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一大批父母的養老錢化爲烏有,涉及數億元!

點擊上方藍字 關注“平安中寧”

「警惕」一大批父母的养老钱化为乌有,涉及数亿元!
「警惕」一大批父母的养老钱化为乌有,涉及数亿元!
「警惕」一大批父母的养老钱化为乌有,涉及数亿元!

5元辦個會員卡

就能來門店吃喝玩樂

投40萬就能免費養老

本金還能拿回來不少…

免費住養老院 還能拿利息

「警惕」一大批父母的养老钱化为乌有,涉及数亿元!

56歲的市民陳阿姨生活全亂套,她在一個叫愛福家的養老服務機構買了50多萬元的養老產品,結果公司董事長涉嫌跑路,陳阿姨的錢全泡湯。

截至6月中旬,杭州共接愛福家報案人員2500多人,涉及金額數億元。受害者以老年人為主,最多的投入上百萬元,投入五六十萬元的也大有人在。

「警惕」一大批父母的养老钱化为乌有,涉及数亿元!

一系列養老服務的興起,讓我們不禁感嘆關愛老人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這個社會正越來越有溫情。

然而,當逐利的雙眼盯住這些“養老”服務,當居心叵測之人給這些“養老”服務穿上“理財產品”的外衣,並將它製作成糖衣炮彈進行非法集資違法活動時,你可想過它的可怕程度?

《中國養老金融發展報告(2017)》發佈,報告顯示,超過95.5%的調查對象目前(或計劃)進行養老投資、理財,超過30%的調查對象有上當受騙的經歷,而老年人受騙比例更高。

老年人是遭遇詐騙的“重災區”,最主要的原因是輕信“高回報”。《中國養老金融發展報告(2017)》還顯示,在家庭遭受損失後,高達57.0%的家庭選擇了“自認倒黴,未告知其他人”,僅有22.8%的家庭通知了治安管理機構。

「警惕」一大批父母的养老钱化为乌有,涉及数亿元!

老人上當受騙,主要是老人與子女之間缺乏溝通。其實騙子的手段並不高明,老人只要與子女商量一下,80%以上的騙局都會被識破。但多數時候,老人被騙後並不希望子女知道,一是怕子女埋怨,二是怕子女擔心。尤其在一些養老理財的案例中,老人之所以參與這些投資項目,出發點可能是為了給子女減輕負擔,結果卻將多年的積蓄打了水漂。

說法

這些打著“養老”旗號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犯罪通常有三個突出形式:

一是以提供“養老服務”等名義吸收資金

此類非法集資行為沒有提供養老服務的真實內容或者不以提供養老服務為主要目的,而是以養老服務為名收取會員費、保證金,並承諾還本付息或者給付回報等方式非法吸收公眾資金。

二是以投資“養老公寓”、“養老院”等名義吸收資金

這類非法集資行為不具有房地產銷售的真實內容或者不以房地產銷售為主要目的,打著投資養老公寓、養老地產等幌子,以返本銷售、售後包租、約定回購等方式非法吸收公眾資金。還有部分以投資養老基地、養老建設項目等名義,承諾給付高額回報,非法吸收公眾資金。

三是以相關“銷售產品”等名義吸收資金

此類非法集資行為是指養老服務機構不具有銷售商品的真實內容或者不以銷售商品為主要目的,以商品回購、寄存代售、消費返利等方式吸收公眾資金。

提醒

「警惕」一大批父母的养老钱化为乌有,涉及数亿元!

其實,還有很多其他形式非法集資的情形,比如借“投資理財”名義、P2P網絡借貸為名、消費各種商品為幌子進行非法集資的,此外還有諸如以投資、預售墓地為幌子進行非法集資、利用民間會社形式進行非法集資以及假冒民營銀行的名義,謊稱已經獲得或正在申辦民營銀行的牌照進行非法集資等等,各種新類型層出不窮,讓人防不勝防,作為投資人,我們一定要擦亮眼睛,繞開非法集資的陷阱,以下幾個小貼士供參考:

一看公司是否有有關部門的批准從事向不特定公眾募集資金的業務;

二看投資信息的來源是否可靠,需要特別提醒的是熟人介紹不代表產品一定可靠;

三看產品收益回報。根據國家規定,所有理財產品不得承諾保本保息,有此說法的直接忽略,對於超高收益要警惕;

四看公司在網絡上的評價;

五是諮詢相關監管部門,請求專業指導分辨,比如對P2P網絡借貸、銀行機構理財、信託產品,可以致電當地銀監局;對相關股權、期貨、基金、券商理財等,可以致電當地證監局等。

別再被高息誘惑了!

畢竟,你貪的是別人的利息

別人貪的是你的本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