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啓聖:收復台灣是個技術活

收復臺灣又不是隻有施琅一個,還有我呢,傳說之人出場,我叫姚啟聖,祖籍浙江會稽,出生在中華民族的聖地。正是他的不懈努力,滿清韃子才能收復了一塊失地,一塊到現在都不安靜的地方。毫不誇張,沒有姚啟聖的功勞,就沒有現在中華之版圖。

姚啟聖:收復臺灣是個技術活

童年的姚啟聖以豪俠自居,性格那是相當火爆,出生在一個有錢人家,但是和很多“富二代”不同的是,從小女人錦衣玉食都嚐遍了,膩了,不想再這麼廢物下去,想要建功立業,很簡單,因為有錢,啥都好辦,他和水滸傳的九紋龍史進差不多都是把書當草紙,天天打磨筋骨,花錢到處找師傅,說不定身上有龍有虎之類的紋身,雖然不是武功高強,但收拾人還是綽綽有餘。

有一次出門旅遊時,看見兩個兵卒搶掠婦女,該出手時就出手,姚啟聖以一敵二,斬殺了這兩個官兵,救了那些女子。這些女子很感動,有英雄救美的故事在她們身上上演,都紛紛和姚啟聖進行了不可告人的故事,姚啟聖也樂意接受他們的好意,還大方的把身邊的盤纏分散給她們。

姚啟聖:收復臺灣是個技術活

可是他在斬殺朝廷兵卒時,姚啟聖忘了自己的身份,又在通州,因被當地土豪侮辱,一刀殺之,反正明朝也就是快倒閉了,沒有人管他,姚啟聖早就想投奔韃子了,姚啟聖就這麼上了明朝的黑名單。直到明朝亡國,他都沒有再考上任何功名。直到康熙二年,鍥而不捨的姚啟聖終於獲得了回報,快40歲的他獲得鄉試第一,其中肯定有花錢的成分,終於拿到了去北京的機票,去參加帝國的會試。

因為姚啟聖的學問比較水 會試的結果很不理想,吏部隨便給了一個活,發配到廣東去當個知縣。

在這個重視出身的時代,你就是工作再努力,能力再突出,也是白搭,這是一個公認的潛規則。姚啟聖考的這麼次,不出意外,這輩子算瞎了。

姚啟聖:收復臺灣是個技術活

姚啟聖即使到了廣東也不能馬上當官,吏部人員告訴姚啟聖,你只是一個候補,前任什麼時候退休了,你才能上班。那個時候沒有退休年齡,為了發家致富,大家都是能多幹一年是一年。如果運氣不好,等個幾十年也是常常有的事,自己都掛了,前任也沒死。他運氣不錯,他剛到廣東,前任就因為負課(虧欠賦稅,變相貪汙)下了崗,自己一天沒等,高高興興的上了崗。

好景不長,姚啟聖沒幹幾年,也下了崗。下崗的罪名是“擅開海禁,被劾罷官。”懷著好奇的心情,我算了算日子。姚啟聖上班那幾年正是耿繼茂撈錢的時候,耿繼茂撈錢的唯一途徑就是開海禁走私,大魚不管捉小蝦,唯一的解釋是姚啟聖與耿繼茂不合,才被排擠下了崗。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下崗未必是壞事,以姚啟聖的性格,繼續留在廣東早晚被殺。下了崗的姚啟聖一直無事可做,在家關心關心天下局勢。一聽說三藩造了反,老爺子立刻來了精神,散盡家財組織軍隊,在浙江組織了一支游擊隊。

三藩造反時姚啟聖都50多了,已經到了知天命的歲數,一般人都開始了淡定的生活,他還這麼暴躁。傑書性格比較文靜,他就欣賞這種火爆性格的人。當即就把姚啟聖留在軍中,為自己出謀劃策。

姚啟聖讀書不咋樣,打仗可是把好手;傑書讀書很好,打仗就知道跑;久而久之,姚啟聖成了這支部隊的實際領導者,在他的率領下,清軍屢立戰功,接連勝利。

為了表彰姚啟聖的功勞,康熙加封他為浙江溫處道僉事(職務相當於科長)。姚啟聖感恩戴德,更加賣力工作。但是三藩之戰,姚啟聖名氣不高,大多數在幕後,所以很少人知道。

真正出名是在收復臺灣,但是果子被施琅摘了,姚啟聖只是種樹的,他種的很好,但是收復臺灣的時候,姚啟聖的兵力不多,銀子也給的不多,都是他自己想辦法擴兵,拿錢。還要把臺灣與大陸的一切聯繫切斷,讓臺灣窮死,餓死,困死!在非常時期,他利用康熙這個麻子給他的權力到處忽悠吳三桂的部下過來為自己效命,錢也是來路不明,姚家是會稽大戶,但被姚啟聖七七八八用完差不多了,他那幾年的薪水,是不可能湊成這一項巨大開支的!就拿其舊同事、兩江總督于成龍來說,掌管全國最富庶的地區,卻常常吃青菜蘿蔔,而在經歷了數年大戰的福建,姚啟聖何來的錢?他與撫臺搞外貿,挪用公款,又下海偷偷和臺灣的,外國的做貿易,比康麻子願意容納三教九流,就這麼來來去去,生意做成了,剋扣軍餉、盤剝民膏,沒辦法,都是為了打臺灣,要錢要人,就委屈一下老百姓,姚啟聖心狠慣了,建立千古功名就得踩著白骨。

而姚啟聖公私兩不誤,收復臺灣這麼大的事情頭痛,下班後要好好犒勞自己,拆毀民居建築園亭水閣,傭人上千人,數不清的舞女歌郎。他年近花甲,還強娶了長泰縣鄉紳戴璣的孫女為妾,這些才配得上收復臺灣第一名將的威風,同時暗示康麻子,我啥野心都沒有,只喜歡享樂,不在乎功名,您老人家放心吧!

鄭克塽向姚啟聖寫信,表示願意對清稱臣進貢。姚啟聖本來答應了,算是臺灣成功收復了,但是康麻子不許,命施琅統兵攻取臺灣,得了便宜還賣乖,也就是不爽姚啟聖,不想讓他獨立大功,姚啟聖不費一兵一將,就犧牲老百姓的利益讓臺灣人哭天不應叫地不靈,施琅帶兵純粹是多餘,康麻子是沒事找事。反正姚啟聖也不在乎,他的任務完成了,困死了臺灣,足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