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學的思考與探索

高中文言文教學的思考與探索

北京師範大學密雲實驗中學 霍紹東

一、現階段文言教學的現狀

日前的高一高二許多語文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水平,對教材所涉及到的文言,全部講解,逐句分析,學生則忙於記詞義、記譯文,真所謂“字字落實,句句清楚”,花費了大量時間,可在考試時試卷中的文言文照樣理解不了,仍有諸多的閱讀障礙,影響到做題的效果。

到了高三,教師在有限時間的文言複習中,一些教師採用題海戰,做了大量的文言模擬試題,以期提高學生文言文的閱讀水平,渴昐在試題中文言部分不失分,可結果呢,若文言文稍微有點艱深,學生還是讀不懂,求不甚解,得分情況可想而知。

有一位教師對現階段文言文教學的現狀總結得好:

無序:目標不具體、不明確;內容無序列;

無效:手段單一,“誦讀”和“串講”;

無味:死讀 ;詞彙積累沒有辨析味;

二、新課標必修課的閱讀與鑑賞中對文言文的要求:

“閱讀淺易文言文,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瞭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我認為這段話裡值得注意“淺易、語感、梳理、誦讀、背誦” 這五個詞語。

何謂“淺易”,淺顯容易。這個淺顯容易是相對而言。筆者認為高考是選拔人才的考試,一般來說試卷中區分度好的就是質量相對好試題,命題者對“淺易”二字雖然考慮,似乎思索較少,只要試卷中的文言不是如魏晉時代的艱深晦澀的駢體文,不是以故意讓人讀不懂來買弄水平的文章都能說是“淺易”。

“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怎樣養成也需要教師去揣摩實施。

課標的這兩句話的後半部分“瞭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中的 “梳理、誦讀、背誦”這三個詞揭示了文言學習和教學的實質。

三、 文言文教學的一些思考和嘗試

對課標中“語感、梳理、誦讀、背誦”這四個詞語有幾點不成熟的看法。

“背誦”篇目在教學中如何操作本文不多贅言,其中的酸苦辣不勝言說,使學生背誦各人有各人的妙招,通常是教師“求學”,求學生背誦。

“誦讀”是提高讀懂淺易文言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方法。過去上學叫“讀書”,可見,讀是在語文學習中不可缺少,在文言文的學習中,“讀”更為重要,但高中階段所有篇目都讀熟背誦是不現實的。

每篇文章都能達到聲情並茂的誦讀真得非常好,可在每天有一到兩節的語文課的文言教學中,貫穿每一堂課都去讀也是在實際的教學中不太現實。一二篇那樣做可以,每一篇都這樣做是有點仰望星空。

對於“語感、梳理”這兩點,筆者在平常的教學中曾嘗試總結了一些做法,在這裡向各位專家重點要說的

怎樣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筆者認為文言文的學習需要語感,不是隨便拿起一篇文言文讀讀就是語感,要用典範的文言培養規範的語感,具有典範性的文言文才能讓學生效仿、背誦的。這樣對文言的學習才是事半功倍。(當然,有大量時間涉獵更多的文言,肯定效果也會有,但對高中學生來說,時間是不允許的)

學生形成文言文典範的語感,要求教師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幫助學生篩選出教材中典範的文言文章,讓學生精讀成誦,經典典範的文言文章在平常的文言語感的培養中能以一當十。學生把真正“典範”熟記心中,融會貫通,那麼對古代的文言句式,語言風格及其詞語使用習慣就有所瞭解。我覺得這就是培養語感。

不同類型的典範文章具有不同的語體風範。筆者對高中教材所選的文言文章,結合高考試卷中的文言選文,認為在高中階段的文言可分為傳記文學,先秦散文,經典傳統散文三個類別。(粗淺分類肯定不科學,斗膽妄言,具體劃分可能不一而足)

從歷年的高卷中來看,主流為傳記文學這一類,其經典代表應是節選的《史記》中的篇目,為何這些篇目是典範?

