與挫折等。

事實上,很多人都擁有兩種思維模式的要素,人們可以在不同的領域展現出不同的思維模式。例如:一個人在工作中的表現可能是固定型思維模式,而他在家庭中的表現則有可能是成長型思維模式,這兩個社會角色之間有很大的差異。

因此,我們會發現,在某一個領域裡,你是哪種思維模式,那麼這種思維模式就會影響你在這個領域裡的表現。當然,對於你而言,你可以選擇待在哪一個世界裡,哪一個世界就是你的未來。

因此,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走不出情傷,或者說很難走出情傷,也是可以理解的一件事情了。因為,在他們看來,他不需要成長,更拒絕改變,他們需要的只是整個世界圍著自己轉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