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歌愛樂堂」工藝結構對小提琴音質的影響

「裡歌愛樂堂」工藝結構對小提琴音質的影響

「裡歌愛樂堂」工藝結構對小提琴音質的影響

面板 Front

  製作一把小提琴除了對材質的高要求外,製作過程也十分繁複講究,從選材到製作成型,其中的程序複雜,工藝講究,參數精微,要求頗高。制琴師必須選用經過長久風乾的雲杉,以確保木料的硬度,最大限度地降低木質的伸縮率。在切割面板材料時,製作師會千方百計保留木料縱直的紋理走向。儘可能使木質纖維走向與面板表面平行。為此,他們不會動用鋸子下料,而是用刀劈的方法。因為鋸子會將木質纖維鋸斷,破壞木質的纖維結構,影響面板的硬度,降低面板的聲音傳導力。

  好音質的小提琴面板要求紋理縱直,無疤節無脂囊無修補,中部年輪間距在1.22毫米之間,邊部年輪小於3毫米。紋理間距保持在2毫米的面板,音質最好。

背板 Back

  當小提琴發音時,由面板、背板和側板組成的音箱所產生的共鳴,不僅增強了弓弦摩擦振動之聲的音量,而且還增加了聲音的厚度。使音質更加圓潤飽滿,更加清晰明亮。更加悅耳動聽。

  曾經有人做過如下的實驗,將小提琴的背板換成木條。結果音量銳減,音質單薄散亂。足見背板在小提琴聲音共鳴中起著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背板材料的厚薄,是否與面板相匹配,都會直接影響小提琴的音質。

弧形結構 Arching

  意大利的古典小提琴製作師最先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們都會在弧形結構上反覆試驗,以期尋求最佳音質效果。

  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更喜歡比較平坦的弧形結構,結果使聲音更加洪亮。”他“使琴板的弧度較早地從嵌線處就開始逐漸隆起。使琴板中間的弧度變得較寬、較平坦。這樣,琴板的振動面積增加了,因而琴的聲音更加有力,音量也更大。”

  尼可洛·阿馬蒂早期製作的小提琴弧形較高,振動面積小,小提琴的音質比較滋潤柔和,但聲音缺乏深度和力量。這種音量不大的小提琴,適應了17世紀小規模的官廷和教堂演奏的需要。但隨著音樂廳的出現,演奏規模擴大,客觀上需要大音量的小提琴。所以,阿馬蒂在晚年的小提琴製作工藝中,降低了小提琴的弧形結構,使小題琴的音質變得渾厚有力,極具穿透力。後來,尼可洛·阿馬蒂的兒子又將小提琴的弧形結構作了新的修改,使小提琴的音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英國現代制琴師約翰·迪爾沃思熱衷於複製古典名琴,最讓他著迷的就是小提琴的弧度結構,他認為這才是影響小提琴音質質量的最重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