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數據來了!武漢與目前五個國家中心城市的差距在哪?

2012年5月18日至20日,時任總理溫家寶到湖北考察,明確表示大力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這是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肇始。武漢有望成為繼北京、上海、天津、廣州、重慶之後的第六個國家中心城市。把武漢建設成國家中心城市,既是時代的召喚,也是現實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一五”以來,武漢經濟快速增長,經濟規模快速擴張,城市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在引領水平、輻射能力、集散功能方面,武漢已具備國家中心城市的實力。與五個國家中心城市比較,既有差距,也有優勢,要緊緊抓住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機遇,把武漢做強、做大,率先實現中部崛起。

武漢與五個國家中心城市的比較

最全數據來了!武漢與目前五個國家中心城市的差距在哪?


一、引領水平方面

從人口規模看,2012年,五個國家中心城市常住人口達到10083.02萬人,超過1億人,佔全國總人口的7.5%。其中,重慶2945萬人,上海2380.43萬人,北京2069.30萬人,都超過了2000萬人,天津1413.15萬人,廣州1275.14萬人,武漢1012萬人,都超過了1000萬人。全國城市中常住人口超過千萬的只有8個城市,另外兩個城市是成都和深圳。

從城鎮化率看,城鎮化水平是體現一個地區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2012年,五個國家中心城市城鎮化率除重慶外,都超過了70%。上海89%,北京86.2%,天津81.55%,重慶56.98%,武漢79.23%。國際上一般將城鎮化進程分為三個階段:城鎮化率在30%以下為初級階段,30%-70%為中級階段,70%以上為高級階段。

從地區生產總值看,2012年,五個國家中心城市GDP都超過萬億元,總量達到75797.74億元,佔全國GDP的比重為14.6%。其中,規模最大的上海超過2萬億元,達到20101.33億元,是武漢的2.5倍,在全國城市中排首位。北京17801.02億元,是武漢的2.2倍,在全國城市中排第二位。廣州13551.21億元,在全國城市中排第三位。天津12885.18億元,在全國城市中排第五位。規模最小的重慶11459億元,在全國城市中排第七位,也是武漢的1.4倍。武漢8003.82億元,在全國城市中排第九位。從人均GDP看,2012年,武漢人均GDP79482元,低於天津93110元,上海85000元,北京81091元,高於重慶的39083元。從發展速度看,武漢的發展勢頭很猛,潛力較大。2008年至2012年五年間,武漢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5%,低於天津增長16.1%,重慶增長15.3%,高於廣州增長11.7%,北京增長9.0%,上海增長8.7%。

從財政收入水平看,2012年,北京、上海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超過3000億元,分別為3314.90億元和3743.70億元,重慶1705.10億元,天津1760億元,廣州1102.25億元,武漢828.58億元。雖然武漢財政收入規模遠遠落後於五個城市,但財政收入的質量佔優。2012年,武漢稅收收入佔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最高,達到80.5%,廣州的76.1%,上海的76%,北京75.4%,天津70%左右,重慶50%左右。

從城鄉居民收入看,2012年,上海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萬元,達到40188元,廣州38054元,北京36469元,天津29626元,重慶22968元,武漢27061元,僅高於重慶。五個國家中心城市除重慶外,農民人均純收入都突破了萬元,上海最高為17401元,廣州17017元,北京16476元,天津13571元,重慶7383元,武漢也突破了萬元,為11190元,高於重慶。

二、輻射能力方面

從城市定位看,2005年1月27日國務院批覆北京市為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現代國際城市。2006年3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天津市為環渤海地區的經濟中心,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2009年3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到2020年上海市基本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2009年1月26日《國務院關於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頒佈,努力把重慶市建設為中國中西部地區第一大城市,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長江上游地區金融中心和長江上游航運中心,西部綜合交通樞紐之一。2008年12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首次將廣州的發展定位為建成珠江三角洲地區一小時城市圈的核心。2010年3月12日國務院批覆武漢為我國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在五個中心城市中,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中心,天津是北方地區和環渤海地區的中心,廣州是珠三角地區的中心,重慶是長江上游的中心,都是全國重要的區域中心和經濟增長極。

從產業結構看,五個國家中心城市中,北京、上海、廣州為“三、二、一”的產業結構,且第三產業比重都超過了60%,標誌著三個城市進入了服務經濟發展階段。2012年,北京三次產業結構為0.8:22.8:76.4,與2008年相比,第三產業比重提高了1個百分點。上海為0.6:39.4:60.0,與2008年相比,第三產業比重提高了4個百分點。廣州為1.6:34.8:63.6,與2008年相比,第三產業比重提高了4.6個百分點。天津、重慶為“二、三、一”的產業結構,且第二產業比重都超過了50%,2012年天津為1.3:51.7:47.0;與2008年相比,第二產業比重提高了0.8個百分點。重慶為8.2:53.9:37.9,與2008年相比,第二產業比重提高了8.9個百分點。武漢自1998年到2011年均為“三、二、一”產業結構,近幾年,武漢大力實施“工業倍增”計劃,工業快速增長,2012年,第二產業比重超過了第三產業,為3.8:48.3:47.9,與2008年相比,第二產業比重提高了10.8個百分點。表明武漢和天津、重慶都處於工業化加速期,但武漢的工業化率低天津3.4個百分點,低重慶5.6個百分點,工業化的任務還很艱鉅。

