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歌愛樂堂」彈古琴的姿勢及注意事項

「裡歌愛樂堂」彈古琴的姿勢及注意事項

彈古琴必須採取正確的姿勢。總的來說,既要放鬆,又要便於運力,既要美觀,又要自然。正確的姿勢,有利於演奏技巧的發揮和提高。在演奏中,人和琴形成統一的整體,有了正確的姿勢,還要有正確的琴體設置相配合,才能使左右手往來通便,運指靈活。

古人席地盤踞而坐,彈琴都是置於膝上。唐宋以後,由於傢俱的發展,普遍使用桌椅几凳,彈琴都是置於案上,這不但便於操作,而且加強共振,擴大音量,改善音色。“琴案宜低,坐杌宜高”。根據人體工程及傢俱規範,彈琴採取坐勢,而肘腕指基本是在一個水平面上活動。一般人肘底到臀底約23釐米,椅凳一般高45釐米左右,則琴桌應高68釐米為宜。當然,根據身材和習慣的不同,琴桌高低5釐米以內也是可以的,但以低能容膝,高不墊凳為原則。若無琴桌,用書桌或茶几作琴案亦可,但應使坐位低於琴案20~25釐米較為恰當。

古琴橫於案,必須周正平穩,琴首在右,琴尾在左,使鳧掌與琴軫落於右端案面之下,琴軫離案約四五釐米,便於轉軫調絃。琴肩靠近琴案內緣,琴中線(即四弦)與琴案邊緣平行。置琴必須平穩,演奏中如有滑動或搖晃,必將影響演奏情緒和效果。為求平穩,過去琴家用布綢或軟皮,製成兩個口袋,長五寸,寬二寸,內實六成細砂,叫做琴薦,一墊於琴底頸間,一墊於雁足之下,這是很好的。現在多用泡沫塑料代替,厚度約0.5~0.8釐米,太薄不易墊平,太厚容易產生晃動;若不夠穩實,可用水潤溼。最好的辦法是用海綿橡膠貼於琴頸底和雁足上,則固著力更好,又省去設薦的一番手續。

古琴演奏者的位置,過去琴書上說,身宜離案半尺,心對五徽之間或“正對五徽”;現在則多傾向於身離琴案20釐米,心對四五徽間,這樣的位置,演奏起來比較順手。彈琴的姿勢,各種琴書上都有具體規定。如:要志正體直,首正勿垂,頸直勿俯,肩平勿聳,背豎勿鞠,兩膝分開,足跟相向如八字;要兩臂離開兩脅,兩肘舒展如鳥舒翼。兩腕宜懸,勿倚於琴,如此則按之上下,彈之出入,均得靈活而無滯澀之病矣!演奏時,要自然端莊,頭肩身軀不要動搖;無論取音強弱、節奏快慢,都必須保持神志安定,呼吸平勻,不能裝腔作勢、誇張舞手。

在按彈中,會不自覺的產生一些不良習慣,久則難改,必須時時注意糾正。如:

大指按弦,以食指捏於大指作圈,幫貼用力。

各指按弦,末節凹下,不能凸出,謂之折指。

名指按弦,以中指壓於名指上幫貼用力。

大指按弦,純用甲而不避煞烈聲。

食指彈弦,大指捏緊而不活動。

左右兩腕依靠琴面而不懸空。

兩手小指屈曲而不能伸直。

對這些不良習慣,如有琴友幫助,時時指點,給予批評,則會更快得到改正。總之,自學並不是絕對的,有機會就應該互相觀摩學習,交流經驗,能者為師,互教互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