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住160萬領土不失,功勞不亞於左宗棠的新疆王竟慘遭部下槍殺

回顧近代史,新疆以及中亞格局的形成和穩定要歸功於兩個人。一個是抬棺西征的左宗棠。相比於左大帥的千古留名,另一位的功勞並不在他之下,在民國有著“塞外皇帝”的稱號,但卻被世人所遺忘。

民國初年的新疆西邊有哈密的農民起義,南邊有哥老會作亂;東邊還有伊犁的革命黨暴動,除此之外,俄國、英國也對新疆虎視眈眈。

保住160萬領土不失,功勞不亞於左宗棠的新疆王竟慘遭部下槍殺

​最要命的是“大清亡了”,每年200多萬兩白銀的協餉沒了,楊增新接手的是一個“沒軍隊、沒財政、沒後援”的爛攤子,所以他的第一要務是組建軍隊。

左宗棠當年認為新疆土著接受王化不久,不宜入伍,戍邊將士全部從陝甘選拔。楊增新卻恰恰相反,他認為“欲平定紛亂,非招募回隊不為功”(維吾爾人當時被稱為“纏回”)。

新疆各地叛亂形勢非常嚴峻,但好在哥老會、農民軍都沒有明確的鬥爭目標和嚴密的組織架構。憑藉著20多年的政治經驗,楊增新堅決擁護中央,以獲得袁世凱的支持。然後在“統一”的大旗下,將各股勢力分化瓦解。

保住160萬領土不失,功勞不亞於左宗棠的新疆王竟慘遭部下槍殺

清朝時新疆不僅有巡撫,還有伊犁將軍和塔城參贊。三者互不統屬,遇事互相掣肘,彼此水火不容。楊增新以回隊為後盾,先逼迫伊犁取消臨時政府,又借北京之力取消了塔城參贊,和平的實現了新疆統一。

外蒙獨立後,俄國極力唆使其侵佔科布多,並進一步圖謀阿爾泰。這兩地原屬烏里雅蘇臺將軍管轄,清帝退位後,北洋政府無暇西顧,隱然成了權利真空地帶。

1912年5月,外蒙派兵圍攻科布多。由於阿爾泰是新疆門戶,若阿爾泰失守,北疆則無險可守。楊增新佯裝進攻科布,又通電寧夏的馬福祥出關協助,使外蒙叛軍不敢貿然進攻阿爾泰。

保住160萬領土不失,功勞不亞於左宗棠的新疆王竟慘遭部下槍殺

第二年外蒙兩次進攻新疆查汗通古,楊增新積極調配兵力,給予了叛軍以沉痛打擊。雖然無力收回科布多,但至少保住了阿爾泰不失。以新疆當時的力量,能做到這一點已實屬不易。

雖然身為軍閥,但楊增新與內地窮兵黷武的軍頭們截然不同。清朝時,新疆的協餉高達清政府財政收入的十分之一,這也是李鴻章執意放棄新疆的重要原因。

到了民國後,新疆危機四伏,軍費更是節節攀升。楊增新不願增加百姓的負擔,所以只好裁軍。軍閥沒有部隊,後果是不可想象的,但楊增新卻對自己的政治手腕非常自負。

保住160萬領土不失,功勞不亞於左宗棠的新疆王竟慘遭部下槍殺

他承襲了班超“政尚儉易”的思想,一方面想法設法減少政府開支,另一方面又對上層封建主大加籠絡,但又限制他們過分壓榨百姓。

考慮到新疆“百姓之窮,甲於他省”,楊增新在嚴懲貪汙,整肅吏治,公開處決了迪化和伊寧兩地的知事,使整個新疆官場為之震驚。

民國政府由於北洋派系爭鬥而頻換內閣,致使各地烽煙不斷、民不聊生。然而新疆在楊增新弱兵政策的治理下,居然迎來了17年的和平與穩定。

保住160萬領土不失,功勞不亞於左宗棠的新疆王竟慘遭部下槍殺

1928年,66歲的楊增新在出席迪化俄文法政專門學校畢業典禮時,被他親手提拔上來的迪化道尹、軍務廳長樊耀南槍殺,新疆從此陷入了長期的混亂之中。

人們對楊增新的評價卻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在維護領土完整和國家尊嚴方面功不可沒,但也有人認為他頑固的封建軍閥,汙衊革命黨是萬惡之源而長期封鎖各類進步消息,致使新疆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落後。

在筆者看來,楊增新做了十幾年“新疆王”,老家沒有半分產業,兒孫雖然在美國,卻過得窮困潦倒,所以即便他封建反動,但至少也是個好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