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蜂擁入局社交電商,貝店爲何成爲風口上的豬?

巨頭蜂擁入局社交電商,貝店為何成為風口上的豬?

在剛剛過去的618大促中,京東對外披露了一組數據:618當日,京東拼購訂單量同比去年618增長24倍,下單人數同比去年618增長17倍。在不久之前,5月15日,唯品會正式對外宣,通過與騰訊的戰略合作積極探索社交電商新模式;而在今年3 月 15 日這天,阿里也宣佈推出了淘寶特價版。

眾所周知,社交電商在這兩年中迅速成長,從什麼值得買到後來的拼多多、貝店、環球捕手,社交電商一直百花齊放。而巨頭的加入,更是再次證明了社交電商模式已成為賦能電商發展的新增量。

億萬級社交電商市場成巨頭必爭之地

當下,微信生態擁有10億月活用戶,並佔據了用戶55%的在線使用時間,基數大、粘度高,堪稱互聯網的基礎設施。且其月活量遠遠高出淘寶的5.5億,並觸達了傳統電商未能有效覆蓋的下沉用戶群體。

巨頭蜂擁入局社交電商,貝店為何成為風口上的豬?

據《2018中國社交電商消費升級白皮書》顯示,七成以上的網絡購買行為會受到社交網站的影響,九成社交電商用戶有衝動消費行為,半數以上受訪者會通過他人推薦或邀請購買。預估2020年我國社交電商商戶規模達2400萬戶,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

在流量紅利開始退減的後電商時代,背靠騰訊這個流量“富礦”,唯品會以及京東,都希望能借此實現彎道超車。6月11日,“京東拼購”微信小程序上線;14日騰訊更是送出“大禮”,微信搜索全面接入京東,在“搜一搜”中輸入商品就能看到京東的商品鏈接。加之此次在618戰報中放大“拼購”的戰績,可見其對社交電商業務的看重。

社交電商形態各異,消費型社交電商平臺優勢明顯

當用戶已經不再是社交電商的“小白”之時,巨頭開始了其對社交電商的佈局,而憑藉社交電商之風而興起的後起之秀,也各自憑藉差異化定位,在巨頭之下蓄勢待發。

巨頭蜂擁入局社交電商,貝店為何成為風口上的豬?

雖然社交電商尚處於多元探索的早期,但已形成了基礎的四大模式:以小紅書為代表的內容營銷模式:通過平臺用戶分享產品內容,進而將長期積累的社區流量轉化為電商流量;以閒魚為代表的社群模式:採取社區化運營的思路,按照興趣標籤劃分用戶群體,從而展開商品交易;以拼多多為代表的草原型模式(拼購模式): 以低價拼團為核心吸引力,再以大額訂單獲得商家低價供貨;以貝店為代表的森林型模式(消費型模式):貝店將供應鏈體系開放給用戶,讓他們在自己的社群當中做分享,明星店主和粉絲用戶之間形成了一種良性的購物聯動,原本草原式的社交群變成長為以意見領袖為核心的森林。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7月成立的貝店入局社交電商的時間點不算早,但上線不到3個月,就在雙十一期間獲得了超100萬的訂單量;易觀智庫發佈的最新統計報告更是指出,在2018年3月移動AppTOP1000排行榜月活增幅榜單中,社交電商平臺貝店3月月活環比增長133.37%,位列榜單第一,而來自QuestMobile的數據更是顯示,2018年4月,貝店已成為在線使用次數最多、使用時長排名第一的社交電商平臺。

而這一結果,與其差異化的“消費型社交電商”平臺定位密不可分。貝店自身定位為消費型社交電商平臺,其最終的服務者還是消費者端,而非單純為大V店主服務。因此,與其它選擇高客單、精選SKU的社交電商平臺不同,貝店的業務品類更加廣泛,幾乎面向所有家庭消費品類。第三方數據顯示,貝店現在有2000個品牌,20000個SKU,在各個社交電商平臺裡,商品豐富度第一,涵蓋了從水果生鮮到服裝家居,甚至手機等等。正因一開始就面向了大眾消費端,其在活躍度、使用頻率上能夠在短時間內超越更早入局的大多社交電商平臺。

而隨著更多巨頭的入局,外界社交電商模式的認知已由原本的保守態度轉變為不斷看好。諸如貝店、拼多多等新型平臺,能否在巨頭的壓力下繼續守住戰場,值得電商圈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