無意中想到文學語言的發展歷程,古代作家可能寫文章,先是用文言,到了五四時候演變成白話。由文言到白話,寫白話文開山之作的《狂人日記》的作者魯迅應為鼻祖,他用白話文寫作的文章的詞語使用習慣,一般來說就是現代語法的典範。同樣作為二十四史的第一史《史記》也是如此,它是真正的史傳文言文學作品的典範。後來許多文言作品是在作者學習《史記》的基礎上寫出來的,所以《史記》是名副其實的典型。

在漢以前的先秦散文的詞語使用習慣和《史記》不同,這些作品有先秦的諸子的語體風格、寫作習慣,所以教師也要在教材中選出先秦時期的典範的文章。如《齊桓晉文之事》

另外,象唐宋八大家之類的文學大家加上自己的體驗,寫出的文章的也是傳統文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對後代影響深遠廣泛,所以也要選出具有代表的文章。這算是經典傳統散文這一類。

教師把經典的篇目選出來,要精讀詳講,背誦,使之爛熟於胸,學生對其文言風格熟稔,詞語使用習慣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假使能做到這些,真的把典範的文言讀熟讀精,就養成了初步的文言語感,就提高了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對淺易的文言文就有較好的理解。

去年高三文言複習時,有位學生說教參對《詩經●氓》裡的“秋以為期”翻譯“把秋天作為期限”不太恰當。他認為應譯成“秋天來作為我們的期限”。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典範的文章裡,不會把““秋以為期”譯成“以秋為期”,雖然意思相差不大,可“以”字的用法完全不同。後來,我給他解釋,從譯文“通”來講,這兩種譯文都不算錯,《詩經●氓》在《史記》典範文之前,有《詩經●氓》的語言習慣,不應該用傳記文學的典範去苛求。我認為學文言到這種程度,應該到達了閱讀淺易的文言文的能力。養成了初步的文言語感。

教材中經典的篇目有哪些,我個人根據上面分的三類,在高中教材中,我精選了九篇文章,他們是 傳記文學《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荊軻刺秦王》《燭之武退秦師》

先秦散文如《齊桓晉文之事》《寡人之於國也 》

傳統的散文《遊褒禪山記》《師說》《過秦論》

當然各人的見解不同,加上版本不一樣,對這九篇經典文言也可增刪。

教師對所選的文言文章精雕細刻,其他的文言可做為拓展來使用,也可當作練習題處理,讓學生自由發揮。這樣文言教學目標就比較明確。

做到每堂課都聲情並茂的誦讀是仰望星空,“梳理”常見的詞語句式才是腳踏實地。怎樣積累梳理常見的詞語和句式,是我們高中教學一線教師想辦法要做到的。

“常見”是在教材的古代文言篇目和高考試卷的文言文中,常常見到的,出現頻率較高,且詞義用法相對固定的單義和多義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如“皆、是、故”等。

常見的文言句式應是在文言文章常常出現的語言形式,典範的語言習慣、語體風格,就是各種語法成分的排列順序。

2005年考上北大的甘肅文科狀元萬木春在介紹語文學習經驗時說,試卷中文言的選擇題是不能失分的,複習文言文,不在乎多做題,而是把教材中的好的文言篇目每字每句理清弄熟,他看一篇文言文章常常花五六個小時,把內容融會貫通。這些話當時就引起我的思考。

看來教師要在經典的高中文言課文中,在誦讀的基礎上,慧眼獨具挖出常見的詞語和句式,並幫助學生梳理。這才是抓住文言常用的詞語和句式。

怎樣積累梳理常見句式

梳理常用的句式,就是從我們所選的經典的篇目裡面篩選。(所以教師篩選經典的篇目一定是一些規範且典範的文言。)這些文章讓學生到達熟能成誦,那麼規範的文言的語感也就逐步提高了,常用的詞語句式也就瞭解了。如《鴻門宴》中的句子“具告以事”,翻譯現代語的應是“以事具告之”,把這事全部告訴給了他。以後再遇到類似的句子,學生也就清楚詞語的排列順序,句意就容易理解了。

當然,也要用這經典的這幾篇文章裡的句子,在語境中把常用的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成分省略句梳理清楚,積累整理。

