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戰開始時中日的差距有多大

全面抗戰開始時中日的差距有多大

由於中國軍隊文化層次普遍較低,基層軍官不識字的很多,而士兵大部分都是文盲,這導致平時的戰術訓練,只能進行最基本的練習。根本談不上研究戰略戰術,真正到了打仗時,全憑最原始的勇氣,用冷兵器時代激勵士氣的土辦法。進攻的時候還好說,以密集的隊形蜂擁蟻附,進行人海式衝鋒。問題是一旦遭遇挫折,則立即成了鳥獸散!完全沒有現代軍隊基本的專業戰術素養。

平時射擊訓練能省則省。因為當時一發步槍子彈的價值,相當於7斤半白米,換成35個雞蛋也行。當時普通的中國城鄉家庭,可能全家一個月都消費不了這麼多好東西!因為1930年代中國農民的主食,還是小米、玉米、地瓜、高粱米,欠收的年景,吃糠咽菜也是常態。食品永遠是常年飢餓中的中國,最珍貴也最有價值的物資。這造成在平時訓練中,無論軍官還是士兵,老想著槍裡裝的不是一發子彈,而是7斤半大米或者35個雞蛋,捨不得實彈打靶!一發子彈打出去,能當半個月口糧的七斤半大米就沒了。

平時訓練,只能是空槍射擊!空槍射擊和實彈射擊畢竟感覺完全不同,導致後來在和鬼子面對面的實戰中,國軍士兵普遍槍法不準,在抗日戰場上體現的非常明顯!

當時條件和裝備最好的中央軍,也不過每個士兵配發15發子彈。全面抗戰打響後,每個士兵也只能配發20發子彈。而參加抗戰的地方雜牌軍則更慘,一杆步槍只配發5發左右的子彈,還不是人人都有槍,剛組織起來的抗日義勇隊,手裡能有根木根就不錯了!

與此相反,日軍的步兵操典規定,新兵入伍後,每月用於實彈射擊的子彈,步槍不能低於150發,機槍不得低於300發!基本是放開了打!加上日軍步槍的精度本來就很好,其訓練結果,就是日軍每個中隊都有三分之一的步槍兵,可以達到優秀射手的水平。中國軍隊和日軍作戰,不論是國軍還是八路,普遍評價鬼子兵的槍法非常好!這造成在初期的正面戰場,一個團的國軍打不過日軍一箇中隊成為常態!國軍的人多番號多,往往是徒有虛名。

槍戰不行,至於火炮就更不用提了!“盧溝橋事變”爆發時,全中國75毫米以上的火炮,只有800門,而其中105毫米以上的所謂“重炮”,居然只有48門,全部火力連侵華日軍的零頭都不到!因為日軍一個甲類師團下轄的炮兵,就有36門120毫米榴彈炮,和24門150毫米重型榴彈炮,合計60門!這就是為何上百萬國軍陸軍主力,在正面戰場打不過日軍4個師團!

全面抗戰開始時中日的差距有多大

槍炮比不過,拼刺刀居然也會輸!抗戰到了中後期,美國顧問開始來華,發現國軍士兵普遍營養不良,長期處於半飢餓狀態,這還是條件最好的中央軍,不用說打仗,甚至連行軍都感到有氣無力。雖然中國士兵的身高普遍超過侵華日軍,但在白刃戰中,七八個國軍士兵被2個上了刺刀的鬼子攆的滿山跑,是最常見的畫面!

在美國顧問眼裡,當時的日本,雖然海空軍比較先進,但陸軍整體上卻並不怎麼樣,如果與德法等西方陸軍傳統強國相比,裝備甚至還沒達到德法一戰時的水準,就這樣還能在東亞稱雄,只能說當時的中國,實在是太落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