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元素融入景區建設 茅山是不是更美了?

“陳奶奶,您慢點,我扶著您從這邊走。”日前,茅山景區學雷鋒志願者王娟正在幫助腿腳不利索的常州陳女士檢票入園。據悉,4月份以來,茅山景區在遊客中心設置了學雷鋒志願者服務站,將文明旅遊引導納入景區常規工作中,志願者們真誠的微笑和貼心的服務成為景區一張亮麗的名片。

近年來,茅山景區積極倡導文明旅遊理念。在遊客中心、各景點顯要位置都設立了文明旅遊提示牌,LED大屏循環播放文明旅遊宣傳片。同時,志願者們遍佈景區,向遊客發放文明旅遊宣傳手冊,並提供引導、諮詢、幫扶等免費服務,不僅倡導遊客要文明旅遊,還提醒志願者們以身作則,做文明使者,弘揚茅山文明旅遊風尚。

重走鐵軍路 紅色旅遊掀熱潮

“穿著軍裝,站在革命先烈曾經拋頭顱、灑熱血的地方,我深深地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近日,在東進林、新四軍醫療所等歷史遺蹟參加公司黨建活動的南京曹先生告訴記者,來茅山老區接受紅色教育,真是不虛此行。

據悉,醫療所遺址位於茅山景區李塔村,在遺址旁邊,一座泥巴牆、茅草頂的屋子掩映在竹林深處,儘可能復原了當年情景。據歷史資料記載,1942年1月,新四軍六師十六旅在水網交錯的圩裡成立了第三療養所,療養所內傷病員吃的用的依靠茅山當地群眾支持,在茅山戰鬥的幹部、戰士、地下黨的同志和許多百姓都在這個療養所看過病,養過傷,大家又把這裡叫做“竹林醫院”。

除了新四軍醫療所遺址,去年以來,茅山景區還圍繞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修繕了新四軍修械所和新四軍水壩等抗戰遺址及配套設施,並與周邊百餘處紅色景點串聯,以“重走鐵軍路”為主題,推出了“紅色文化+研學”運作模式,掀起了紅色旅遊的熱潮。景區不僅邀請新四軍後代、先進模範、史學專家,採取訪談、問答等形式進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茅山斗爭史與鐵軍精神”等主題教育,而且將戶外拓展訓練與茅山革命歷史相結合,組織學員在東進林等革命遺址開展拓展訓練。

據悉,目前,景區已接待來自句容、鎮江、南京等社會團體約2000人次。“我們將繼續拓展紅色文化課程項目,力爭讓學員增強紅色文化素質,達到傳承茅山‘紅色基因’的目的。”茅山紅色文化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厚春表示。現在的茅山景區,遊客穿軍裝、唱紅歌成為常見景象,紅色旅遊已經成為精神文明的實踐之旅。

設施再升級 旅遊環境更舒適

26日,常州中老年人旅遊團一行人在茅山景區第二備用停車場下車後,拿出手機掃了掃路邊標牌上的二維碼,通過微信導覽圖,在未上山前,就對景區各景點和服務設施有了大致瞭解。

據悉,今年以來,茅山景區對旅遊服務設施進行了升級改造,在崇禧宮門前和遊客中心外分別新建了2000平方米和7000平方米的停車場,並同步配套增設了LED屏、微信導覽、景點線路推薦等旅遊標識標牌,大大緩解了景區節假日自駕遊接待高峰壓力。

據景區負責人介紹,2017年,茅山景區完成了遊客中心及崇禧萬壽宮兩處廁所“3A”升級完善工程。今年,茅山景區還將按照“5A”標準與要求,繼續按序時推進景區內元符萬寧宮、仙人洞、喜客泉等3處景點的“廁所革命”,同步加快第三衛生間配套建設,滿足兒童、老人及殘障人士在異性親屬陪同下如廁的需求。此外,茅山景區還在各景點商鋪中間開展老化破舊汙水管網等排汙設施綜合整治工程,進一步全面排查安全隱患,確保景區綠水青山與遊客生命財產安全。

文明元素融入景區建設 茅山是不是更美了?

近年來,茅山景區緊緊圍繞茅山湖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為引領,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精準發力,拓展“旅遊+”, 豐富遊覽內容,同步不斷強化旅遊配套服務設施提檔升級,有效提升內外環境,注重遊客遊覽體驗,竭力為各地遊客營造一個文明有序、安全舒服的遊覽環境。

傳遞新風尚 “裡子”“面子”美起來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茅山景區茅山農家土菜館門前LED屏上,每日循環播放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的菜館就在景區裡面,播放社會主體核心價值觀,這也是向遊客展示我們茅山人精神風貌的好機會。”菜館老闆胡培中介紹。

連日來,茅山風景區大小村莊正悄然發生著“蛻變”。道路兩邊一塵不染,雜物垃圾存放有序、牆面整潔美觀……隨著村莊環境改善而改變的,還有村民們的精神面貌和鄉里鄉親快樂和諧的新風尚。

新家園小區是茅山村的安置小區,自2010年拆遷安置以來,567戶原村民搬遷到了小區裡。“多虧了我們的沈書記,我終於又可以在河邊散步鍛鍊了。”村民趙友明開心地說。這條常年散發異味的小河,曾是小區居民避之不及的地方,自文明城市建設以來,茅山村黨總支書記沈曉春組織人員對小河進行了徹底的清理,並督促保安每天定期巡邏和清理,終於恢復了小河原來水清水美的好風光。

“現在房前屋後、村裡路口,都乾乾淨淨的,確實舒心多了。以前還覺得人家多管閒事。”夏林村福鱒樓老闆陳殿保內疚的說道。他家因製作老鵝,門前曾是汙水橫流、雜物亂堆的“禁區”。在各村環境大整治中,象這樣的“頑疾”都得到了徹底清除。“建設文明和諧的新農村,人人都是支持者、參與者。文明城市建設以來,茅山管委會通過建立垃圾日產日清制、村級管理日常巡邏制、各片區包乾制等,對村莊環境衛生加強集中整治與常態化管理,打通文明城市建設的‘最後一公里’。”茅山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茅山管委會多舉措推進村容村貌不斷提升改善,改掉的是陋習,塑造的是形象,帶來的是村莊“面子”“裡子”一起美起來。

孔德琴 史利陵 周雪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