從交通運輸看,2012年,重慶貨運量超過10億噸,達到11.01億噸,上海貨運量接近10億噸,為9.44億噸,北京2.86億噸,廣州7.60億噸,天津4.77億噸,武漢4.39億噸。重慶、北京客運量超過10億人次,分別為15.78億人次和14.90億人次,廣州7.61億人次,天津2.85億人次,武漢2.75億人次。上海港口貨物吞吐量7.36億噸,天津4.77億噸,廣州4.51億噸,重慶1.25億噸,武漢0.76億噸。上海浦東、虹橋兩大國際機場共起降航班59.67萬架次,進出港旅客7870.84萬人次。北京首都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8000萬人次,在首都機場起降航班的航空公司有94家,每天起降1500多個航班,通航點達236個,居全國機場首位。廣州白雲機場旅客運送量4831萬人次,起降航班架次達37.3萬架次。天津濱海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814萬人次,正班航線77條,其中國內63條,國際10條,港澳臺4條,通航城市63個,其中國內49個,國際10個,港澳臺4個。重慶江北機場旅客吞吐量達2205萬人次,位列“兩千萬級”機場行列,航班起飛19.5萬架次,通航城市已經突破100個,國際(地區)客運航線15條。武漢航空旅客吞吐量1398萬人次,民用航線203條,其中國內184條,國際19條,通航城市(地區)76個,通航國家(地區)9個。

從對外貿易看,2012年,上海、北京進出口總額超過了4000億美元,分別為4367.58億美元和4079.16億美元。廣州、天津超過了千億美元,分別為1171.31億美元和1156.23億美元。重慶532.04億美元,武漢203.54億美元。其中,上海出口超過2000億美元,達到2068.07億美元;北京、廣州超過500億美元,分別為596.50億美元和589.12億美元;天津483.14億美元;重慶385.71億美元;武漢107.48億美元。上海、天津實際利用外資超過了150億美元,分別為151.85億美元和150.16億美元,重慶105.33億美元,北京80.42億美元,廣州45.75億美元,武漢44.44億美元。上海跨國公司總部達到403家,投資性公司265家,外資研發中心351家。北京跨國公司總部127家,投資性公司208家,研發機構663家。重慶世界500強企業達到225家,廣州224家,天津152家,武漢101家。在“2012年全國35個主要城市總部經濟發展能力排行榜”上,北京、上海、廣州、天津和武漢進入綜合得分前十名,武漢排在第九。

三、集散功能方面

從商貿中心看。五個國家中心城市都是區域商貿中心。武漢是華中地區具有悠久歷史的著名商埠,是中部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2012年,北京、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額超過了7000億元,分別為7702.82億元和7387.32億元。廣州超過5000億元,達到5977.27億元,重慶3961.19億元,天津3921.43億元,武漢3432.43億元。北京實現商品銷售總額5.08萬億元,其中,批發業4.32萬億元。上海5.38萬億元,其中,批發業4.72萬億元。廣州批發業3.18億元。天津2.57萬億元,其中,批發業2.52萬億元。武漢1.23萬億元,其中,批發業0.87萬億元。北京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數8577家,天津4220家,廣州3801家,武漢2989家,商品交易市場已發展到500多個,商業機構1萬多家。在《2011年全國連鎖、百貨100強》中,北京14家,上海9家,重慶2家,廣州3家,武漢3家,其中,中百和武商進入前20名。

從物流中心看。上海要打造國際物流中心,2012年,物流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超過12%,上海港貨物吞吐量達到7.36億噸,集裝箱吞吐量3252.94萬標準箱,均位居世界第一;航空貨郵吞吐量達到337.96萬噸,運輸規模躍升世界級機場行列。外高橋保稅區已基本形成了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為主體的現代物流產業體系,集聚了包括美國APL、英邁、荷蘭TNT、日本近鐵、通運等世界知名物流企業在內的1000多家物流倉儲企業。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上海物流業已經形成了多級聯動機制。北京物流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超過4%,有近千家規模以上專業物流企業,在“2010中國物流企業50強”中,有19家總部設在北京,位居前20的有9家。天津物流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超過9%。物流企業達到2萬多家,其中運輸企業1.5萬多家,貨代企業0.4萬家,倉儲企業及其他企業近0.1萬家。60多家中外船公司掛靠天津港,與500多個港口有貿易往來,開闢了100餘條集裝箱航線,集裝箱吞吐量1230萬標準箱,貨物吞吐量4.77億噸,為全球第五的世界大港,航空貨郵吞吐量19.43萬噸。重慶物流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在9%左右,物流企業近500家,航空貨郵吞吐量達到27.04萬噸,國際標準集裝箱吞吐量87.10萬標準箱。武漢物流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超過10%,A級物流企業近70家,其中,5A企業4家。航空貨郵吞吐量達到12.82萬噸,國際標準集裝箱吞吐量656.30萬標準箱。

