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人只識劉家峽不知永靖縣,原來永靖縣也是倒插門

原永靖縣治蓮花鎮,位於永靖縣西南鹼土川末端,南依烏澗山,北瀕黃河,東臨大夏河,屬兩河交匯的三角地帶。

因其群山環抱,狀如蓮花而得名。地勢險要,風景秀美。秦屬隴西郡,西漢屬金城郡罕縣,東晉屬河州。

晉代已成為黃河上游的重要津渡。

絲綢南道的暢通和佛教的傳入,僧眾紛紜,傳經佈道,並選擇唐述山開窟造像(今炳靈寺),中原和西域交往日甚,商賈雲集。

隋稱臨津渡唐為鳳林渡,設鳳林縣,屬河州管轄;宋代“築安鄉關,夾河立堡,以護浮樑”;元為安鄉縣,已顯城鎮雛形;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蓮花設置“寨”的軍事地方組織明嘉靖年間,曾設官渡,配渡船1只,船伕4名。明末官渡廢,靠牛羊皮筏擺渡,清康熙年間復設。

蓮花從古渡口、古關津建立城廓,始於義和團運動興起之時清光緒廿六年(1900年),河州知州楊增新為“消異志叛逆”,“利援師河州”,佔據有利地形,調集靖軍和民工,以6個月時間,修築了蓮花城堡。用2當時蓮花城堡東西南北四面外城身及炮臺共長440丈,城身連垛口共高3丈2尺,頂寬1丈7尺,垛口計663個,炮臺座。南城門寬1丈3尺,圈洞進深3丈9尺,高1丈3尺;北城門寬1丈,圈洞進深3丈9尺,高1丈3尺。上城堡有四條斜坡。

北門首頂以磚刻裝“蓮花堡”三字,下刻“庚子年立”。民國25年(1936年)冬,縣長徐諤將原刻字毀去,磚刻“永靖縣”三字。修建城堡時,修建倉廒2座,營房11間,共用湘平銀4443兩6錢,其中支付地價銀346兩9錢9分2釐。後又以堡內地基變價款創建愛蓮書院、牛局。

1929年,永靖縣成立,蓮花堡遂為縣治。縣政府、國民黨縣黨部、縣參議會、縣自衛隊等黨政軍機構均設於此。民國27年(1938年)定名蓮花鎮民國17年(1928年),在黃河哈腦渡始建浮橋,1943年遷蓮花北門外渡。民國32年(1943年),蓮花城內有百貨店鋪、飲食旅店、手工作坊等農兼商戶50戶,鋪面261間。城內有南門至北門的主幹道一條(東西無門)長160米,寬8米。

南門外有土大路南通臨夏,向西經歌集入臨夏縣,出北門過黃河,經白塔寺川、劉家峽渡口到省城蘭州;或過黃河越王家大山,經王臺、川城達青海;東渡大夏河,經喇嘛川入東鄉縣。水運沿黃河順流而下,可乘羊皮筏到白塔寺、姬川一帶;牛皮筏、木筏可經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桑園峽直達蘭州、包頭等地,是永靖縣的主要運輸線路。

1939年,由民眾集資,在北城角東側建起城隍廟,是全城僅有的一座磚牆、雕樑畫棟的建築。城內用水全靠去黃河、大夏河人挑畜馱。至共和國成立前夕,城內常住人口只有380餘人,房屋240多間,商戶36戶,中小學各1所,還有鎮公所、郵亭、衛生院、銀行儲蓄所等,一片蕭條破敗景象共和國成立後,中共永靖縣委機關設在城隍廟,縣人民政府設在舊縣府院內。

1951年前後建立了國營貿易商店、人民銀行、郵局、文化館、供銷合作社、花紗布公司、百貨公司。城內外建有土木結構的倉庫兩座,倉容量100萬公斤954年始建土木結構的2層5間供銷社辦公樓,縣農具廠、廣播站、木器廠、新華書店相繼建成。截止1957年,工業總產值2.9萬元,並開始柴油機發電,初步解決了機關單位的照明。

1956年底開通至臨夏客運班車。

到1958年,城區面積增到1610畝,人口發展到1900餘人。

1958年10月20日,永靖縣併入臨夏市,蓮花堡為蓮花公社所在地。

1961年12月15日,永靖縣建制恢復。

1962年1月,縣治從蓮花遷往劉家峽小川。

1967年,蓮花城被劉家峽水庫淹沒。

隨著今年來劉家峽旅遊業的興盛。至此才有了現在“只識

永靖縣的孃家在哪? (單選)
0
0%
永靖縣
0
0%
劉家峽
0
0%
蓮花城

劉家峽不知永靖縣的"現象。

外人只識劉家峽不知永靖縣,原來永靖縣也是倒插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