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话题:科学与科幻,科幻不能离开科学!

今年的高考,把刘慈欣先生的科幻小说《微纪元》节选片段搬上了语文阅读。这个事件,也许会在高中生中掀起一场科幻作品阅读热潮。但是,科幻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科幻是不是只是一场幻想呢?

高考新话题:科学与科幻,科幻不能离开科学!

也许有些人认为,科幻作家就是狂想家,也有人认为科幻作家就是科学家,还有人认为科幻作家只是个文学创作者。

其实,一个真正好的科幻作品,既是一个富有科学梦想的科普作品,同时也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文学作品。因此,一个好的科幻作家,既是科学达人,也是文学家。

一、科幻的真正目的是科普

一个好的科幻作品,一定是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没有坚实的科学基础,那就不能算是科幻,只能算是玄幻。因此,很多没有学科基础的科幻写手写出来的作品,就过于依靠天马行空的幻想,也就更像玄幻而不是科幻了。

1. 好的科幻作品往往都有科普价值

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科幻作品,同时也都是科普佳作。比如《海底两万里》、《地心历险记》、《基地》、《地球使命》、《星际迷航》、《三体》等等,不胜枚举。比如,在《三体》中,作者就大量使用了科学元素,如三体难题、材料科学、不同恒星环境对生物形态的影响、电磁信号放大、引力波、量子纠缠等等。读者在感受奇幻场景的同时,可以学习并讨论大量前沿的科学知识。

国外,比如美国,把大量科幻题材拍成了电影或者电视剧,带给更多民众一场场科普盛宴。如好评如潮的《火星救援》,帮我们科普了火星上恶劣的自然环境、如何改造火星土壤、如何在火星上获得水、如何在火星上种植植物、伤口的自救、火地通讯、太阳能发电、飞船轨道的计算、飞行器在火星轨道的交会对接、太空船里的失重环境、太空船模拟重力环境等等。大量的科普知识,让人觉得非常痛快。即使像《变形金刚》、《猩球崛起》、《阿凡达》这一类的商业大片,也不乏科学元素,给人以科学的洗礼。

高考新话题:科学与科幻,科幻不能离开科学!

相对于普通科普作品,科幻作品更有趣味性和可读性,带来的科普效果往往更好。

2.科幻将促进科学和技术的进步

我们现在使用的很多技术,其实最早都是出现在科幻小说里的。比如手机、平板电脑、可视电话、声控技术、智能冰箱、智能安保系统、智能机器人等等,都是最早在科幻小说或科幻电影中呈现的。现在,人们还在努力实现曾经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的黑科技。比如星际旅行技术、低温冷冻复活技术、器官再造技术、太空船重力系统、隐身技术等。

一个好的科幻作品,可以触动青少年的科学梦想,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鼓励更多的青少年长大后从事科学研究,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甚至全世界的科学进步。这方面,美国比我们做得要好,我们国家也应该加大力度扶植科普和科幻事业的发展。

二、科幻与科学现实还是有一些差距的

有些人过多相信科幻小说中出现的一些技术,以至于真假难辨,根本不知道现代科技水平能够实现哪些技术,哪些技术是不能实现的。很多人盲目迷信作者所构想出来的科学环境。

比如,有人就喜欢拿超光速旅行、时空穿越、高维空间、“水滴”、“二向箔”等说事。其实,按目前的科学知识来理解,这些内容更多偏向“幻”,而不是“科”,这些元素应用过多,也就把科幻变成了玄幻。比如中国最近几年大量面世的穿越影视剧,还有风靡网络的玄幻小说等。

这里简单分析几个现实中还无法实现的科幻元素。

1. 基因异形

《X战警》风靡世界,看似是个科幻作品,其实大氛围还是偏向玄幻了。毕竟,基因工程不是神话工程,自然界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也没有进化出具有超能力的基因来。而人类改造基因,基本上也都是按照现有的基因进行改造,并没有按照特殊功能设计基因的能力。

类似的话题有《美国队长》、《绿巨人》、《隐形人》、《生化危机》等等。我们的基因可以被改造,但是有些改造已经超出了化学物质的极限。比如绿巨人,发怒的时候身体快速变大变绿、力大无穷,不发怒的时候反而跟普通人没有区别。这是完全违背科学规律的,他突然增加的体重,化学物质从何而来?身体结构骤变,需要的能量从哪里来?难道是精神能量吗?

