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氏文史哲系列——哲學思考斷片

哲學本源

何謂哲學,愛好智慧並勇於發問即可。只要具備反思能力,就可以進行正常思考,通過表象思考本質,中間過程可以質疑一切權威與根據,完全基於自己感性或理性去感受、體驗、思考和推斷。哲學並非玄學,也不是故作高深,每一篇哲學論著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思考歷程,不管表面看起來多麼荒謬不可理喻,也不管看起來多麼高深不可目測,本質上是一個人思緒集中體現,然後訴諸文字得以表達。哲學問題背後是思考引子,讓人墜入迷思,啟發智慧,讓人意識到習慣常識背後形成機理,讓人可以勇敢運用自己的理性智慧,學會與古賢人進行平等對話。若還是理解不了晦澀的哲學原典,如同白板的心靈也可以藉此積累素材,假以時日,會無形中形成自己思考體系與概念框架,學習哲學會讓人不自覺總結自己的思維框架,訴諸文字最為緊要,通過閱讀寫作檢閱自己所思所想,不斷加以反思體會,與前人觀點作比,與同時代流行觀念相較,最終也會形成自己一家之論,無所謂對錯,只在于思考並質疑,對錯之說只是後話。

哲學歷史

學習哲學必需要懂得哲學史,雖然問題與概念基本變化不大,而且哲學新觀點也是很難提出,但是哲學思考進路還是會有所不同,甚至哲學家思考側重點也會透露其立場觀點。正因如此,哲學經典著作更顯可貴,每一次重溫都會有新的體會。其實,主要哲學人物也很少,屈指可數,西方哲學代表人物主要就是希臘時期的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然後就是啟蒙時期的英法德哲學代表出場,英國有休謨、法國有笛卡爾,德國有康德、黑格爾、叔本華,現代西方哲學大家就更少了,比如海德格爾。大體可以簡要評說如下,蘇格拉底作為倫理哲學先哲,著名催產婆式發問藝術就是其看家武器,可見哲學本質上就是發問,提出一個好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柏拉圖就是理念主義的代表人物,抽象的理念成為本體,知識回憶說讓人印象深刻,奇妙的山洞之光比喻也讓人讚不絕口。亞里士多德一句”我愛吾師但我更愛真理“讓其流芳千古,可見哲學本質上就是追求遙不可測的真理過程。亞里士多德讓哲學變得更具體系性,問題概念與工具箱為後來人都準備好了,直接從其手中出借即可。古希臘哲學起點確實挺高的,接下來幾千年也只是其註解,一直到歐洲文藝復興啟蒙時期。

啟蒙時期,最典型的特徵是理性自覺意識甦醒了,康德那句”要敢於運用自己的理性去批判“就是最好的口號,一度蜷縮在神學旁邊的哲學就再度崛起。英國的休謨率先提出經驗論,從實際生活經驗入手,最典型的現象如太陽東昇西落也得到追問,為什麼你會認為明天太陽還會升起呢,畢竟你只是看過無數以前太陽昇起例子而已,現實世界裡知識基本都是從歸納得來,除了純粹演繹的數學邏輯(但也是暫時的,二十世紀初數學基礎也得到質疑)。法國的笛卡爾也出場應戰,一句”吾思故吾在“讓其名聲大震,看似典型的唯心之論,其實是典型的數理邏輯思維,畢竟笛卡爾是著名的數學家,發明瞭解析代數,讓數學從初級的圖形幾何進化至純數理分析。笛卡爾理性人格再典型不過了,也是理性論的首要代表。最後是德國的康德登場了,在認識論上實現了”哥白尼式轉變“,《純粹理性批判》成為後來哲學學人必看之書,假如只有一本哲學書可以留下,或許就是這本書吧。康德融合經驗論與理性論,提出先驗概念範疇以及統覺論,物自體的概念更是橫空出爐,像是從柏拉圖的理念而來,本質上康德還是偏愛理念世界的,畢竟康德自己便從純理念世界推演出宇宙星雲學說。雖然康德也看牛頓著作,但理解起來就彷彿是理念戰勝了概念。自此,西方哲學可以告一段落了,後續哲學家基本也在繞圈子,或許數千年後再有哲學復興之說,或許就這樣了,人類思維極限或者思維法戲就這麼多了。人工智能也不見得有更聰明的哲學本能。康德以後,德國哲學便扛起西方哲學大旗,黑格爾又充當了亞里士多德的角色,整理哲學史,並從中總結自己理性精神學說,讓絕對理性脫穎而出,決意從康德劃定的理性界限中逃脫出來。叔本華似乎專門唱反調,黑格爾說一即說二,提出自由意志對抗理性精神,無疑也開啟了意志情感學說境界,提前預告了時代精神軟化柔化趨勢。最後,海德格爾作為後來人也頗感無奈,該說的都被說了,那他該說什麼呢。他不惜上溯希臘原著,從詞語組合分解入手,解析最初的存在要義。他彷彿說前人都還沒解決最根本存在問題,就著急奔向下一個議題。