有些句子並不是特殊句子,學生也能在規範的篇目學到,如“舉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譯“多次”,翻譯成現代漢語應放在“舉”的前面。“具以沛公言報項王”中翻譯成現代漢語“具”應放到“言”的前面。這些內容特殊的句式並沒有包括,在典範文章中出現,就成了文言文的使用習慣,學生只有爛熟經典才有做到得心應手,如此種種,只有讓學生在典範文章中潛移默化而成。

積累梳理常見的詞語

對詞義的積累,教師和學生都感到頭疼,加上學生需記的英語詞彙多,要讓再記枯燥無味的古今異義的文言詞語,學生懶得學,也不記。

教師如何幫助學生篩選梳理非常必要。我的做法是把常用的古今異義詞語,分為一級詞語、二級詞語。

一級詞語(基本上是一詞就有一個現代義)如“吾”對應“我”,一詞有兩個詞義以上,只有一個常用如“既”有“已經,…以後和既然”兩個義項。我要求學生只要記“已經,…以後”這一項就可以。這類詞也屬於一級詞語。如在《鴻門宴》中一級詞語有“吾汝 臣 悉 曰 欲 盡 說 皆 具 俱 旦日 此 季 素 馳 去 毋 語 可 奈何 料 謂 君 遊 孰與 即 婚姻 吏 非常 豈 諾 蚤 遇 既而 自 對”等。

二級詞語(一詞對應至少二個以上的現代義)。如“故、卒”等。主要我們平常說的120常用詞。不是讓學生把120個詞全部記住,其實那也根本不可能。我根據選的九篇課文篩選了60個,分別安排到這九篇課文裡。見附錄

為了便於學生記憶,我也從趙謙教師那裡學到,要讓學生懂點文字學,引導學生學習文言,學出興趣來。鼓勵學生從《字的來源》裡,弄清每個詞義的演變經過,來龍去脈,從六書造字方法去分析,詞義也在不知不覺中有所瞭解。在這裡向教師推薦《漢字源流字典》,這本書對學習文言大有幫助。

如:“去”的本義的探求,它是會意字,教師可劃出甲骨文字,從最初的字形上看出,“去”是人從地穴走出離開之意,①本義為離開,由離開引申②距離。由離開的時間 ,引申③過去的。離開此地就是前往彼地,故又引申為④前往。

每個字的來歷,在《漢字源流字典》基本上都能查到。在課堂上探究字的本源,和學生猜想討論辨析字義的來歷過程,學生願意參與其中,使他們漸漸產生興趣,積累文言字義也就容易多了。

當然,經典的篇目選九篇必定有限,常用的詞語有一定的量,可能覆蓋不了所有範圍,不過有了這些詞語的積累,九篇經典的語感,對典範的語體風格的熟悉,讀懂淺易的文言應該不是問題。

讀懂文言還有其他方面語文素養的能力的要求,如語言文字及其思維能力等,但在相同的條件下,在經過從小學到初中的語文的學習,在有一定語文基礎上,這樣做,經過我們學校的實驗效果文言閱讀能力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對高中階段的詞類活用如何處理,我的看法只是讓學生簡單瞭解,甚至不瞭解也不為過,學生只要根據詞義能把文章翻譯出來,文從字順,能閱讀淺易的文言就可以,讀懂是根本上,何況高考也不考這類知識。

以上談的積累字詞,均是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俗話說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我們學習字詞只有結合句子、結合上下文,才能準確地理解字詞的含義;有時也只有準確地理解了字詞,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理解文本。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可偏廢。新教材改革給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契機,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既要深化語文教改,要把文言文的各個知識點貫徹到各個步驟中,加以歸納,觸類旁通,幫學生打下良好的文言基礎,探索出一條富有時代氣息和創新精神的語文教改新路子,使語文教學越來越富生機與活力。

總之。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只要我們積極探索,勇於改革,掌握了適宜的教學方法,就能在實踐中提高文言文教學質量.充分引導學生吸收文言文這份珍貴遺產,傳播我國傳統文化知識。

以上是我的一點粗淺的思考,匆匆落筆,不知所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