所谓的大剂量高能射线,给人类带来的只能是死亡和癌症,不可能带来超人。当然,如果真是在太空针对胚胎干细胞(或者精子、卵子、受精卵等)进行辐照繁殖,倒是有一定概率获得新型人类,但成人辐照变成超人是绝对不可能的。而刚才提到的新型人类,至少目前人类的伦理道德是不允许实施相关试验的。倒是我们已经得到了很多太空蔬菜,其实就是太空辐射突变产生的新物种。但那绝对不是蔬菜本身接受辐射突变,而是大量种子接受太空辐射,然后回地球筛选。

《隐形人》需要通过注射,改变身体所有分子的结构,把所有化学物质变成无色透明不吸光的,这个是绝对不可能的。除非改造后的物质不再是地球上的物质,地球上的所有固体和液体都不可能100%透光,即使是气体也会吸收一部分光。更何况,还要考虑改造后必须还是个人,那他的蛋白质应该还是蛋白质,骨骼还是骨骼、只是都透明了,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结构决定功能,结构也决定透光性,这两点是有矛盾的,不是通过注射和吃药就能一致的矛盾。

科学家正在研发隐身技术,但绝不是直接把人体变成隐身的。而是要研制一种隐身的衣服,通过显示屏技术,或者通过新型折光材料来实现。目前这两种技术都在公关,我们国家也有很多团队在做,但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电影中展现的那种效果的。

高考新话题:科学与科幻,科幻不能离开科学!

其实《微纪元》里,那种像酵母一样大的人类,通过基因工程也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人体是个复杂的多细胞结构,每个人都有几十万亿个细胞,把这些细胞直接缩小为原来的十亿分之一,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基因、细胞的组成决定了,细胞没有那么大的压缩空间,地球上最小的细胞,也只是酵母的几十分之一(最多几百分之一,十亿分之一意味着不能再使用现有的细胞膜和现有的基因载体)。如果改成单细胞生物,人类的所有功能如视、听、说、思考等又将如何实现,神经又该如何传导?当然微纪元里展现的那些微观科学和还是很有道理的,其中的社会思索也是很有意义的。

2.穿越时空

前些年的科幻作品,和一些历史题材作品特别喜欢穿越题材,不管是穿越到过去,还是穿越到未来。很多人认为这是科学的,因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里就提到了穿越时空。

其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里,并没有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回到过去的某一天,然后再回来。因为相对论的基本前提是光速是最快的,所有有质量的物质绝对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光速。别说超过,就连达到光速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只有没有静止质量的粒子才能达到光速。而人类,以及人类使用的所有交通工具都是具有质量的。此外,一旦实现穿越时空,很多物理定理都将被打破。且不说祖父悖论,就连物质搬运,也可以扰乱整个宇宙。因为只要可以穿越时空,理论上来讲,我们就可以把另一个时空的所有物质搬运到这个时空里来。

高考新话题:科学与科幻,科幻不能离开科学!

3. 高维空间

别说高维生物是人类想象出来的,就连低维生物也是人类的想象。先不说存不存在一个高维的空间,高维的生物是不是在玩弄我们。就连人们一直坚信的二维物质,其实也是无法证明存在的。至少按现有的理解,我们的宇宙是由物质和能量构成的,不管是普通物质还是反物质和暗物质,都是三维粒子构成的。谁能说明白,我们所谓的二维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物质还是能量?如果我们三维人观察不到二维物质的存在,又凭什么认定高维的生物可以轻松观察到我们的存在呢?

高考新话题:科学与科幻,科幻不能离开科学!

当然,科幻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普,适当添加一些玄幻成分,不仅可以增加作品的趣味性,而且能起到更加发人深思的作用。比如《三体》里面提到了毁灭性打击武器水滴和二向箔,使得人类能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不要盲目追求统治宇宙。再比如《X战警》中,超强的基因优势,最后也被人类发现了难以掩饰的缺点,告诉人们不要被强大的敌人吓倒,也不要盲目迷信自己的能力。但是,对于即将从事科学研究事业的学生来说,认清哪些是科学,哪些只是幻想,还是有必要的。

三、科幻作品,还是发人深思的文学作品

每一个好的科幻作品,同时也都有一个重大的社会伦理背景。比如,《三体》系列,就提出了著名的黑森林理论。高等文明对暴露的其他文明往往喜欢采用毁灭打击的方式消灭掉。全文通过地球人与三体人的交流,开始展现地球人类面临的种种危机,再到三体星球和地球被毁灭,再到整个宇宙被重置。整个宏大的叙事背景,还是引导地球人类要爱护和平、保护生态环境。再比如《阿凡达》中,通过描述反引力矿物和阿凡达的精神移植,让人类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要尊重生命。《星球大战》中战无不胜的死星,最后也在英勇的战士冒死攻击下功亏一篑,启示人们一切皆有可能,不要轻易放弃希望。

关于科幻,还有好多话要说,但限于篇幅,就不多说了。关于科普,我会继续撰写一些科普小文章,希望对喜欢科普的朋友有所帮助。希望大家关注头条号“东城观星”,了解更多科普话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