哲學吾觀

哲學問題是什麼,為什麼去思考這個問題呢,為什麼每一個哲學家都相信自己掌握了真理呢,本質上他們都是從自己感悟出發,通過自己學識生涯或思考心得去總結歸納。哲學歷史上有太多二元對立問題,存在與不存在,有限與無限,理性與感性,可知與不可知,物質與意識,宿命與自由,其實你拿哪個問題去質問任何一個人,即使他說得再頭頭是道,你還是可以反駁一句,彷彿哪家都可以自圓其說。這也是每一位哲學學人的困惑,到底該聽從誰的呢,似乎每家都有一定合理性,沒有一家是完美得不可批駁,就如同一加一就等於二。即使完美如數理邏輯,不也遭遇基礎毀滅之虞。更何況本就紛繁複雜的哲學呢,哲學又不如神學,靠信仰去確證,它要靠理性去確證,而理性自身正如康德所辯也面臨自身界限。越界的理性只會狂妄自大,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驚人觀點。如果連哲學反思工具都是有缺陷的,那麼哲學思考本身合理性又在哪裡呢。就如同量子物理世界裡,你的觀察導致量子變向,雙方已經交融在一起,其實哲學裡最大難題是處理反身自涉性,這就好像一個人揪著自己的尾巴在跳舞,如何做到完全客觀呢,揪著自己的頭髮能脫離地面嗎。所以很多哲學問題很有可能就是無解的,即使有解也只是暫時的,而且哲學界也是不會出現大一統思想的,畢竟最為基本性的二元對立就擺在那裡,要麼向左要麼向右,當然也可以騎牆混稀泥。似乎大家都太容易失去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能力,如果一個哲學家沒有自我懷疑精神,其實也會變得很頑固很可憐,不能僅僅為了建構一個理論體系而視而不見其中矛盾之處,更不能以自詡聰明去誤導世人。思想錯誤的代價會更加沉重,如果錯誤思想又是被全社會引以為榮的更是如此。哲學家不僅僅在解釋世界,也是在間接引導世界思潮,改變世界。如果每個人都願意去切身體會每一位哲學家背後心路歷程與思想軌跡,或許更有助於形成合理的哲學觀念,很難想象意氣用事的哲學論說會讓人心服口服。哲學問題答案無疑是開放的,提出哲學問題就是成功一大半,願意去思考也是最關鍵的第一步。哲學家的皇皇鉅著只是提供了一個思考路線圖或入口,至於裡面怎麼找尋門道或者尋找自己出口使每一個人理性自覺的選擇與責任。只要記住一句話即可,每一個不愛好思考或不善於思考的人終將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因此,康德啟蒙哲學口號還是最貼切的,敢於運用自己的理性去批判,就是最大的勇氣與自我救贖。

哲學未來

未來世界裡還會存在哲學嗎,哲學還有沒有未來呢。答案顯而易見,既然哲學問題千年都不變,再過一萬年會有多大變化呢。哲學問題會在每一代人頭腦裡湧現,只不過前人思考深度可能已經觸及極限,而當代人類精力無疑被氾濫信息分散,更沒有太大精力集中在哲學思考方面,因此,雖然哲學論著堆積如山,但不排除後來人哲學思維會日益鈍化甚至退化。畢竟人類也是生物,用進廢退之說也會適用於人類。如果人類社會哲學反思能力退化,或者看到哲學論說紛爭這麼多年尚未有定論,人類不免對哲學失去信心與希望,日益心灰意冷,連提也不想提。更令哲學尷尬的是,昔日哲學之子科學日益發達,大有卷席一切之勢,人類紛紛拜服在科學之神的腳下,只有科學帶來人類進步,只有科學帶來豐富的物質資源。但拋棄哲學的同時也將面臨喪失自我反思能力的局面,最典型無疑是各種倫理亂象湧現出來,比如機器人世界會碾壓人類嗎,人類還有生殖繁衍必要嗎,既然機器人可以思考可以回憶可以表達情感。可見,哲學問題仍然存在,人類只是暫時忘記了,假以時日會被當頭棒喝,原來哲學如此重要,而人類竟然不知從哪裡思考哲學,只能眼睜睜看著世界被毀滅。未來世界裡,或許哲學難題消解了,只不過以集體遺忘的方式,表面上和諧狀態維持著,人類終於實現思想大一統,就如同物理學界尋找已久的聖盃統一場論也被人類找到了,幸福美好的人類社會終於如期到來,彷彿上帝安排了最好的末日世界在等待人類去開啟,而科學發達與制度改進讓人類集體信心爆棚,甚至勇於進取的哲學精神也獲得豐厚的獎賞,悲觀論一掃而光。誰若想反抗世界潮流,吐露不滿,便會遭殃,歷史進步潮流卷席一切,哲學反思風氣也一概不見。這到底是人類思維的悲哀還是末日思維大狂歡。哲學之神閉眼靜思,到底何時出現這種不祥兆頭,讓人類如此閉目狂奔,似乎時間盡頭就是寶藏而不是懸崖。說到底,單向時矢與有死人類就是最大哲學謎題,時空盡頭是什麼,無人知曉,似乎最確鑿無疑的是時間一定會不緊不慢流逝過去的,不管你願不願意,想賴在原地不走就會被時間老人拖著走。哲學在不可抗力的面前也無能為力了,只能寄希望於臨死前變得更聰明些吧,畢竟帕斯卡爾說過,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葦草,即使整個宇宙要毀滅他,他也會明白對方力量太過於強大,只能以愛比克泰德的態度接受不可抗拒的,坦然面對毀滅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