從金融中心看。上海、北京是國際金融中心,其他城市都是區域金融中心。2012年,上海各類金融單位1124家,其中,貨幣金融服務單位510家,資本市場服務單位139家,保險業單位347家。經營性外資金融單位208家,外資金融機構代表處210家。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63555億元,貸款40982億元。金融市場(不含外匯市場)交易額486.95萬億元,上海證券交易所各類有價證券成交金額54.75萬億元,其中,股票成交金額16.45萬億元。上海期貨交易所各品種總成交金額89.2萬億元。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總成交金額75.84萬億元。上海黃金交易所總成交金額3.53萬億元。浦東融資租賃業務創新試點有序開展,共引進融資租賃企業90家,單船單機(SPV)項目公司達64個,國際貿易結算中心試點企業達50家,專用賬戶貿易額達85億美元。引進股權投資企業及其管理機構344家,累計達1128家。北京法人金融機構620家,居全國之首。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84837億元,貸款43189億元。金融市場成交額85413億元。其中,股票交易額44993億元。基金交易額2356億元。年末期貨公司和期貨營業部79家,交易金額22.4萬億元。重慶中資全國性大型銀行7家,中小型銀行19家,中資區域性中小型銀行27家,外資銀行分行13家。證券法人機構1家,證券公司營業部112家。保險法人機構3家,保險分公司41家。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19424億元,貸款15594億元。天津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20294億元,貸款18397億元。廣州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30187億元,貸款19937億元。武漢各類金融機構398家,其中,銀行業金融機構29家(含外資銀行8家),證券、期貨業單位139家,保險公司63家。總部設在武漢的金融機構15家。在漢設立或正籌建後臺服務中心的金融機構27家。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13132億元,貸款11576億元。

最全數據來了!武漢與目前五個國家中心城市的差距在哪?

從科技中心看。2012年,北京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42個,佔全國的4.7%。研究與試驗發展(R&D)活動人員31.8萬人,R&D經費支出1031.1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5.79%。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為92305件和50511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為52720件和20140件。簽訂各類技術合同5.99項,技術合同成交總額2458.5億元。上海國家級創新型企業達到15家,國家級創新型試點企業19家,市級創新型企業達到500家。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635億元,佔生產總值的3.16%。受理專利申請量82682件,其中發明專利37139件。專利授權量51508件,其中發明專利11379件。各類技術交易合同2.8萬件,合同金額588.52億元。重慶國家重點實驗室8個,國家級中心10個,國家級創新企業16家。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162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1.4%。受理專利申請3.89萬件,專利授權量2.04萬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2426件。技術市場合同成交3578項,成交金額223.5億元。廣州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7人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8人。國家級工程中心15家,其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7家,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8家。國家工程實驗室9家,國家級、省級大學科技園6個。受理專利申請33421件,其中發明專利9816件。專利授權22045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4036件。廣州市質監繫統已建成的國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4個,獲得資質認證的實驗室401家,獲得管理體系認證企業6222家,產品獲得3C認證企業1227家。天津國家級重點實驗室9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3個,國家級科技產業化基地24個,國家級企業技術開發中心39個。研發經費支出佔生產總值的比重2.7%。專利申請41500件,專利授權20003件。簽訂技術合同13409項,合同交易額172.11億元。武漢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0個,國家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3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3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9個,國家級孵化器15家,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10個。兩院院士58人。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212.90億元,佔生產總值的比重2.7%。專利申請24105件,其中發明專利8071件。專利授權13698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3252件。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169.69億元。

最全數據來了!武漢與目前五個國家中心城市的差距在哪?

從以上三個方面的比較中,雖然武漢在經濟總量、產業規模、服務功能、對外開放等方面與五個國際中心城市還有較大差距,但在綜合經濟實力、城市化進程、城市輻射功能、城市地理條件、城市文化和創新能力方面具有較大優勢和潛力,武漢建設國際中心城市的基礎條件和承載力已基本形成。歷史賦予了武漢發展的機遇,機遇千載難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國家的要求、歷史的責任、時代的需要,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最全數據來了!武漢與目前五個國家中心城市的差距在哪?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