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之圌山

鎮江之圌山

圌山西距鎮江30公里,雄峙江滸,扼鎖大江。

鎮江之圌山

傳說圌山原名瑞山,秦始皇東巡途經此地,見瑞氣升騰,龍驤虎視,立即傳旨將瑞字左邊的"王"去掉,用"囗"將餘下的"端"框起來,以免王氣外洩危及萬年江山。於是這座山便叫做"圌山"。

鎮江之圌山

圌山壑深谷幽,怪石嶙峋,古木參天,竹林搖曳。

鎮江之圌山

山上36處懸崖,72道險坡,一步一景,萬里長江第一塔--報恩塔直衝雲霄。令人心醉,令人流連。

鎮江之圌山

圌山山清水秀,素為佛家修行的絕佳去處。極盛時期這裡僅尼姑庵便有數十座。現有西林寺、東霞寺、紹隆寺、楞儼禪寺更是長年香客信眾絡繹不絕。

鎮江之圌山

圌山是一座英雄的山,為抵抗外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鎮江之圌山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寇沿江入犯圌山,遭無為州同知齊思率軍痛擊,斬首百餘級,齊思等21人也壯烈殉國。明天啟年間倭寇再次來犯,參軍毛文龍率部迎戰,殺得倭寇狼狽逃竄,從此不敢再生覬覦之心。

鎮江之圌山

圌山扼長江江防,成為拱衛鎮江和南京的門戶。唐代這裡便設有譙山戍(即鎮海軍),宋代建圌山寨,宋將韓世忠在此屯兵抗金,韓營、韓橋等遺址至今猶存,並已沿用為地名。

鎮江之圌山

圌山山險、洞奇、景幽。這裡佛教文化和民間傳說互補,抗擊外侮,浩氣長存。這裡將是遊人們情不自禁的選擇。

鎮江之圌山

報恩塔

圌山海拔258米,臨江壁立,峭崖突兀,是江南地區一座特徵顯著、地勢險要的名山,位於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鎮江新區境內。聳峙大江之濱的圌山,山勢奇峻,形似巨龍,自古就有"逆流而障東逝之波"、"鑿石排南紀,連峰出大川"的美譽。

鎮江之圌山

自唐宋以降,有著長江鎖鑰之貌的圌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更是扼守長江之險的天然關隘。 圌山不僅自然風光奇秀雄美,更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臨近圌山的煙墩山在20世紀50年代出土"宜侯夨簋" 等一批西周早期重要青銅器,使得古城鎮江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提前到三千多年,成為探尋中國西周時期分封制度罕有的實物佐證。

鎮江之圌山

圌山一峰突兀,五峰並列,五峰即五峰山,又稱五尖山,海拔208.7米。五峰山自西南向東北,依次為第三峰、第一峰、第二峰、第四峰、第五峰,層峰峭壁,奇石嶙峋,形勢險要。

鎮江之圌山

第五峰直插江邊,酷似暢飲長江的巨龜,此峰故稱為龜山頭,海拔76米,有"一夫當天,萬夫莫開"之勢。清光緒《丹徒縣誌》稱:"舟行其間,僅通一路,矢石可及"。五峰山與隔江30裡的三江營遙相呼應,自古為重要關隘,兵家必爭之地。《辭海》對圌山的險峻和地位的重要均有描述。

鎮江之圌山

圌山在歷史上即為軍事重地。唐代以前,圌山為海口。宋代在此建寨,稱"圌山寨"。宋建炎三年(1129)九月,名將韓世忠駐守圌山。山下的"韓橋"、"韓闕"、"營裡"、"寨下"等地名,山上的韓營、烽火臺遺址,都是韓世忠率軍駐紮、操練和軍事設施的蹤跡。明嘉靖年間,在圌山設"遊兵廳",派遣"把總"率軍鎮守。

鎮江之圌山

清代改稱"圌山關",清道光二十年(1840)始設炮臺,分別在大磯頭、二磯頭架設大炮。炮臺在鴉片戰爭和抗日戰爭中,曾抗擊過外國侵略軍。辛亥革命後,北洋軍和國民革命軍先後派兵駐守圌山。抗日戰爭期間,譚震林同志曾登臨圌山視察。60~7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某部在圌山駐防,建立船廠(4822工廠)。

鎮江之圌山

報恩塔位於圌山之巔楞嚴寺側,磚石結構,高七層,明崇禎年間陳觀陽所建。

鎮江之圌山

陳觀陽,鎮江丹徒人,自幼家境貧寒,經懸樑苦讀,終於考中進士,官至明代吏部尚書。為報答家鄉父老養育之恩,鼓勵後輩認真讀書,傾其歷年積蓄建成此塔,命名"報恩塔"。

鎮江之圌山

後來,此塔竟成長江航道上的標誌。溯江而上,這是航行者見到的第一座塔,故又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塔"。《修圌山報恩塔記》拓本現身

