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龍招堤:貴州最佳荷花觀賞地,張之洞小時候在此揚名

說道荷花,大家可能會想到西湖“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想到大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但是,你知道貴州也有一個絕佳的荷花觀賞地嗎?那就是貴州黔西南州的安龍縣。賞荷花一般來說需要兩個點才有欣賞價值,一是荷花規模大,二是有歷史文化底蘊,恰好,安龍兩者均有。


安龍招堤:貴州最佳荷花觀賞地,張之洞小時候在此揚名

安龍本來為明朝洪武年間的一個屯堡,為安隆守禦千戶所。到了明末清初,南明永曆皇帝“遷都”安龍,設置了安龍府。永曆政權滅亡後,清朝一度改安龍為南籠府,嘉慶二年(1797年),南籠府改為興義府,管轄黔西南地區。安龍城東北原是一片澤沼澤,俗稱陂塘海子,每年雨季,便生水災。清朝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總兵招國遴為了治理水害,捐俸銀2000兩,修建了一條長300米,高4米的堤壩。後人遂仿“蘇堤”和“白堤”,取名“招堤”以示紀念。

安龍招堤:貴州最佳荷花觀賞地,張之洞小時候在此揚名

此後,歷經乾隆、道光、光緒諸多地方官員培植,修建了涵虛閣、半山亭、省耕亭、一覽亭等建築,使招堤風光俊逸秀美,卓然可觀。清代著名學者朱逢甲以“水色涵山色,荷香雜稻香”的聯語描繪它的特色。清道光二十八(1848年),興義知府張鍈又將招堤加高五尺,並在大堤北邊海子種植荷花,形成垂柳夾岸、荷花十里的美麗畫卷。張瑛在加高招堤的同時,於金星山上“涵虛閣”旁,依巖又建了一個三面石柱涼亭,名曰半山亭。

安龍招堤:貴州最佳荷花觀賞地,張之洞小時候在此揚名

安龍招堤:貴州最佳荷花觀賞地,張之洞小時候在此揚名

竣工時,張瑛在此宴請士紳文人,賦詩作文慶賀招堤又添新景。席間,張瑛幼子、年僅十一歲的張之洞,竟也提起筆來,一氣呵成,模仿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寫就了700餘言的《半山亭記》,文中用“秋水澄空,紅橋倒影”、“水綠波澄、蓮紅香遠”、“沙明荷淨,舞翠搖紅”等佳句。張之洞從小在興義府長大,學習,為貴州全省學童之冠。作《半山亭記》,張之洞名噪一時。此記全文,刻於安龍招堤畔之半山亭。

安龍招堤:貴州最佳荷花觀賞地,張之洞小時候在此揚名

安龍招堤荷花6月荷花含苞待放,7月8月是賞荷的最佳時機。十里荷花,美不勝收。過牌樓即步入長堤,有溪水自堤下緩流。堤南是稻田,一片綠植直抵城廂;堤北是荷塘,水潔荷淨,舞翠搖紅。塘中曲橋回還,連綴5座賞荷亭。盛夏,數百畝荷花紅綠相間,亭橋浮於花海,輕風過處,馨香襲人。

安龍招堤:貴州最佳荷花觀賞地,張之洞小時候在此揚名

安龍招堤附近人文薈萃。安龍古城建於明代永樂年間,建築風格有清幽樸素的灰簷瓦舍,古色古香的青石小巷;明十八先生墓、豐同治年間回民起義領袖張林祥、 馬河圖合葬墓、南明永曆帝故宮、明御校場、清代試院、武廟石碉等古蹟,興義府試院楹聯眾多,是貴州省唯一保存尚完整的封建時代科舉考試場所。

安龍招堤:貴州最佳荷花觀賞地,張之洞小時候在此揚名



歡迎關注小編,小編專門介紹貴州的風景、民族、人文、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