鎮江之圌山

箭洞位於主峰西南山脊,頂高百丈,遠看有如懸空而架的天橋,兩邊巨石突兀,中間山壁洞穿,傳說是后羿射日時一箭誤穿而形成的。

鎮江之圌山

圌山上洞穴很多,但均非石灰岩溶洞,而是地殼運動的結果。譬如箭洞,地質學上稱為天生橋。圌山的洞穴都有很好聽的名字,什麼仙人洞、葛仙洞、滴水洞、鴿子洞、蝙蝠洞、盤藍洞、觀音洞、透天洞、老虎洞、仙桃洞、野貓洞等等,數得過來的整整72洞。

鎮江之圌山

紹隆寺位於圌山北面,始建於宋紹興(1131-1162)年間,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重新修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玄燁首次南巡,駐蹕鎮江金山,賜紹隆寺為金山寺下院,後又賜為安葬祖師塔院。歷史上紹隆寺也曾叫做蓮覺寺、靈覺寺。

鎮江之圌山

圌山北麓的五峰山,猶如一個巨大的神龜伸頸探入江中,與對岸的順江洲(現名高橋鎮),把兩公里多寬的江面勒成了不到一公里的隘口,這就是萬里長江聞名的"圌山關"。而圌山關炮臺則由圌山炮臺、順江洲的大沙炮臺和江都的三江營炮臺組成。三足鼎立的炮臺設置,是扼守長江的第二關(第一關是由江陰要塞和南通狼山炮臺構成)。

鎮江之圌山

圌山炮臺就設在突出江面的大磯頭、二磯頭上。一走進炮臺遺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傲然聳立的"圌山抗英炮臺遺址"紀念碑。炮臺共有三處,眼前這一處保存比較完整。

鎮江之圌山

它雄峙在二磯頭上,暗堡式的結構,全長30餘米,炮口對著江面。分三個炮室,內呈腰鼓型。炮室中部最大寬度6米,脊頂高3.6米,進深8米,炮臺口寬2.5米,門寬5米。門側附小彈藥庫4個。

鎮江之圌山

堡壁厚3-5米。從塌落的頂部看,炮臺系用黃泥、石灰、細沙分層澆築夯實。據史書記載,當時圌山炮臺共有20門大炮,80餘名守軍。

鎮江之圌山

在鎮江新區大路鎮圌山東南山麓,有座古剎"極樂禪寺[3] ",又名"茅篷"。始創建於清末民初,當時寺廟興盛, 朝山拜佛的人絡繹不斷,該寺惜於文 革初期被毀。1993年,丹徒縣佛教協會批准由副會長覺俊大師主持,全面負責恢復極樂禪寺事宜,擬將原地藏王殿和極樂禪寺合併。

鎮江之圌山

經過數年努力籌資建設,重修的極樂禪寺已初具規模,氣勢宏偉,佛業興盛不減當年,成為圌山重點宗教活動場所之一。為光大宗教文化,追敘前源,特勒石制碑以昭後人。

鎮江之圌山

自古以來,圌山地區寺廟多,廟會廟戲也多,民間文藝十分活躍,大的廟會一年都演好幾場戲,這些戲都由民間藝人組班演出,一般演京劇、錫劇、揚劇。除此以外,民間娛樂活動也豐富多彩,表演形式有舞龍燈、舞獅子、蕩湖船、唱麒麟、踩高蹺、挑花擔等。這些文藝表演在春節期間走村串戶,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

鎮江之圌山

舞龍燈自古有之,每逢春節,舞龍隊一進村,鞭炮迎接,鑼鼓喧天,歡聲笑語,熱鬧非凡,全村的大人小孩都來觀看。有時幾條龍同時進村,擺開陣勢,蛟龍上下翻騰,凌空飛舞,令人眼花繚亂,場面好不壯觀。龍用竹篾扎制,九至十節不等,長達十餘米。龍的身子以竹為骨,布為面,著色為鱗。龍身以黃色為多,亦有白色和青色。

鎮江之圌山

花擔主要是兩隻花籃組成,飾以綵綢和各種花紙,由打扮俏麗的姑娘挑著花擔,走村串戶,翩翩起舞歌唱。

鎮江之圌山

蕩湖船參與人員多,感染力強,場面熱鬧,深受鄉民喜愛。

鎮江之圌山

鎮江之圌山

高蹺用2米長的木棍兩根,雙腳踩在離地50釐米左右高處橫棍上,雙手提棍行走。然後將高蹺綁在小腿上,騰出雙手錶演。表演者裝扮成漁夫、樵夫、耕田者、讀書人或以《西遊記》、《八仙過海》中的人物造型,在音樂的伴奏下邊演邊唱。 摺疊

鎮江之圌山

鎮江之圌山

鎮江之圌山

鎮江之圌山

鎮江之圌山

鎮江之圌山

鎮江之圌山

鎮江之圌山

鎮江之圌山

鎮江之圌山

鎮江之圌山

鎮江之圌山

鎮江之圌山

鎮江之圌山

鎮江之圌山

鎮江之圌山

鎮江之圌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